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芳华10亿票房背后:冯小刚的眼泪和对赌华谊1.15亿的救命稻草

2017年12月30日 文/ 刘丹如 编辑/ 王晓玲

《芳华》之前,冯小刚的导演作品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票房、题材和口碑构成了“不可能三角”,三者之中只能成就一个、最多两个。

上映14天,《芳华》票房节节攀升,最终在12月28日晚间突破十亿,不仅创下冯小刚电影的最好成绩,也是中国文艺片票房最高纪录。

有些中国导演并不需要依靠票房吃饭,冯小刚和他们不一样,他急需这个成绩。根据冯小刚与华谊签下的对赌协议,2017年东阳美拉需要实现1.15亿元的盈利,最终能否实现完全依赖于《芳华》的最终票房。在对赌压力下,今年10月,当《芳华》撤离国庆档的消息一出,外界纷纷猜测这是否是一次恶意营销,并借此逃避激烈国庆档。

冯小刚是幸运的,在距离2018年不到一周的最后时间里,他押注的《芳华》成功的扳回一城,不仅完成了今年的对赌,也暂时平息了外界对于冯氏电影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声。

对赌与大导演

除了黄轩,《芳华》中没有其他流量小花、小生。这被认为是优质内容的胜利——不依靠流量明星和大IP。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并不是冯小刚的本意。

《芳华》选角时,冯小刚团队曾宴请一位当红小花,席间热情邀请其出演。但这位女星并不领情,竟然当场拒绝,让冯导有些下不来台。“大家出来后也很唏嘘,就觉得冯小刚已经没有造星和捧人的能力了。”这位电影投资人说。

市场不看好的原因之一是《芳华》的品类,除了《狼图腾》和《后会无期》等少数几部作品,此前国产文艺片票房大多扑街。此外,冯小刚近年几部导演作品票房表现平淡,上一部《我不是潘金莲》,在2016年底为市场贡献了“过审难”、“手撕王健林”等多个热门话题后,只拿下4.83亿票房,没能达到5亿的保底目标。

对于冯小刚来说,《芳华》必须成功。2015年11月份,华谊兄弟以10.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冯小刚的东阳美拉70%股权,获得公司实际控制权。由于高溢价收购,冯小刚与华谊兄弟签订了对赌协议,2017年度东阳美拉的净利润要达到1.15亿元才能过关。如果业绩不达标,冯小刚需要自掏腰包补偿。

2017年上半年,东阳美拉的净利润仅为2748.1万元,可以说对赌业绩能否实现全靠下半年《芳华》。而《芳华》制作成本为1.3亿元,一般来说票房至少7亿才能回本。

如果多年后,拍一部以冯小刚为主角的纪录片,那么从2010年开始,《1942》、《我不是潘金莲》遇冷,到《私人订制》差评如潮,《芳华》上映前被撤档等波折,就都成了《芳华》出现前的铺垫和伏笔,主角靠努力和运气赢得了关键的胜利。

当然这不是最终的结局。因为“业绩对赌”,这两年冯小刚保持了“一年一部”的高产状态。华谊与冯小刚的对赌协议还剩三年,未来劳模状态仍然要继续。冯小刚的电影票房,对华谊兄弟同样重要。这家国内老牌娱乐公司近两年增长乏力。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出现近10%的下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出现上市后首次亏损,达4000多万。今年上半年,华谊兄弟的营业收入同比下滑0.15%。

与业绩对赌相比,冯小刚还有另一个更为艰苦的目标,那就是拍他自己想拍的东西。

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贺岁档一直是冯小刚的福地。《甲方乙方》创下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后,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也都获利颇收。

“哦!将军!我们已经有一个礼拜没有吃到冰淇淋了!就连可口可乐都不是原装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让冯小刚的导演之路走得相当独特。与他相反,宁浩、陈凯歌等国内导演都是从所谓严肃题材起步,然后才去拍商业片。后来冯小刚说,他拍贺岁喜剧是为了今后有机会拍自己最想拍的东西。他又说,其实原本他想更早走这条路的,但早年间受审查制度的限制,为了生存他在拍了许多贺岁片之后才又重新走回了这条路上。这也是实话,却让冯小刚离大导演越来越远。

刘震云曾经评价说,冯小刚距离成为一个对电影有贡献的大导演,仅剩1.7公里。说这话是在2003年,那时冯小刚的作品列表里绝大多数是喜剧贺岁片。

在有机会拍自己想拍的东西之后,冯小刚显得相当拧巴。离开自己最擅长的市井小人物的故事,和市场认可的商业喜剧,冯小刚有很多年都没能找到自己认准的严肃电影题材,而是在喜剧之外不断的寻找和尝试。

正剧《天下无贼》、悲情古装剧《夜宴》和战争片《集结号》,被冯小刚自己称为个人的“三大战役”,他要用这三部风格不同的电影改变自己以往单一喜剧片的风格。

直到《1942》,他觉得自己拍出自己想拍的东西,真正懂了拍电影。他没有想到,这部电影会成为自己的滑铁卢。

最好的电影和最烂的电影

冯小刚没有严肃题材的代表作。与他相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姜文有《鬼子来了》,这些作品已然成为某种具有时代文化符号意味的产物。

2012年年底上映的《一九四二》曾经被冯小刚和他周围的人寄予厚望。电影上映之前,《一九四二》两位投资人,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总裁王中磊十分看好这部电影,认为这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近些年中国最好的电影,甚至可能单日票房过亿。

这部电影没能成为冯小刚的圆梦之作,而是他的转折点。电影上映后,首日票房仅2600万元。最终总投资2.1亿的《一九四二》只拿下了3.7亿票房。而当年的票房奇迹是投资6000万的小制作喜剧《泰囧》。

这让冯小刚非常困惑,尽管《一九四二》后来为他带来了华表奖最佳导演奖。但这部电影让华谊兄弟赔了不少,也给冯小刚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冯小刚对于票房一直十分在意,2007年,他带着《集结号》再次回归贺岁档,那个冬天他随着团队在全国各大城市宣传影片时,他说那段时间最快乐的事就是给制片人打电话问每天的票房数字。

张国立认为,冯小刚对于《一九四二》的心理预期是这样的:他的一个华丽转身,别人会认为他是全能的导演,既是一个商业片最好的导演,也是一个拍这种大片最好的导演。可他得到的是那种无端的廉价的谩骂——这部电影除了票房不行,口碑也远不及主创们的预期。

为了尽快替华谊收回投资,冯小刚还没从《一九四二》票房失败的心理阴影里走出来,就已经开始和王朔一起商量下一步新戏,他要用一部商业片帮华谊把赔的钱赚回来。那年春节,他和王朔聊出了《私人订制》的剧本。转年4月1日,《私人订制》就开机了,他拍得飞快,6月就杀青。2013年底,《私人订制》上映,最终拿下了7.1亿票房。尽管票房不错,但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只有5.1分,被普遍认为是一部烂片。

电影《一九四二》中轰炸过后的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位熟悉这个圈子的人认为,与其他成名导演相比,冯小刚更希望证明自己。在他看来,冯小刚的幸运之处在于,他很早就认识了郑小龙,进而与王朔、刘震云等人成为朋友,打入京派文化圈,把这些人的作品拍摄成电影。此后,他打开了一种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故事视角,把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拍的津津有味儿,冯小刚才把贺岁片做成了人们最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

但在这个圈子里,冯小刚最初是弱势的。他不是科班出身,从部队文工团的美工干起,一度险些被调去守仓库。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草根到人尽皆知的大导,冯小刚远比其他同行经历的挫折和负面经历更多。毕竟与姜文这样的大院背景出身,本身又才华横溢的导演相比,底层阶级向上攀爬的面目总是狰狞的。

在朋友圈里,他能把王朔夸到脸一阵红一阵白,甚至能当着王朔的面痛哭流涕以至被王朔嫌弃,更不用说为了影片过审而巴结主管部门领导。曾经与冯小刚交好的叶京,在《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以冯裤子一角暗讽冯小刚,他甚至直接在公开采访中评价冯小刚为了成事儿,什么都能做的出来。

在转身去拍其他题材时,冯小刚才发现红极一时的京派文化,已经不再受年轻人欢迎。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简单的善意”,而不是王朔擅长的是“刻薄和嘲讽”,王朔“内心肯定没有那么暖的东西”。

1.7公里,远了还是近了

在《芳华》之前,冯小刚的导演作品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票房、题材和口碑构成了“不可能三角”,三者之中只能成就一个、最多两个。《1942》意义够深刻且精心制作,但观众不喜欢票房惨淡,随便糊弄的《私人定制》却轻松拿下7亿。《我不是潘金莲》折现了人情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冲突,但看起来却有些不痛不痒。这让冯小刚在一段时间内感觉很困惑。

表面看来《芳华》三者俱全。《芳华》票房的逆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良好的口碑,7.8的豆瓣评分,在国产电影中绝对算是高分。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电影,讲述了40多年前的文工团中一群文艺兵的故事,这也正是冯小刚和严歌苓的亲身经历。

简称文工团的文艺工作团,是解放军非战斗机构人员中最受关注的群体。从两年前开始,在30万裁中目标中,大批部队文工团被压减。但文工团也因反腐等更大的背景,成为近两年的热门或者说敏感话题。

电影《芳华》中文工团排练的场景。@视觉中国

尽管冯氏喜剧备爱欢迎,但在许多人看来提供的思想不足。电影可以是一种解释,一种话语,也可以是一种娱乐。但首先是一种艺术作品,在巴尔扎克眼里,艺术作品就是要以最小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对于电影,姜文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认为,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不能是葡萄汁。

在姜文眼里,冯小刚此前的电影就是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冯小刚显然认为《芳华》是一杯葡萄酒,而且度数不低,他说拍摄这部片子的体验就像是喝了一杯度数很高的红酒,酣畅不已。

没有葡萄和葡萄酒执念的观众,将《芳华》的主题简化为“好人没有好报”。

《芳华》的男主角,由黄轩扮演的刘峰是文工团的舞蹈演员,是我们平时所熟悉的好人。他在电影中被塑造成活雷锋——团里的学雷锋标兵,这位承包了团里所有脏活累活、对所有人都好的年轻人,只是因为抱了抱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林丁丁,就被调离文工团,后来还在前线丢了一条胳膊。退伍后成家,妻子跟着货车司机跑了。

而文工团内不同阶层对立造就的残酷生存环境,小人物在大时代变迁中被边缘化的艰苦生活,这些更大的话题在电影中并没有表现。电影把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残酷,转化成善恶斗争,一个好人与坏人的道德故事。这种处理敏感题材的手法,并非冯小刚首创,实际上正是官方话语体系所擅长的。

很难说这部电影,让冯小刚与大导演之间1.7公里的距离缩短了还是变长了,但这也许正是冯小刚所寻找到的情怀与商业的结合方式。接下来就是如何将这种手法复制到其他电影中,如果成功,就算不能象诺兰那样,持续拍出《星际穿越》、《敦刻尔克》这样被市场追捧又兼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起码冯导一定能够完成与华谊的对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