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出门问问李志飞:2017年我们第一次面临BAT的竞争

2018年1月7日 文/ 孙静 编辑/ 赵艳秋

2017年,对企业家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和每年一样,我们在2017年年底采访了70位各行各业的商业精英,用他们的视角解读这一年。

采访名单中有互联网巨头的CEO,也有风头正劲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有网红企业家,也有略显神秘的商界大佬;有在中国打拼的跨国公司高管,也有在外企的中国老大。

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的答案,来窥视并记录中国最重要领域的重要变化。以下是出门问问CEO李志飞的自述。

出门问问2017年的主题词有两个:拿钱和扩张。

2017年4月是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获得大众汽车集团1.8亿美元投资,并发布围绕人机交互的硬件产品——智能音箱Tichome。获得融资后,我们便下定决心做大规模扩张,产品线由两条扩展到三条,与此同时探索更多业务,做长线布局。

从2017年下半年起,我们在智能音箱领域第一次面临BAT的竞争。前四年,整个行业其实是不温不火,比如我们之前做智能手表,竞争更多来自传统电子消费企业。BAT入局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根据市场变量进行策略调整,而不是无视市场竞争。

过去公司是技术驱动,员工大多是工程师、产品经理,每天思考最多的是打磨产品或者如何技术创新。2017年我们调整了组织架构,变成以产品线为轴心,每条产品线设立负责人,他要从研发、销售到供应链统一去衡量、做策略研究和调整。因为智能音箱领域2017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几个“神仙”在失控打架,整个市场取决于价格和推广程度。先是小米推出299元智能音箱,而后天猫通过“双11”把499元售价的天猫精灵拉到99元,一下卖出100万台,而京东叮咚音箱促销时也降到59元。

据我观察,2017年“双11”之后,除天猫精灵外的其他品牌,流量转化率大幅度下降。公众认知被拉到99元,接下来怎么办?或许苹果公司HomePod上市后,会带来整个行业形象的转变。

但起码在当下,如果要加入竞争,我们应该拿出既能让消费者接受,又能让公司持续运转的价格。我们还要寻求产品定位差异化,渠道线下化。

过去我们是长跑型选手,但是当下竞争态势让我们更讲策略、更狼性一些。2017年上半年时,我们绝对想不到巨头上来就打狠辣的价格战。我开始思考,公司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人员素质是否足够支撑出门问问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现在我们有500多名员工,同2017年年初相比几乎翻倍。

最近,在和周航聊到“科技在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他说:不要站在现在看未来,而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这句总结恰好概括了出门问问的生存哲学。我们探索的业务相对是偏重未来的,此前一大痛苦便是永远走在别人前面两三年。我们现在做的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耳机等产品,可能未来三年以后才会爆发。所以周航那句话对我的启发是:不能只看现状,然后根据现有资源整合,走到哪儿算哪儿;而是应该倒过来,假设未来的终点,并为此设计一条可以抵达的路径。这一路径包括资源、人员、架构、产品和用户体验的配置。

未来能够抢占手机使用时间的,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未来看现在,我们必然要做长线布局。所以说,出门问问要做的,不是今天的事。

【本文首刊于2017年12月18日出版的第148期《财经天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