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被万达改变的贫困县丹寨:王健林不仅带来了16亿,还有速度和人心

2018年1月15日 文/ 唐煜 编辑/ 祝同

和马云舌战时王健林都没低过头,更何况是一个32岁的娃娃脸县长。

前段时间,一段在贵州丹寨县扶贫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丹寨县县长希望万达留下全部利润,皱眉的王健林大手一挥:“不如我每年固定给你5个亿,然后你自己去分得了,5个亿,很简单。”空气里散发着浓重的火药味。

那位年轻的发言者,是丹寨县县长徐刘蔚。由于视频存在明显的掐头去尾和拼接痕迹,网友们指责他“吃相难看”。事实上,话语的后半段是,徐刘蔚希望所有的利润注入万达基金,由丹寨县政府和万达共同监管,每年提出资金使用计划报总部批审。

这就是万达扶贫产业基金的雏形。每年万达将拿出5000万元,对丹寨的特殊苦难人群进行兜底帮扶,协议持续10年。如今,这起设想已经连续两年落地实施。1月12日,第二批扶贫基金分红大会在丹寨举行,这次分红共惠及全县4446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将于1月底全部发放完毕。

除了5亿元的扶贫基金,万达还在丹寨投资11亿元修建了丹寨万达旅游小镇和万达职业技术学校。但王健林并不是财大气粗。在扶贫这件事上,万达吃过亏,他明白分钱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让当地人实现自主造血,才是真正的善举。

作为地产圈的龙头企业,“万达”这块金字招牌的力量不容小觑。半年以来,它为这个贫困县带来了百万游客、数十亿元的收入和无数的就业机遇。如果保持发展势头,今年,丹寨将成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这或将是王健林2018年慈善事业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健林的扶贫情结

在贵州扶贫这事,并不只有万达在做。1月9日,恒大就向贵州省毕节市捐赠了20亿元。董事长许家印说自己是在回报社会,对于贫穷,他有过切肤之痛。从小吃地瓜、窝头长大的他,是靠着国家每月14块的助学金才读完了大学。

同样是地产界的大佬,军人出身的王建林,更像对扶贫有一种特殊情结。1994年,刚成立6年的万达才在市场初露头角,董事长也还未登顶王首富,当时万达就已经开始对口扶贫。

但此后20年,定点扶贫的两个村庄在万达投钱之后,村子里除了人均收入比全国水平略高,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接受《中国慈善家》杂志采访时,王健林曾感慨:“扶了20多年贫,也没有探索出成熟成叹的经验。“

王健林反思,光烧钱的扶贫很难做到普遍受惠。由于前车之鉴,他主动向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建议,由企业把一个县包下来,通过产业扶持,实现整体脱贫。

在邂逅万达之前,丹寨,这个位于贵州黔东南的山间县城,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丹寨人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为生,80%以上的贫困户分布在乡镇边缘的深山区,住着破旧不堪的草房,有时吃饭都成困难。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24元,仅相当于全国的1/5。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也是遗留之殇。

当时,丹寨县并不是万达的物色对象之一。据报道,丹寨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向省扶贫办领导汇报,请求把丹寨列入候选考察点,才得以“补录”。考察过后,每两三天就要给万达打一次电话,了解情况。一位万达高管曾总结道,除了交通便利和产业基础之外,丹寨最打动他们的就是“县领导积极有干劲”。

2014年12月1日,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署扶贫协议,初期决定出资10亿元。而那段将丹寨推至风口浪尖的视频,正取自次日,双方团队在开展社会创新扶贫调研的第一次内部会议。

当时万达初步的具体构想是:建设30万头规模的土猪扩繁厂、屠宰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并建设万吨规模的硒锌茶叶加工厂,对全县农户种植的硒锌茶叶订单收购。同时,还打算联合贵州以及黔东南州3所职业技术学院,解决丹寨学生读书问题。

但团队调研后发现,当地居民养猪多为散养,难以形成规模;丹寨茶树每年只有短短十五天春茶采摘期,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联合招生的协调操作也难度过大。放弃茶树种植的背后,万达内部经历了72版PPT的测算。

2016年,万达调整了扶贫方案。王健林将扶贫资金增至14亿元。其中,出资3亿元捐建职业技术学院,出资6亿元捐建一座旅游小镇,出资5亿元成立一支丹寨扶贫产业基金。2017年,旅游小镇的资金增至8亿元。

王健林在接受采访时曾感慨:“原来想的东西不一定实际。这一年调整下来看,最大的体会,扶贫不能下马伊始就拍板,拍脑袋的东西能成么?“

万达效应

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开工那天,王健林一身西装笔挺出现在丹寨,同行的还有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他们眼前,一排排挖掘机和推土机蓄势待发。刘家义叮嘱他,学校一定要在2017年6月底完工。王健林保证道:“哎呀,这个你放心,万达说哪天就哪天。”

2017年,万达的确如期履约。1月10日,扶贫产业基金的首期5000万元分红兑现。7月3日,丹寨万达旅游小镇正式开业。9月29日,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学。

依靠东湖而建的旅游小镇,是万达在丹寨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最具有万达气息的建筑。这条全长1.5公里的苗寨街区,将丹寨原本鲜为人知的蜡染、卡拉鸟笼等物质文化遗产推至公众眼前,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民族文化。一名游客回忆,开业当天,小镇的酒店已经家家爆满。

这种盛况并不是凭空而来。早在开业的前一个月,全国59家万达广场就在大厅里举办了“丹寨风光展”,万达还为丹寨签约了131家旅行社。在持续的发力下,此后仅用40天,小镇的游客量就突破了100万人次,而丹寨县的总人口才不过17万。

此前,丹寨所谓的旅游业只是一个普通的民族村寨。丹寨县副县长李白告诉AI财经社:“如果没有万达集团这种帮扶,原来我们的旅游都不叫旅游。万达用它的品牌效应、营销和策划理念,达到了聚集人气的目的。“但在李白看来,万达向丹寨输送的不只是乌泱泱的游客,提供贫困户就业、带动农特产品销售,才是真正的隐性财富。

陈邵海这半年就尝到了甜头,他是马寨村一家蔬菜合作社的理事长,现在80%的蔬菜都销往丹寨万达旅游小镇。此前,和大多数丹寨青年一样,陈邵海常年在广州打零工。他听说广东有个万达广场,一直没去过,但陈邵海却笃定地认为“万达是中国最有名的企业”。“万达很有名,当时我就想,丹寨一定会发展起来。”说这话时,他眼睛熠熠发光。

2017年,万达入驻丹寨的脚步加快,产业扶贫的理念也在丹寨落地开花。陈邵海彷佛看到了他和这个巨头“亲密接触”的机会。他结束漂泊回乡,当上了合作社的负责人。

目前,合作社里110名社员都是贫困户。但之前,种菜只是丹寨人填饱肚子的生存方式之一,“合作社”对他们来说犹如天外来客。陈邵海给他们解释“土地入股”、“分红”的概念,每天70-100元的工资也打消了这些丹寨人的顾虑。这个290亩的蔬菜基地,成为他们自力更生的新基地。

以前合作社的蔬菜更多销往贵阳、凯里等地,一趟来回运费就是400元。但随着丹寨游客的不断增多,已经可以在小镇实现内部消化,成本的节约也用于反哺社员。陈邵海估算,今年每个社员能拿到12000-15000元的分红。

小镇里的商家享受到了更直接的红利。王珊(化名)是镇上一家商铺的老板,看上去才30多岁的年纪,绿手套下的手指却骨节粗大,皱纹连连。那间5平方米的小店,挂满了具有苗寨特色的吊坠和挂饰,王珊最得意的,是自己亲手做的刺绣钱包。王珊只有小学文化,但像许多丹寨女人一样,从小她就习得一手好针线活,以前,她只能在村里摆地摊,月收入仅几百元。万达小镇承诺,租户一年半不收租金,王珊觉得心动。现在在旅游旺季,她的收入最多能高出7、8倍。

《丹寨旅游扶贫报告》数据显示,截至1月3日,丹寨万达小镇累计接待人流量303.92万人次,是县城人口的17倍,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20.93亿元。通过旅游、餐饮、住宿、消费、服务业等,丹寨万达小镇预计全年直接带动1247人就业,带动1.6万贫困户实现增收。

运行仅半年,这个旅游小镇已经彰显出巨大的商业潜力。但万达却并未从中抽取任何利润。丹寨小镇轮值镇长助理蒋芳芳告诉AI财经社,后续向商铺收取的租金,也将用于维持小镇的正常运营,万达并不会收走一分钱。

按照规划,万达集团将对旅游小镇进行三年的经营扶植。王健林曾反复表示,旅游小镇不仅仅扶植三年,什么时候盈利了,什么时候交给当地政府。

盟军

没有带走利润的万达,给丹寨留下了就业机遇和无数的可能性,也将命运之笔送至年轻一代的手中,人人都拥有改写未来轨迹的权力。

19岁的王萍是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圆脸的她短发齐耳,瘦小的身体上套着一件浅灰棉衣,看上去像一个初中生。

小时候,一场大火烧掉了王萍的家,她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中田地又较少,为了建房两人只能在外地打工。后来父亲又意外发生车祸,母亲只能到处筹钱治病,现在家里还有妹妹在读书,懂事的王萍想在离家近的地方读大学,这所技术学院成为她的首选。

去年9月开学的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护理、会计和旅游管理3个专业,未来可供2100名学生就读,目前在校生有405人。每年,万达还将从毕业生中择优录取50%进入万达集团工作。但对于未来,王萍早就有自己的打算,她一心想留在丹寨,“因为我知道万达要到这里扶贫,要建万达小镇,感觉我学这个专业比较对口,我也想把家乡的习俗传递出去。“

李周柱是旅游小镇一家饭店老板,他的店里有许多和王萍同样年纪的姑娘。她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家境困难,需要一个人挑起养家的重任。最初,李周柱对她们有着更深刻的印象——“不自信”。

“她们以前很少走出去,没有见过大场面也没有这种阅历。听到客人叫他们服务员,心里都会有点抵触。上菜的时候也不看人。”李周柱说。

做了20多年餐饮业的他希望,服务业能真正成为这群姑娘自力更生的硬本领。李周柱开启了授课模式,第一堂课就是培训服务员的目光,“人不自信,就什么都做不好。”此外,他还会带着大家做早操。对于悄然发生的改变,这个中年男人有着更加细腻的体会。李周柱记得,一个刚开始不怎么爱说话的姑娘,现在服务时落落大方,一说话就面带笑容。

无论是脱贫致富,还是重塑人心,毫无疑问,万达已经成为这座县城里所有战绩的头号功臣。

丹寨县副县长李白回忆,万达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非常讲究速度,特别诚信“。去年12月13日,临近5000万元扶贫产业基金发放的日子,李白和万达集团沟通相关问题。令他惊讶的是,原本以为一个月才能办妥的事情,才一个星期资金就到位了。

速度的确是万达的风向标。比如去年的苏宁战略发布会上,王健林就提出力争10年建1000家万达广场。这样的雷厉风行也被复制到了这场脱贫运动中。

据丹寨县统计,万达旅游小镇和学院直接创造就业人数近2000人,直接和间接带动全县贫困人口26637人实现增收,占全县贫困人口的75%。当地扶贫办人士透露,丹寨2018年有望实现全县脱贫,比原计划提前两年。

2016年去丹寨的时候,王健林曾经说:“无论怎么帮贫,这是外力。丹寨全县,各乡镇还是要自己努力。自己不努力,说,你来帮我,救我,这是不行的。”

万达的帮扶,让小镇逐渐脱离贫穷的轨道,也让更多丹寨人实现了自力更生,但挑战仍在前方。丹寨县万达办主任余世和表示,目前丹寨万达旅游小镇的体量还比较小,业态也比较单薄,未来还要考虑如何把游客留住。

这依然是一场与贫困的长久攻坚战,但有盟军在侧,丹寨的前路势必坦荡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