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旷视科技印奇:“免费战”对我们影响不大

2018年1月16日 文/ 四月 编辑/ 赵艳秋

2017年,对企业家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和每年一样,我们在2017年年底采访了70位各行各业的商业精英,用他们的视角解读这一年。

采访名单中有互联网巨头的CEO,也有风头正劲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有网红企业家,也有略显神秘的商界大佬;有在中国打拼的跨国公司高管,也有在外企的中国老大。

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的答案,来窥视并记录中国最重要领域的重要变化。以下是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的自述。

对于旷视而言,我们每年都有一个聚焦的关键词,2017年是“安防”。2016年,我们的关键词是互联网金融,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95%的头部客户都在采用旷视的方案。2018年,我们针对机器人领域的进展将会公布。

旷视在安防领域扮演的角色是为公共安防网络和终端赋能,我们提供了“云+端”的解决方案,智能人脸抓拍机已经更新到第三代,整套系统在全国26个省市的公安系统中落地,累计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超过3000人。

我们也看到,手机智能领域,真正发力是在2017年。其实最早在2011年,我们就探索过和手机应用结合的可能,目前,摄像头及其应用已经在智能手机产业处于核心地位。2017年下半年,iPhoneX推出刷脸解锁功能后,手机厂商对于刷脸解锁的需求增长很快。我们已经为小米、锤子、荣耀、vivo、美图等厂商提供了完整的人脸解锁方案,这需要和手机硬件做深度整合,具备技术门槛。

最近大家在谈百度的“免费战”,覆盖语音和人脸识别服务。我并不认为免费就能一往无前。最终还是要看产品是否具有差异性,客户群体是否对价格敏感,以及该领域内的技术壁垒纵深程度是否足够。更进一步,安防行业还是一个线下行业,所以互联网巨头并无优势。

在我看来,技术商业化的规模大小还取决于价值方案的重要性。比如在手机生态里,如果能成为零部件式的存在,厂商必然愿意按照出货量来提供技术服务费用。如果议价能力不足,很可能是技术方案还无法做到无可取代的地步。

旷视已经成立7年,从最早一家偏学术研究型团队到现在的商业化市场化公司,这其中必然有所取舍,我一直坚持在技术信仰和价值服务中寻求平衡。正因为旷视在不断深挖行业,我们才体会到自身的底蕴不够,强调打实基础技术。

为此,2017年我们设立了学术委员会,邀请姚期智院士、郑南宁院士作为旷视学术委员会的顾问,同时我们也在和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流学府建立联合实验室,希望和学界走得更近,保证产学研的前沿性。

但不可否认,AI技术公司需要依靠商业和产业驱动,只顾闷头做学术研究是无法看清市场需求方向的。因为这波AI浪潮跟产业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升级改造必然需要资本。但公司的基础又不能只有资本,一定是与业务和客户价值导向相结合,反向推动公司的整合和效率提升。

我们没有把IPO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我觉得就像是融资,是一家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并且一定是用来推动业务发展。

互联网的本质还是优胜劣汰,如果对手在这个层面表现得十分激进,那我认为虽不至于跟随大流,但至少你要有回应。这是一种偏防守型的战略,证明我们在资本层面的能力并不弱。

2017年AI行业的竞争加剧,但我们心态上比较从容。从旷视成立至今,我们的对手已经换了好几波。在宏观层面,AI技术公司和传统行业的竞争大于技术公司彼此之间的竞争。但如果AI技术公司和传统行业能够建立清晰的边界,是能够将竞争转换为加速剂和赋能关系的。竞争确实会带有价值导向,但更多还是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