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他是华尔街投资教父,出书来华受追捧,300CEO站台潘石屹求合影

2018年4月11日 文/ 刘潇然 编辑/ 金赫

创业形势一片大好时,人民需要凯文•凯利,那是技术乐观主义者的时代;资本寒冬到来时,人民需要尤瓦尔•赫拉利,那是技术悲观主义者的时代。现在,人民需要达利欧。他以一种不近人情的“原则”,把人性牢牢套在算法里。这是技术实用主义者的时代,而他是新一代教父。

作者|刘潇然编辑|金赫

来源|AI财经社(ID:aicjnews)

中国新经济领域最有腔调的深度媒体

1

2017年2月27日,作家瑞·达利欧(RayDalio)来到北京,在东方君悦酒店搞了一场分享。到场的人都是定向邀请来的,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有三百人左右,一半以上为互联网与金融界知名企业的CEO、总裁级别人士,他们原本是时间最不富裕的群体,但这天,到场率达到惊人的99%。在台下,潘石屹、傅盛也到了。或许因为过于紧张,漂亮的女主持人介绍到“潘石屹”时结巴了一下,气氛凝固起来。

等到达利欧真正出场,一半以上的总裁们掏出了手机,现场拍照声此起彼伏。

现年69岁的达利欧可能是最有钱的畅销书作家了。他同时是世界最大对冲基金——美国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是管理资产上万亿的富豪。这一天,他的状态不错,符合人们对一个大师的描述:身材高大,银白色头发散乱,西装并非十分合身。据说,投资大师都是如此。还有人说,“他的手指很修长,不愧是音乐家的后代,手势坚定、有力。神采奕奕、挺拔优雅,有点好莱坞男主的感觉。”

为了做好《原则》的推广演讲,达利欧的准备精心而职业。中信出版社为他设计了北京和上海的四场见面活动,每次他都在一个多小时之前到场,询问打光、走位,针对每一场不同的主题、嘉宾和PPT模板,反复修改自己的内容。这不同于凯文•凯利,后者一张PPT可以用上一年。

但达利欧和凯文•凯利同样受到欢迎,他所到之处都能引发追捧,气氛融洽。中信出版IP运营中心的活动负责人何戴翰说,北京的这场分享,老友潘石屹运用新近培养的专长,为达利欧和新朋友傅盛拍下了合影。在会后,他还主动提出为读者签名,几天下来,他相继接受了30多家媒体的专访和群访。

达利欧与潘石屹等人的合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北京分享会到场者、财经专栏作家崔传刚眼中,达利欧讲话的技巧很好,逻辑清晰,语调沉稳,控制力强,令人很有代入感。配合他的气质,他的形象甚至有些像宗教大师,一位布道者。

唯一可能有槽点的地方只有内容了。

有人吐槽,他当天和嘉宾聊的东西过于浅薄。达利欧提到了他在《原则》一书中的观点。他说,你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然后把这些工作和生活原则转变成为一种算法,把这样的算法用于你的决策,这样做你就会非常强大。”他用物理学、基因、育儿来举例,这显得很不恰当,因为他试图用技术的东西强加给人性,并认为理所当然,但现场没人觉得奇怪。

他说,这都是应对世界的原则。事后,这个观点受到了追捧。而就在2018年以前,对金融圈以外的世界而言,达利欧的名字还鲜为人知。现在,一切都不同了。“精英们便像集体补钙一样,言必称Principles。”有人这样评价。

但对更多人来说,他们需要这种内容。在中国的观点市场上,达利欧是个最新的传奇故事:当创业形势一片大好时,人们需要高加索人凯文•凯利,他教给大家洋洋自得的技术乐观主义;当资本寒冬到来时,人们需要犹太人尤瓦尔•赫拉利,他以告诫者的口吻宣传技术悲观主义;现在,人们更需要瑞•达利欧。他是技术实用主义的代言人。他用一种不近人情的“原则”,把人性牢牢套在算法里。

他是最新的精神教父。

2

很少有人不欢迎达利欧。

吴晓波、傅盛等大咖和第一财经、36氪等知名媒体的数百篇文章蜂拥而至,每一篇都被转载,收割了十万、百万级流量。中信出版集团IP运营总编辑钟谷婷统计,“从2月24日抵达到3月1日离开,7天内瑞·达利欧和《原则》成功获得超过2000万人次的中国主流人群的流量,成为春节后两会前最大的流量收割机。至此,《原则》成为2018年最重要的非虚构超级IP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至于3月1日,《张杨导演,我爱你》轰动之际,中信的一位高管发朋友圈:“好不容易引发的《原则》刷屏潮,被张杨前女友抢了。”

达利欧开始成为许多人用来证明自己的工具,同时也引发新的鄙视。有人发朋友圈说:“两年前连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都分不清楚的人,今天却纷纷在刷屏达利欧和去杠杆。”

《原则》英文版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则》刷屏潮来势正猛时,AlphaGirl在她的同名公号上发布了文章:《只有我精确知道RayDalio是怎么在国内爆红的》。她还指出,2015年12月也是一个节点,在此前后,达利欧在百度上的搜索结果由13万余条上涨到36万余条。

据她分析,那次增长的原因,正是她执笔公号“金融街李莫愁”之际,“掏心窝子地,以‘受益终身’的力度,将达利欧推荐给了你们。”她特地强调两年前关于达利欧的文章出自她手,“以正视听”。

还有一些民间翻译者,在正式中文版未面世时就积极翻译,一位叫田康的人就是如此。在知乎上,他的简介是“痴迷原著的英文研究生”,声称自己正在翻译《Principles》,“我这译文,一定要做最好的。”他说,这是态度是效仿罗永浩。

田康在知乎专栏上的文章并不多,除了宣传自己的译本,就是有关李笑来的内容。他的另一身份,是“湖南区块链同盟会创始人”,近来在组织“区块链全球行长沙站”,但推广活动的公号文章阅读量仅有75次。

还有一些人将达利欧与他的著作,作为结识人脉的暗号。

易宝支付CEO助理唐文,曾多次参与中信畅销书推广活动,很早就读过这本《原则》。2月14日,他在知乎、朋友圈里发布了自己的读后感,并在文末附上了自己的微信号。短短一段时间,他收到几十个好友申请,对方多为投行高管等显赫身份。不过,在一个“你的文章很不错”的招呼后,这些人就不再多言,转而变成他“一万微信好友”中又一个沉默的头像。

唐文声音富有激情,气场强大,擅长演讲。对于《原则》,他也随时可以来上一段神气活现的说法。他还乐于向人展示自己iPad里的一个文件夹,那里有自己与各位业界大牛——著名财经作者吴晓波、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等等——的合影。

他是合影爱好者。3月12日,唐文在朋友圈中又发布了一张合影,称自己与中信产业基金的一位高管因《原则》结缘,两人在饭局上畅聊。

3

参加这场狂欢的人,都懂得游戏规则。中信出版集团负责使达利欧具备高级感。它下辖的中信前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蒋永军对我说,见面会上安排的嘉宾,是中信与桥水中国反复沟通后敲定的。提问也经过了筛选,体现了达利欧的本意——谈话围绕《原则》本身,按蒋永军的话说,“他怕别人不聊他这个书”。

现在看来,《原则》出版的每一个节点,都经过精心的安排。

2017上半年,蒋永军见了罗振宇,告诉他《原则》要出中文版,“他挺激动,对此书赞不绝口。”蒋永军说。10月,《原则》被中信立项,那时它的英文版已取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二名、亚马逊销量第一的成绩。中信方面判断,书的销量至少在百万级别。

两个月紧锣密鼓的翻译后,《原则》样书被寄往一些商界和出版界人士手中。很多人反馈:书很好,为了更好地传播、销售,建议多请金融圈外的大咖推荐。

2018年1月1日,罗振宇在新年讲话中,开始推荐。他用他那饱含激情的语言说,我想给你推荐一本书,这里面呈现了一个用“人生算法”驱动的生存方式。“算法,就是在连续性基础上运行的原则。”尽管很难明白这到底是什么,但那天,《原则》中文版正式出版。

罗振宇在他的跨年演讲中着重推荐了《原则》@视觉中国

选在这一天,还为了迎合人们对新节点的焦虑与期待。

《原则》的装帧也非常讲究,运用了烫金、轧钢、漆片等工艺,封面是布面的,用“布书”谐音“不输”。考究的流程导致了机器的无力和人工费上涨,每本《原则》被官方定价为98元,加上厚达500页的体量,成了一本礼品书。

事实表明这种设计是正确的。书被推出后,成了很多商业人士的送礼佳品,京东金融、德邦证券等大公司大量订阅,诺亚公司一下子订了5000册,有的企业还要求定制,将腰封换成了高管寄语。

崔传刚对这个销量表示惊叹:“现在出书,出个十万二十万的不错了。”在他看来,对冲基金经理本身多为低调,长于资产管理而非思想言论,何况达利欧之前在中国行业外并不知名,这个销量能看出中信的厉害。

然而,如此高调卖书总会引起争议。

一位基金从业者私下表示:“我觉得达利欧有点像书商。”

也有人直接骂他“大骗子”。那是著名金融评论人吉姆·格兰特。在接受彭博采访时炮轰桥水基金。他说,达利欧为了推销《原则》,已经“从投资者变成了营销者”,热衷于媒体曝光,忙着跟中国建立关系。

4

对于达利欧,他的老朋友欧阳谦直言不讳:“做他的朋友是非常幸运的事,做他的员工是非常悲惨的事。”

欧阳谦是中信早期招聘的留英博士,外表高大、随和。2000年以前,作为桥水基金某种意义上的客户,欧阳谦几乎每年都要造访桥水,与达利欧有多年的接触。他的评价与外界的印象一致。

达利欧1949年出生在纽约东南部长岛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父亲是一名爵士乐手,母亲是家庭主妇。1975年,在纽约市的一个两居室公寓内,达利欧创立了桥水基金。在这家公司,员工永远不会因“犯上”而被开除,但他们面对的局面却更加残酷。

一个华尔街流传的段子或许能说明这一点:一位著名投行女高管被招进桥水,她在食堂和同事评论另一位同事,但这在桥水的文化中是不被允许的。这家公司的每个角落都有监控和摄像。于是,她刚从食堂走出,便惊恐地发现自己评论他人的录像被公司大屏幕播了出来。第二天,她辞职了。

这家公司还会以一种近乎变态的强迫制度,令每个人暴露在他人的评价之下。在开会时,每位员工要手拿iPad,用实名制的方式对每位同事的“策略化思考”、“模糊情况的处理能力”等各种方面做出评分。随着评分的升降,每个员工似乎都变成了由一群数据集合成的、不同配置的游戏战士。

这符合达利欧的个性。欧阳谦到过他的办公室,一面大窗外是广袤的湖,还有很多野鸭子。在一张十几米长的办公桌上,一堆一堆地,顺次放着许多装满文件的纸皮袋、硬纸壳,以书挡等物隔开。每堆文件上有着标签,“铜”“镍”“黄金”“石油”“债券”“股票”……看起来很乱,但是很有线索和规律。

桥水基金公司内部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书架子如果这么大,就不会记起到哪去找什么,”欧阳谦说,随着达利欧的成功与掌控,在1995年之后加入桥水的员工也在不自觉地把他“教父化”。他还记得一个细节。一次,达利欧与他要私下谈事,只对随行的一位员工很轻地说了一句“giveusamoment”,员工“嗖”地一声就跑了,“像耗子见了猫一样。”

这种“教父感”甚至被带到了他的家庭生活中。身为意大利族裔的达利欧很重视家庭,每逢重大节日都要聚在一起。他的四个孩子都是男孩,一次,在一处离他家不远的山间别墅,欧阳谦见到他的小儿子马克养的狗淘气犯错,正在泡澡的达利欧便把儿子叫到跟前,非常严肃地交代了几句。马克只好十分郑重地对父亲承诺。那时他还只有四五岁。

5

达利欧在一片荒芜的八十年代就看好中国发展。他的三儿子麦修1995年曾在北京的小学读书。1984年,他在长安街国际大厦22层向窗外望去,预言道:“这一带现在全是胡同,将来会起一大片高楼。”令周围的中国人感到震惊。

现在,他的桥水基金北京办事处就位于国贸1号的42层。这间大厦装潢豪华,戒备森严,上高层要先到32层去换卡,有一部迅速直通32层的电梯,乘坐时由于速度太快,人的耳膜甚至会像坐飞机时那般产生不适感。

1984年,瑞·达利欧第一次来到中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他的事业触角却并不能很好地延伸到这片土地。到目前为止,达利欧的中国情结最好的一次商业落地,就是这本《原则》大卖。但在欧阳谦看来,它宣扬的内容却并不是很服中国水土。

“绝大多数人都没法模仿这个做法。”他评价说,这和他的团队、立场、他在公司的威信都有关系,“像这个‘百分百诚实和透明’的原则,听起来都好,真要贯彻会有很多禁忌。比如诚实地指出老板的错误,在中国,是会受到鼓励还是打击?”

“饭统戴老板”在他的文章中提起这样一件事:“深圳有家私募依葫芦画瓢,给员工定下80多条‘原则’,要求坚决执行,没多久就把前几年赚的钱都亏完了。”

崔传刚也有类似观感。他发表在豆瓣上的书评标题就叫:《达利欧的谬误:“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但是,在他们的讨论里都忽略了人性。“他的核心概念——进化、算法的执行,都是机器化的,这和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比较契合的,可能书卖得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崔传刚说,“达利欧想为人找到一种成功的通用原则,继而生成各自算法的思维。但他所指的人肯定不是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