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平安好医生登陆港股,连亏3年成在线医疗第一股,击败丁香园春雨

2018年5月5日 文/ 曹忆蕾 编辑/ 严冬雪

5月4日,平安好医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今年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只“科技独角兽”。

平安健康医疗科技(HK:01833,简称平安好医生)于上午9时半挂牌,上市开盘股价为57.3港元/股,较发行价54.8港元上涨4.56%,市值达到611.56亿港元,最高价为58.7港元/股。

随后,平安好医生的股价有所回落,维持在发行价54.8港元附近,以发行价收盘。

成立4年后,平安好医生成为互联网医疗上市第一股,领先丁香园、春雨医生、微医等公司,率先上市。另一方面,连亏三年的事实背后,是行业困苦求索的现实:不成熟的商业模式,未成规模化的盈利。

上岸后,平安好医生的路还很远。

造城先造流量

平安好医生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

2015年4月,平安好医生APP上线。彼时,丁香园发展了14年,好大夫在线发展了9年,微医发展了5年,春雨医生发展了4年。

仅成立4年,平安好医生完成了从0到1的启动。根据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平安好医生的注册用户数分别为3030万、1.32亿及1.93亿,其中月活跃客户数量分别为560万、2180万及3290万,在线咨询量分别达到4万次、18万次及37万次。

其中,2017年前9个月,平安好医生的家庭医生服务获得了1.65亿收入,日均咨询量达37万。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思维里,用户增长成为重中之重。背靠着平安集团这棵大树,平安好医生迅速完成了弯道超车。

通过嵌入方式,平安保险的APP“平安金管家”,为平安好医生引入了8200万注册用户,贡献日均6万的咨询量。这种分销方式,同时向集团公司的寿险以及健康险客户提供在线咨询等服务。

医保也成为用户转化的桥头堡。平安好医生A轮融资计划书显示,2019年,预计累计转化6,900万医保用户,占4亿医保用户的17%。到2019年,平安好医生将与200个城市签订医保外包服务合同。

在缺少医院流量、医生流量以及内容导流的情况下,借助关联交易,平安好医生迅速将用户做到上亿规模,窜入互联网头部。

尽管如此,平安好医生仍处于烧钱获取流量的阶段,这也是连续3年亏损的主要原因。

不断加大的营销、推广支出,却没有换来价值用户。近3年来,平安好医生的广告和推广费用总计11.99亿元,2017年用户数量为1.928亿,平均每名客户需要花掉6.22元营销成本。

与此同时,客户付费转化率三年间却仅从0.9%提高到2.7%。

造城先造流量,下一步,流量如何转化为收益?

在医疗服务外围打转

考验服务的时刻来了。

用户的留存、活跃度、满意度,一切最终都指向服务。想从线下为主的医疗市场分一杯羹,唯有服务才能争取人心。

目前,平安好医生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消费型医疗服务、健康商城和健康互动4个板块的业务。其中,在线医生服务是主营业务。然而,截止2017年12月31日,家庭医生服务仅占到效益的13%,此数据还在连年下滑,从2015年的42.6%降低到2016年的22.7%。

有评论认为,家庭医生业务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

消费型医疗服务以及健康商城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截至2017年12月31日,这两项业务的占比分别是35%和48%。

2017年,健康商城所提供的医疗产品(如药品、保健品、中药)、医疗器械、健身产品等购买业务盈利达8.96亿元。

这样的盈利格局,与平安好医生一直想讲的资本故事有所出入。

这并不是平安好医生独家面临的困境,这些年来,众多依靠在线问诊起家的公司始终没有打破一个疑云:在线问诊在互联网医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否能带来规模化的盈利?

复星同浩资本总裁刘琦开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的盈利问题,本质上因为公司给用户带去的价值还偏少,能解决的问题还只是一小部分,没有完整的医疗服务闭环,提供的多为非医疗核心服务。”

不论是自建诊所,还是与医院共建互联网医院,这些年,互联网医疗头部公司开始深度挖掘医疗服务。这不仅是简单的从线上走向线下,而是离医疗核心服务更近点。

曾喊出500亿建“万家诊所”的平安好医生,今天上市后,亦要面临回归服务的问题。

背靠大树,离开大树

平安集团对平安好医生的扶持,不仅是流量,还出钱出力。

一位接近平安集团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指出,近几年,在内部孵化科技项目的过程中,平安集团采用“扶上马,送一程”的策略。

2017年,平安好医生的营收有46.4%来自平安集团。在2015年创业之初,这个数字高达80.9%,2016年回落到41.4%。

其中,在线家庭医生服务营收占比13%,有12.6%来自平安集团客户,仅0.4%是来自其他客户,在平安好医生的4项业务中,平安集团客户占比都是最高。

2015年至2017年,随着用户增长,平安好医生营收也连年上涨,分别为2.79亿元、6.02亿元、18.68亿元,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15.8%、210.6%。

风光背后,是连年亏损、尚未盈利的困局。2015年至2017年,平安好医生分别亏损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

上市仪式结束后,平安好医生CEO王涛表示,在成长初期,集团给了很大的支持,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平台不断扩大,用户规模飞速增长,相信对集团和兄弟公司的业务依赖比例会逐年下降。

离开大树,对于扩张期的平安好医生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同样背靠大树的阿里健康,在2014年10月登录港股。借着电商巨头优势,其医疗健康零售平台已呈现出规模效应,也成为平安好医生在电商领域强劲的对手。

2015年4月23日,阿里健康创造了市值顶峰,达到1409.47亿港元,这也是阿里健康前CEO王磊与天猫在在线医药业务并入阿里健康时,给市场打的一针强心剂。

不到两年,2017年3月13日,阿里健康股价创下最低2.72港元,市值缩至267.72亿港币,蒸发了1141.75亿元。

今天的平安好医生,一跃而起,率先IPO。想要离开大树自立自足,目前并不现实。

这场消耗战还没有曙光乍现。同时,距离互联网医疗诞生之初所倡导的服务理念距离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