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出售仿制药资产,中国生物制药不留退路?

2024年2月19日 文/ 方涛之 编辑/ 江芸 贾亭

2月6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将出售正大青岛67%股权给两位买方,交易总对价约18.2亿元。

本次交易的两位买方分别为青岛海洋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和青岛海洋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二者皆属青岛国资委下属的国有独资公司国信集团。完成出售事项后,中国生物制药将继续持有正大青岛26%权益,但不再作为附属公司入账。

交易完成后,中国生物制药预计获益16亿元。中国生物制药表示,为了推进创新药研发并持续加强全球化布局,所以出售资产。外界有声音认为,中国生物制药正在加速剥离非创新药业务,医药商业和仿制药板块都被逐步舍弃。

18亿出售正大青岛

正大青岛的前身是青岛海尔药业。1994年11月,海尔集团在国际化发展战略指导下,投资9000余万元兴建大型制药企业,下设青岛海尔医药。2008年9月1日,青岛海尔与正大集团合并更名为青岛正大海尔制药,2018年由正大集团全资控股,成立正大制药青岛公司。

海尔和正大,都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大型企业,却先后放弃了这家青岛的药厂。

正大青岛主攻两大方向:海洋药物和骨骼代谢调节药,主要产品包括骨化三醇软胶囊、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帕立骨化醇注射液 、甘糖酯片、 藻酸双酯钠片等。其中骨化三醇胶囊一度是国内独家品种,占据国内骨质疏松药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2018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2019年开始的国家药品集采,给了仿制药企业超车机会。2022年正大青岛税后净利4.88亿元,2023年这一数字下降至2.08亿元。

中国生物制药近期持续出售普药业务。2023年10月,中国生物制药拟以3.5亿元的估值出售附属公司上海正大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84.2%的股权,出售所得金额约2.9亿元。

仿制药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传统药企纷纷向创新药转型,中国生物制药自然也不例外。2022年,中国生物制药确定了“2030年成为全球药企TOP30,销售收入达到千亿港元”的目标,全面聚焦创新药研发。

2023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研发投入高达26亿元,占总收入比例约17.1%,其中创新药研发投入达21.3亿元,占总研发投入比例超过八成。在大手笔加码创新药研发后,公司由仿到创的转型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2023年上半年公司创新药收入实现38.6亿元,同比增长10.9%,已占据公司营收的25.3%。

频繁剥离非核心业务

中国生物制药设定了千亿收入的目标,同时剥离了能带来现金流的医药商业业务。

2023年11月8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以2.1亿元总估值分别出售苏州天晴55%股权、连云港正大天晴100%股权及浙江天晴55%股权,出售所得总金额约1.5亿元。

出售完成后,中国生物制药已剥离所有商业流通业务。

这不难理解。医药流通是门苦生意,利润很低。2022年,这三家公司的全年净利润率远低于中国生物制药整体,这也是医药商业的特点。但从公司经营目标来看,商业流通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现金流,敢于抛弃这一板块,还是很需要决心。

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出售非核心资产能帮助中国生物制药“回血”。据健识局不完全统计,近期频繁出售资产为中国生物制药带来的收益超20亿元。公司因投资科兴新冠疫苗而出现的业绩波动较大。在新冠红利消失后,公司的净利润也出现明显下滑,此时出售资产能够提升整体经营业绩,为创新药研发输血。

2023年3月,中国生物制药以1.61亿美元成功收购F-star,获得多款颇具潜力的双抗药物。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要在维持现有利润率和财务指标的情况下做医药研发,剥离低效率资产可能是有效的办法。

撰稿 | 方涛之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插图 | 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