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如果中年人已经无法更爱

2023年12月16日 文/ 人物编辑部 编辑/ 人物编辑部

《一封信》这期关于「中年人还能更爱吗?」的征集,一共收到34封来信。

可能是爱这个本身就复杂的事情,再加上「中年人」的限定,让可以谈论这个话题的读者有所减少。来信数量虽然少一些,但读起来,会让人感受到一些生活的厚度。这可能就是年龄的馈赠。你不得不经历更多,不得不被岁月雕刻,但也必然留下更多印记。

从这些信里可以看到,中年人的爱,有的被生活缠绕得更多,有的却变得更加轻盈;有人的爱被消磨殆尽,而有人的爱正在渐入佳境。这看上去有点矛盾,但或许也是中年的一体两面,以及这个阶段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更多中年人不仅在谈论爱,更是在借此审视自己的生命体验。而女性读者尤其有这样的自觉。她们更愿意感受、体察和辨析,在一段关系、一种处境中的自己,会活成怎样的姿态;也愿意站在他者的角度,去共情关系里的方方面面。

是否还能更爱呢?「更」这个字,让人感觉到一股能量,但带着点压迫感。一名读者甚至对此提出质疑,「好像爱不能递进,就是一种错误」。是的,爱并不需要被比较。卯着劲儿的爱,未必会流淌得自然、畅快。某种意义上,爱是一种流动的生命状态,可以深厚,也可以广阔;可以像激流,也可以像静水。

中年人的爱也是。

策划|《人物》编辑部

✉️

第一封信

保持爱,但不用比较爱

想寄出这封电子的信件可能更多无关于我的故事,而是我对于这句话的警惕。我不知道在爱的维度中,何时也开始掺杂进一个比对的标尺,开始让我们去比较昨天的爱与今天的爱。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太多不知不觉混杂进的对比,让我们疏于理解自我与爱人而疲于应付被定下的标准,财富、职称、等级、学校、成绩等等,而现在,哪怕连爱都要加入这样的等级体系里了,好像「爱」如果不能递进,就是一种错误。这样的比对不是对「爱」的真实反思,更像是一种离开的借口,一剂涂满糖霜的毒药。

「中年人还能更爱吗?」这个主题很有趣,其中隐含着一个预设的条件,即人们在经历了生活的打磨后,爱很容易在琐碎中消失。所以我个人更愿意理解成「中年人还能保持爱吗?」其实,作为中年人来讲,我反而觉得我们应该是更容易保持爱的一批人,因为在遭受了种种困境与击打之后,当你回头,会发现在鸡毛蒜皮与柴米油盐外,家庭是那个给予你最多支持与包容的地方。只是我们要小心生活的陷阱,它很容易装扮成各种欲望,悄悄藏起来,再引得我们发疯,歇斯底里,让我们在爱中与对方针锋相对,进而偷走我们的爱。

最后,在保持爱的方式上,我自己时常做的是沟通、理解、拥抱、赞赏,多想自己已经拥有的,少想自己缺乏的,再时不时为平淡的生活添置一些惊喜,不用太多,哪怕只是小小一点,也足够让我们无聊的生活丰富起来。我知道这些有时说起来很容易,但在排山倒海般的现实面前,我们又是那么无力,只希望「爱」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压力,它应该美好,但无需比较。

图源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 图源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

编辑部回信

你好,

写这封信,是想要表示对你的观点的赞同——爱应该美好,但无需比较。的确,爱就是爱,不应加入等级序列。而你的信中,更给我触动的是另一句话:「作为中年人来讲,我反而觉得我们应该是更容易保持爱的一批人」。

不久前,我作为编辑操作了一个关于45岁的选题,一位43岁的受访者说,在辞职后重新找工作时,她面对了多次对年龄的质疑,有面试者问她,你觉得你还能保持对工作的激情吗?她脱口而出,这个年纪是最有激情的,「因为生活的压力让我不得不有激情」。

这也是我的感受。中年是一种表面的淡然,内里是一种劲儿,一方面,这当然是不得不,不得不热爱生活,不得不热爱工作,不得不打起精神去应对日益复杂、麻烦的一切,因为稍不「热爱」,稍有懈怠,它就会对你施以颜色。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渴慕,一种知道了自己的边界、社会运行的残酷之后的本质需求——仍然希冀着希冀,否则无以面对接下来可能更难的日子。

很奇特,或许也不是奇特、不是偶然,而是我们在时代向前滚动中会集体感受到的某种呼喊——最近这段时间,我忽然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听到「爱」这个词。《人物》的一位作者访问项飙,项飙说,他不久前回国,感受到最多的是「爱」,爱引起调动,带来生命力的萌生。因为这些话,作者和他隔着亚欧大陆抱头痛哭(此处有一些夸张笔法);另一位《人物》作者访问保罗·萨罗佩克,他是个花了十年时间,从非洲穿越中亚、南亚终于走到中国的老头儿,并还将继续走下去,打算走到南美洲的尽头。他说,他想对转角遇到的任何陌生人伸出手去——不是因为对「故事」的好奇,而是因为对人的爱与关怀。

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人到中年,可以更爱。爱身边具体的人,爱庞大的人类,爱鸟兽花草,爱这个有残暴有酷烈有荒诞也有丰富、悠远、甘甜与伟大的世界。

槐杨

图源电影《末路狂花》

✉️

第二封信

《人物》诸位:

展信悦。

看到「中年人还能更爱吗?」这个主题,作为第一季《再见爱人》郭柯宇老师的粉丝,记得章贺问:「你吃了什么、吃了没?」而郭老师说:「那个饭店我们一定要再去一次,虽然菜很难吃,但老板娘的耳环很好看。」你就知道,爱是很多言语和文字背后传递的未被说出口的信息。但说者有心,听者未必有意。

作为一个30岁已经在向40岁跃进,拥有过恋爱关系,又丧失过恋爱关系的女性,在过完30岁接近东亚特色的「时间诅咒」后,更多是开始感受和寻求女性主体意识的生命性。当我们在讨论爱时,并不只是爱情。爱也不等于被爱。我不再像20多岁一般,纠结谁爱我、多爱我、爱不爱我,而是我爱谁,我爱什么,和我为什么会爱。

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来自年龄的馈赠。真的,在更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老,反而在生物时钟加码后,感觉自己的年轻,比如今天的主题,其实不想把自己归为中年人(哈哈)。跟时间一同成长的,还有个体的流动、开放、破除局限;另一方面,是有意识地大量探索、学习,向内对话、阅读,和人交谈、和外界交互,真切地生长和拥有能量。爱是需要后天学习的,爱也是回归到人本身,具体的、人格的、处境的、细致的、个体的。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提过,爱是一种人格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它包含了谦卑、尊重、关怀与责任,它更接近两个成年人之间的互动。它是在有意识地深度自我暴露后,无法用逻辑、理性和思考表述的标准,它与死亡、丧失都紧紧相关,是一段被「照见」、感知爱的分量的过程。

爱也是《最完美的离婚》中,光夏给结生未送出的信:「我从来都无法赞同你的言行举动,却还是喜欢你啊。爱情与生活经常发生碰撞,该怎么说呢,这或许是在我有生之年都无法治愈的顽疾;是《我的解放日记》中,美贞对坐在台阶的具氏,「我想在小时候的你身边,静静坐着陪着你」,「等我活到90岁的时候,现在就是我的小时候」;是《寻梦环游记》那句:「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看,人类总在各种故事中歌颂、想象这种情感,因为它太复杂和罕有,所以大家念念不忘。但现实中,它太耗费力气了。我们的时间已经被切割得四分五裂,光生存就很艰难,哪里还有多余的力气去谈看不见摸不着的「爱」。或许只有像我一样,把自己的社会身份有意识地规避进入一段制度关系束缚(比如婚姻)、敢尊重自己的内心(追求情感),才更有机会谈论和感受爱吧。见证过爱的破碎和不确定后,反倒更有力量接近极致和纯粹的爱。它更接近老天给一个女性的礼物,鲜活的感受力、不泯灭的生命力和充沛的情感能力。

依然觉得,爱作为人类最美好的天赋,是一把照见时间的「尺度」。在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可能会改写人类命运的历史里,一种让人可以继续作为人的「相信」。

祝,好。

苏拉拉

图源剧集《我的解放日志》

编辑部回信

拉拉:

你好。

看到这封信是在北京的雪后,我在房间里裹着毛毯,一字一字读了两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开阔」,就像冬天的北方一样,辽远又苍茫。

说实话,我可能不太有资格谈论「中年爱情」,三十来岁算不上中年,对于爱情更是迷迷糊糊。但或许,中年更近乎于一种心境,爱情则更类似于一种感知,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总能跨越时空,让人有很多话想说。

以前我做过一个选题,关于相亲。那是一群世俗意义上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全部名校毕业,大部分就职于互联网或是金融领域,生活精致,工作体面,总之每个阶段的KPI都完成得不错,但唯独漏掉了「爱情」的指标,于是他们开始在一个相亲平台寻找那个「对的人」。

那段时间,我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了许多帖子,那里就像一个巨大的「精英展览馆」,每个人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优秀,同时又标注着对另一半的要求,身高、相貌、家境,学历、工作、上进心,诸如此类。总之,希望可以先礼后兵,寻找到一份确切的、稳妥的、一劳永逸的「爱」。

当时的采访给了我一种很难描述的感受,越是深入交谈,越能理解他们的每一个选择,以及选择背后的希冀和恐惧。但唯独让人迷茫的是:这是爱情吗?

如果不是,还有另一个侧面。最近大家又开始谈论《花束般的恋爱》,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因为共同的文艺趣味而互相吸引,成为灵魂伴侣,又在具体的生活中磨损、分开,成为陌生人。那,这又是爱情吗?

常常会觉得,假如人是由365个小片构成的,这些精英标签、文艺趣味或许都算是其中一片,同时,生活习惯算一片,性格算一片,审美算一片,荷尔蒙算一片,人格品性算一片,说不定饮食口味也可以算一片。当遇到某一片完全合拍的人就将其视为「对的人」时,自然免不了在其他小片无法重合时怀疑「爱」了。

那爱究竟是什么?是互动?是感知?是火星撞地球?是接纳?是托举?是一粥一饭?是互相雕刻下对方的印记?还是和对方有关但更和自我有关的生命实验?

不知道。真不知道。一个朋友说,如果有一天写一篇《我理解的爱情》,正文只有三个字:说不清。说得清了,就变成陈腔滥调了,恰恰因为说不清,爱才迷人,才值得一说再说。

最近有一些新的感受。当爱情发挥作用,自己的世界里就会多生出一双他的眼睛来,无形之中会用他的方式看一看这个世界。看的方式和看到的内容都是全新的,很好玩。如你所说,不再纠结谁爱我、多爱我、爱不爱我,而是我爱谁、我爱什么,和我为什么会爱,是在自己的身体里重新生长一回。

这或许就是当下的我关于「中年能否更爱」给出的答案吧,只要自己的世界足够丰富,足够开放,而那个人也足够有趣,足够可爱,就可以的。

这么说,爱是一种能力,爱也需要点运气。

而所谓「中年」,则让一切的前提都变得更极致了,更加直面生活的真相,沉没成本变得更高;但同时,也更多地拥有了时光的馈赠,比如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

你的故事最打动我的正是这份时间加持下的力量感,没有被社会规定的「幸福模板」所束缚,也没有被现实生活和生存压力所消磨,依然张开毛孔去探索自我、感受爱,我相信这份生命力一定能打动更多人,觉得这个世界并非想象中那么乏善可陈。

很喜欢你提到的那句「爱是一种人格内在创造力的表现」,确实,爱是创造,而创造永远让人着迷。

所以,再次审视「中年人还能更爱吗?」话题似乎变得更加宽泛了,未必限于婚姻,也未必关于某一个人,而是完全由自己创造的游戏,流动,未知,五颜六色。在这场游戏里,青年也好,中年也罢,甚至老年,爱情会是何种样貌,说不清,但人永远可以因为爱,更广阔,更自由。

几何

图源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

✉️

第三封信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离婚和不离婚之间反复纠结。

我和他应该算得上是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自由恋爱4年走入婚姻,有一个可爱懂事的女儿,两个人的事业也越来越好,收入在当地也算是中等偏上,但我总觉得不是滋味。多年来他工作一直在外地,家里大事小事我都尽量自己打点,他偶尔回来休息一两天基本都是睡觉、刷手机、打游戏,或者和朋友出去吃饭聚会,想着他在外地工作也很辛苦,我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于是,我就养成了非常规律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洗漱、做早饭、叫孩子、送孩子上学,然后8点到单位上班,一直到晚上下班接孩子回家,陪孩子学习、读书、睡觉,如果工作多再加一会班。周六把孩子送去兴趣班后赶紧回家简单收拾一下家,然后做饭、洗衣服,周日不加班就带孩子出去转转。

每天日复一日,有一段时间我已经感觉到生活的枯燥乏味,甚至一眼就能看到我未来10年、20年、30年可能就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我的工作也非常忙,家务曾经占据了我很大精力和时间,后来我就买了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只要有新的能够解放双手的家电,我都很关注,因为我想有更多时间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想我大概就是那个「丧偶式婚姻」吧,但是过习惯了其实也挺好,一个人和孩子,挺自由。

前两年,他的工作调回来了,可在家还是保持着那种状态,很少主动做家务,有时叫他洗碗、擦地也是拖延很长时间,我不想因为这些事和他起争执,就赌气地自己干,可时间长了心里怨气越来越重,特别有时我加班回家还看见吃剩下的满桌外卖餐盒、垃圾,心情一下子降到冰点。

越是这样的状态,就越难念对方的好,于是往日种种一股脑涌出来。有一阵子我喜欢水培花,他逢节日、生日就送一束花,除了结婚一周年送了99朵红玫瑰也算应景,其他都是玫瑰百合的套餐花,我觉得他可能都不知道我到底喜欢什么品种。去超市买东西回来,从来不问问我手里的东西重不重,自己拿上就走了,其实我的肘关节劳损很严重,一拎重物就疼得不行。对于我的情绪,他也关注得很少,不知道是没有发现还是懒得应承,事后他总是说觉得我过段时间自己就没事了,所以懒得问。有时候我也会有意调解一下氛围,给他微信发一些工作生活上的小事,可是有时候他忙得没有回应,久而久之我的分享欲也就消失了。从生活中的不精心,到情绪上的不共情,我们越走越远,后来就成了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想离婚」从一个生气才涌出的词,变成一个强烈的念头,是在今年。今年,我的工作一下子特别忙,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单位。我发现同事们知道我容易过敏,抽烟会避开我,吃饭会提醒我少吃辣;知道我肘关节有伤,搬东西的时候会照顾我让我搬轻的;一起办过几次活动、买过几次鲜花,就知道我喜欢向日葵,活动结束后会收起来剩下的向日葵插在矿泉水瓶里送给我;他们欣赏我为了教育好孩子自学心理学的行为,认同我的教育理念、工作理念和处事模式;我和同事们在工作间隙谈哲学、谈文学,聊文艺、聊电影,大家天南海北地畅所欲言,心情很是舒畅……我突然发现,我是被理解的,是被看见的,是被认可的,是被欣赏的,这些在他那里,我很少体验到。我意识到,我对他的感情已经被生活磨耗殆尽,我渴望脱离婚姻的牢笼,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后来,我们吵了一架,也谈到了离婚的问题,但是几番下来,因为涉及孩子、父母、朋友等等问题,被搁浅了。

他说我40岁还是一颗少女心,总讲什么情呀爱的,我内心十分委屈,渴望被爱、被关心、被照顾,难道有错吗?我不认为在这个年纪谈爱情有什么羞耻,追求爱与被爱,应该是我们一生都有的权利。他说他有时候晚睡就是等我回来和他说句话,可是他从来不主动搭话,难道两个人的关系只靠我一个人来调节吗?他说两个人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可是我更想有一个人能知我所想、察我所感,陪我一起笑一起哭,让我安心地分享自己的一切。

我想,我们之间大概是缺少互相欣赏和崇拜的,所以才总是对对方百般挑剔。他一直以来都被父母照顾得很好,而我生长在一个父母关系比较淡漠的家庭,所以他总像个没长大的孩子,而我总是缺乏安全感。我们给对方自由,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避免争执的放任,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更谈不上欣赏和崇拜了。

想离婚是为了自由,不离婚是因为现实。虽然我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很好解决,我依旧挣扎在离与不离的困惑中,但我知道,我其实早就有了答案,只是缺少面对现实的勇气。

图源电影《婚姻故事》

编辑部回信

谢谢你的来信。

你在信中描绘的,爱意像花一样逐渐枯萎的过程,让我深深共情。我想,你最恐惧、也最震撼的,一定不是对方不爱,而是某个普通的日子里醒来,发现自己不再能爱了。

我能感受到,你是一个格外擅长给予爱、感受爱的人,比如你说,你发现同事知道你容易过敏,抽烟会避开,知道你肘关节有伤,搬东西时会照顾你,知道你喜欢向日葵,活动结束后送你一朵,插在矿泉水瓶里……这是很珍贵的情感,他们看见了你,而你看见了他们的看见,爱以一种可知觉、可转化、可流通的方式在你们之间循环再生,滋养着每个人。

但到了你的婚姻里,爱仿佛是你单方面的输出,没有互动,就像你写下的:「加班回家还看见吃剩下的满桌外卖餐盒、垃圾,心情一下子降到冰点。」我猜测,你一定曾经在丈夫加班后,为他煮一碗热腾腾的面,或是提前调试好浴室的热水。正因为太明白爱会是什么味道、哪种温度,你才会那么失望、失落。我为你惋惜和心疼,不只为这一段正逝去的情感,而是我也知道,爱别人时,一个人能有多么明亮、宽阔、慷慨。

坦白说,我并不知道爱到底是什么。假如说它是一束火苗,那么熄灭前兢兢业业的蜡烛是,燃烧一瞬的火柴是,随时能拧开的煤气是,在天空中绽放的烟花也是。要把这些都集齐了才是?还是只拥有一个就是?你一定也有这样的困惑,你期待的爱,是丈夫多做一点家务这样实际的帮助?还是记得你最喜欢什么花,满足你的浪漫幻想?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但至少,不能一个都没有。

爱符合这个世界上的能量守恒定理,无法凭空产生,一方不再爱很容易发展成双方都不再爱。所以最终,你也失去了对他的感情,连微信聊天、分享日常的欲望都没有了。

之所以说共情你,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并且在漫长的相处中,我发觉生活习惯、饮食爱好、家庭分工,都有调整的空间,但唯独被爱的感觉,那么玄妙抽象,很难靠人去调节改善。我甚至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抓取一些细节去证实,对方真的没有在爱。

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你离婚与否的犹豫。在我眼里,婚姻本质上是一种与收入、家庭、社会关系有关的契约,有很大一部分是双方基于现实的考量和选择。你之所以还停在原地,正因为婚姻跟爱情并不能划等号,以及这一切还能接受,还可以忍受,在精神和内心之外的地方,或许他还是给了你一些支撑,这根甘蔗,最终还是有一头勉强算甜。

关于这封信要探寻的问题,「中年人能否更爱」,你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答案。可能不久之后,会有一个契机改变你们的关系;也可能没有,你们就这样一直生活下去。我觉得都没关系,婚姻内外,女性都可以有丰富的精神和内心。至于爱,或许我有些悲观,对男人已经不抱太大的期待。我想,对同事的爱、朋友的爱也是一种,只要真的能说服自己,拥有这些,也足够了。

x

图源电影《末路狂花》

✉️

第四封信

我老婆是我的初恋,从大学到如今,我们在一起已经将近20年了。

年近四十,我却感觉我比二十岁的时候更加爱她。这种情感的维系,无关我们的生活压力,无关我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尽管她已不再年轻,我们也偶尔吵架,可我还是经常渴望与她一起旅行,一起谈心,彼此拥抱、亲吻、做爱。

其实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不一致,现在看来,有那么一点门不当户不对的意味。多年以来,我都是一个人看电影、读书、游戏,她很少消解过我的孤独和苦闷,我所有喜欢的东西她都没有太大的兴趣,我认为她直至今日也未曾真正地了解过我。我带她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但她完全无法对某种事物提起足够多的热情。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怀疑,是否她并不像我爱她那样的爱我,但几年后我意识到,那仅仅是我们的同理心与情感反应程度不一致罢了。我认为她的生活乏味到了极致,而她却并不在意生活的味道。我曾经对她说,「你的生活就像你衣橱里的衣服一样,只有黑白,缺少色彩。」说完之后我觉得话有些重,然而她却只是轻轻地瞥了我一眼,仅此而已。但我就是很爱她,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于是,我并不再试图去改变她,我也不再期待她会了解我。改变彼此并不值得骄傲,在如此多的不同之下,还能保持相爱才是最难的事情。

中年人在现实的社交圈子里其实很难聊起正常的婚姻话题,更别提婚内爱情了,几年前的某天,我最好的发小(男性朋友),在一个下班后的傍晚拨通了我的电话,之后的半个小时里,我第一次在电话里,听到一个大男人坐在车里痛苦得泣不成声,原因只有一个,他完全不爱他的妻子了。从那之后,一方面我更加理解失去爱情的那些人的感受,另一方面,我也在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我认为我还拥有爱情。

是责任?是惯性?是自制力?还是自我欺骗?越是正面思考这个问题,似乎越是无解。

女儿昨天的一个问题倒是启发了我。我们的女儿更像我,小丫头从小兴趣广泛,憧憬着每一个明天,也经常对我进行灵魂拷问,比如昨天她就问道:「为什么你跟我妈吵架的时候声音那么大?」我说,因为大声吵架更酷,听起来像演唱会。女儿听了,没心没肺地「咯咯」笑了半天,她妈妈经常说那种笑声跟我一样,没个正经样子。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情景,我都觉得我是如此的幸运和幸福,我爱我的妻子,我爱我的女儿,我爱我的生活。

我之所以比以往更加爱我的妻子,是因为我比年轻的时候更加热爱我的人生。而我之所以更加地热爱人生,也是因为这些年来妻子和女儿让我从未缺少爱的包裹。我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就如同莫比乌斯环一般看似分隔实则相交。

虽然我无法说清,我是如何保持对爱情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但我想告诉大家,大多时候,我们仅仅是被一些看似精巧、实则荒唐的只言片语,在一时之间,魅惑了我们的思想而已。你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个字的改变。

此时此刻,妻女在卧室熟睡,窗外迎来了北京今年的初雪。我最想和你们分享的一句话,只需要在你们的常规记忆里修改一个字:

人间很值得。

图源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

编辑部回信

依然拥有爱情的你:

见信好。

很高兴读到你在初雪时写的信。回信时是周三,窗外,北京的第二场雪如约而至。想到你信中最后那句——「人间很值得」,让这场迷茫大雪也变得可爱了一些。

关于爱,你说「无法说清」,觉得「越是思考,越是无解」。你这可真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因为爱确实很难说清。

但我不得不说,你的来信里有一种割裂感。要求对方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与自己「门当户对」,这份渴望可以理解,但过于执着于此,反而会将爱引向偏执。在信中,最为夸张的是,身处爱中的你,对另一半的描述竟然都是否定——她已不再年轻、她的生活乏味到了极致、她很少可以消解我的孤独和苦闷、她完全无法对某种事情提起足够多的热情、她直至今日也未曾真正地了解过我……

我其实很期待在信里看到一些你对妻子的肯定描述,但直到读完了,我都没看到。相反,你对自己的优点倒是给予了肯定。比如,你显示了一种「大度」——「我不再试图去改变她」「不再期待她会了解我」;还展现出了一种积极——「我比年轻的时候更加热爱人生」「我保持了对爱情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而在这样的表达背后,埋藏着隐患。尽管对于爱,每个人看法不同,但对于影响爱的负面因素,则早已形成共识。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研究了40多年家庭关系后发现,各种婚姻不合的背后,总会有「末日四骑士」的身影,它们分别是「批评、鄙视、争辩和冷战」。如果末日四骑士频繁出现,对于爱的影响一定是负面的。

很显然,你对妻子的描述,不少都有批评甚至鄙视的意味,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有些话就像你说的,甚至「有些重」。比如你强调「她已不再年轻」,但你自己其实也不年轻了;再比如,你觉得「她未曾真正地了解过我」,但你有没有真正去了解她?你觉得妻子的生活很乏味,「就像她衣橱里的衣服,只有黑白,缺少色彩」——但在这世间,白色恰恰是七色光汇聚到一起的颜色。再者,拥有黑白色审美的人,与生活态度上的是否乏味,也没有直接关联。

这便是割裂感的源头。爱不是施舍,而是分享;不是各干各的,而是异中求同;不是嫌弃彼此的不足,而是肯定对方身上拥有的光彩;不是致力于把对方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而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会一起变成更好的样子。

我很喜欢《请回答1988》里的一句话:「爱不是喜欢对方的体温,而是两个人的体温越来越接近。」我很高兴的是,在信的后半段,尽管你觉得自己无法说清,也心怀某些遗憾(毕竟是初恋婚姻),但很显然,你们正向着更靠近彼此的目的地走去。这份沐浴在爱里的幸福感,也一定会反过来支撑着你们。

我总在想,你认为的妻子身上的那些「缺点」,从另一个角度看,会不会也是优点呢?如果能发自内心认可这一点,这杯爱情之酒,一定会更加甘甜。

末了,我还很想对你的妻子说一句——哪怕你的丈夫从一开始就在心底否定你,但你依然让他「从未缺少爱的包裹」,对此,我心怀敬意。

祝好,

临安

图源剧集《请回答1988》

✉️来信请寄

renwuyifengx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