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离开故乡,是为了回到故乡

2023年11月8日 文/ 王唯 编辑/ 李栗

离开故乡,是为了回到故乡

原创 人物作者 人物 2023-11-08 18:00 发表于 北京

在当今这个世界,已经很少有人从未离开过故乡。当物理距离成为必然之后,这些和家乡、和家人相关的瞬间,都变得珍贵而隽永起来。

文|王唯

编辑|李栗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没有「故乡」的

时隔36年,费翔重新演绎了《故乡的云》。

关于故乡的种种,再次经由歌声,击中了人们的心弦。故乡,这份生命中最隐秘、最柔软的心事里,藏着人们心中许许多多的情绪,有童年的欢乐,有曾经的困惑,有离别的决心,也有回望时的温存,再见时的感伤。

小米公司

,赞1.1万

而对年轻人来说,最能共情的,往往是那份将故乡抛诸脑后的决绝。就像近几年,「旷野」是年轻人口中的高频词汇。「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成为很多年轻人做出人生选择时的注脚。他们逃离框定的程序,想要在碰撞中,看看自己到底是谁。旷野,指向的是陌生,是未知,是远方。

一代一代年轻人都是如此,他们为了远方而悸动,渴望从一切熟悉的事物面前逃离。

导演贾樟柯出生在一个叫汾阳的小县城,在那里,他觉得就像身处围城,常常有种封闭感和厌倦感。在被电影《黄土地》打开了新世界后,他决心要做一名导演,于是花了三年考北京电影学院,终于冲出了围城,去向他的远方。

作家双雪涛则是在东北度过,小时候的他一度以为整个世界都是沈阳铁西区的样子。对于远方的想象,全部是靠文字实现的。他读了很多书,也曾参加台湾的征文比赛,在职业写作的第三年,双雪涛离开了东北,乘坐G220次高铁从沈阳北站出发,一路到了北京。

歌手张尕怂也在年轻时离开了故乡甘肃。小时候的他总是做一个同样的梦,在梦里,他穿越树林和村庄,一直飞到远方去。远方有什么?不知道。但唯一确定的是,那里充满未知,也充满可能性。于是,张尕怂从门前那条长长的铁道离开了,抱着把吉他,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和他们一样,「游子」费翔,也曾背对着故乡,一次一次地朝远方走去。

62年前,费翔出生在台北,在小岛的山海草木中长大成人。多年后,他在《十三邀》的访谈中提起,「人在年轻的时候最不感兴趣的就是家」。妈妈是北京人,经常和他讲起自己在北京长大的事。那时候,北京,是素未谋面的故乡,也是他向往的远方。

1986年,费翔第一次跨越海峡,第一次来到了北京,第一次和外婆见面。那个位于胡同里的家,母亲曾给费翔描述过许多次,但真的身临其中时,他才第一次有了「故乡」的实感。头发花白的外婆抱住费翔,一边伸手摸他的脸,一边失声痛哭。

「故乡是什么,那次我真正有很深的感触。因为我向往了很多年,也幻想了很多年,我终于把现实世界和母亲的教育联合起来,有了很强烈的故乡的感觉。」 他把这份感情融进了《故乡的云》,登上了1987年的央视春晚。

然而,后来的费翔,像当初离开台北一样,继续在不停地离开,不停地走向远方。

1989年,巡回演唱会结束,当工人体育馆的灯最后一次亮起,费翔突然宣布自己暂别歌坛,寻求新的发展。他曾解释:「所有能做的都做完了,如果把『费翔』的所谓一切抛开,我到底是什么。我在台上开口唱歌,到底带给观众的是什么。」

他决定离开聚光灯,离开确定的一切。

后来的故事便是所有人知道的那样,他去了美国,投身音乐剧,之后又定居英国。他喜欢在全世界四处旅行,是一个终其一生的漫游者。

故乡、家人,太过熟悉,也太过寻常,很难唤起年轻人的兴趣。远方永远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诱惑,只有在广阔天地里翻腾,和这个世界碰撞一番,才得以触碰到「自我」的轮廓。

为了寻找自我,他们必须离开。

「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那么,离家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离开故乡后,贾樟柯如愿成为了一位导演,但当他拿起摄像机,却又把镜头聚焦回了那片土地。

因为有了距离,再次回望,「故乡」二字在他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许多年后,贾樟柯曾在镜头前说,自己在山西生活了23年,但因为没有参照,并不能理解自己的家乡,也不理解自己和家乡人过去的生活。但当他离开故乡,去了北京,去了纽约或是巴黎,自我更加完整,也建立了新的坐标,回过头来,才渐渐理解故乡,理解父母,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乃至理解这个社会。

「所有远行,最终都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乡;的确,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贾樟柯在文章里写。

「自我」在一次次「离开」中逐渐完整,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疆域,让年轻人的内核得以确认和延展,于是,他们拥有了回望故乡、理解故乡的欲望和能力。

作家双雪涛也经历了相似的历程。曾经以为整个世界都是铁西区样子的他,在离开铁西区后,才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并不穿工厂的工作服;在离开沈阳后,才知道原来故乡的气息是那里独有的。

写小说之初的双雪涛曾感到迷失,似乎自己总在用一种别扭的思维和语言写作,直到2013年,他写了《大师》。那是一篇和父亲有关的小说,在讲述这个东北男人的过程中,他突然找到了叙事的节奏,「我才发现了故乡的存在,或者故乡的文学性的存在。」

于是有了后来的双雪涛和他笔下的东北世界。他写属于父辈的时代记忆,写暗流涌动的雪原,写时代巨变之下,故土上的一个又一个普通人。他在离开故乡之后重新理解了故乡,又在理解故乡之后重新拥有了故乡,「故乡的功能在三十岁之前就完成了,它在我身体内一直起着作用,会永远跟随着我。」

漂泊在外的日子里,费翔的生活也难以和「故乡」剥离。这些年,他在全国各地开演唱会,每到一座新的城市,就会换不同的歌曲,但《故乡的云》永远是必唱的。他深深地懂得那一份连接:「尽管我没有来过演出的地方,可是我唱《故乡的云》谁都听得懂,所以我唱的时候(大家)有一种共鸣。」

在这个抽象的世界,故乡是具体的;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故乡是包容的;在这个疏离的世界,故乡是亲密的;在这个悬浮的世界,故乡拥有属于你的「附近」。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唯一确定的事是——故乡永远是真切的、温暖的。

就像生命中的锚点,故乡让自我有所归属。

重新回到故乡,才明白此刻最珍贵

2023年,电影《封神第一部》让暌违已久的费翔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这位记忆里的「初代偶像」竟也已经62岁了。

如今,「此刻」成为费翔最常聊起的话题,他表达着对于每一个当下的珍惜,「想要多花一些时间跟我的家人以及一些老同学们相处。我经常会打电话约我的一些老同学见面,要见面就现在,想做的事现在就做,不要再等了。」

这份珍惜背后,藏着一些绵长的遗憾。费翔不止一次提到,应该在父亲还在的时候多去看看,然而树欲止而风不静,这些后悔和来不及更加提醒着费翔对「此刻」的关注与思考。

过去这些年,费翔生活在伦敦,92岁的母亲住在上海,他常常两地往返探望母亲。「在我母亲身上,我一定是更加注意,尽管工作繁忙,也会安排时间(看望她),不能一直觉得等有空的时间。」

对费翔来说,这是游子之于故乡的一次次折返。母亲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因为家人在,小时候的记忆也在。「家、回忆和情感,会烙在我们身上、脑海中,不管到什么年龄,一生都擦除不了」。

走过了世界,对故乡的感受也更深重,「我走过世界上很多很多地方,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白,什么是故乡。」

经历了人生,确认了自我,方知回不去的「此刻」最珍贵。

在很多采访中,费翔都说:「62岁,确实老了。」但紧接着还有一句:「但是我一点都不怕老,现在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阶段。」

「此刻」在他的世界里变得更加重要了,「走过全世界才明白,人生,就是每个此刻。」

费翔给2023年的关键词是「复活」,在世界停顿许久之后,人们重新回到原本的生活秩序中。期间费翔生活在伦敦,有一天,这座难得下雪的城市突然下了雪,他于是跑去花园里拍照。天很冷,雪很厚,但费翔惊喜地发现,一些绿叶正从雪下冒了出来,脆弱又灵动。

他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发在微博上,「用这个图片也提醒大家,没有永远的冬天,春天早晚会来的。」

关于「此刻」,关于「影像」,人们难免好奇,费翔手机里藏着最多的照片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猫。这位荧幕里「长巨姣美,筋力超劲」的纣王,在现实中向我们分享起了拍猫的技巧:「抓拍要抓得快,你得准备好一个东西,抓它们眼球的,先藏起来,准备好拍了,拿出来,一举,它会稍微看一下,那个时候就得赶紧拍,因为它只要5秒后就搞清楚了,你根本是在骗它,它就不理你了。」

这些柔软和真实,恰恰来自岁月的馈赠,跋涉半生的人更加相信:每一个此刻,都是未来回不去的故乡;所以要留住此刻,让瞬间变成永恒。

家乡,不仅仅为游子提供永恒的温暖和接纳,更时刻提醒着他们珍惜「此刻」。在当今这个世界,已经很少有人从未离开过故乡。当物理距离成为必然之后,这些和家乡、和家人相关的瞬间,都变得珍贵而隽永起来;当游子重新回到故乡,也会变得更加珍惜故乡,珍惜故乡的一切,珍惜一切的「当下」。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近几年,越来越多影视作品在涂抹着关于故乡的点点滴滴。从《平原上的摩西》到《漫长的季节》,肃杀的北方大地点燃了一众北方人的乡愁;从《山海情》到《人世间》,充满年代感的画面唤起了几代人的故乡回忆;从《我在他乡挺好的》到《故乡,别来无恙》,关于异乡的细节更是打动了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大家突然意识到,那个小时候总想逃离的故乡,在长大后,突然变得恋恋不舍了起来。

过去一年里,「2023小米徕卡影像大赛」征集到了许多生活的吉光片羽,浏览时我们发现,其中也有很多个瞬间关乎故乡,这些离开故乡的游子们和费翔一样,对故乡的情愫,在一次次回望中,愈显深沉。

一个男孩上传了自己的照片,那天,他背着书包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消瘦,清冷。回忆起那个云雾弥漫的海边时刻,男孩说:「想家了。游子始终是游子,异乡始终是异乡,人扎堆的时候,想一个人走走。」

一个年轻人在故乡看到父母一起修剪院子里的苹果树,偶然发现那一刻的构图就像家的隐喻:「老爸站在树上,是妈妈的天,也是一家人的天;老妈护在树下,是爸爸的后盾,也是一家人的港湾。」他掏出手机,将这一幕定格了下来。那是过去日子里,自己从未驻足咀嚼过的家的况味。

图为小米手机拍摄

图为小米手机拍摄

一个叫老亮的用户曾在故乡的海边偶遇一群小孩,晚霞正在天边燃烧的时候,他拍下了那五个小小的背影。人总是难免被小孩子唤醒童年记忆,和一段纯粹的、无忧无虑的成长时光。那天,老亮感慨:「他们长大后,一定记得这个海边的美丽傍晚。」

一个返乡的青年曾被自己的爷爷奶奶打动。81岁的奶奶如今已经患阿尔兹海默症5年了,为了延缓她的病情,爷爷会时刻努力唤起她的记忆。这天,两位银发老人坐在窗前,爷爷握着手机,给奶奶看孙子刚发来的短视频;奶奶扶着下巴看向屏幕,嘴角弯起了微微的笑意。这位游子拍下了这一幕,或许,奶奶的记忆正在逐渐变得斑驳,但这个充满爱意和温存的时刻,自此留了下来。

如果说离开故乡,是为了寻找自我;那回到故乡,则是因为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确认。

有故乡在,漂泊的游子永远有家可回,所有的情感也都有所依托,那是一种无条件被接纳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回家」,让长大后的游子们与自我和解,知道了自己的来处,从而拥有了更多远行的勇气和铠甲。

而影像是一种语言,表达着我们与故乡的情感和故事。那些隐秘而悠长的心事,被影像定格了,从此变得更加隽永。就像很多年前,摄影师埃米特·戈温所说的:「摄影是一个工具,用来处理大家都知道但视而不见的事物。」

小米一直倡导人文影像,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用影像的语言,去表达每个人心里的故事。小米和徕卡合作这两年,坚持用经典的徕卡光学,让创作者和普通人能更轻松地记录生活,随时随地抓住每一个美好的「此刻」,用镜头表达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023小米徕卡影像大赛」即将收官,小米和「人文影像共创家」费翔一起,号召大家加入创作,以影像为语言,表达我们的情感与故事,留住每一个「此刻」,用费翔的话说:「把你心里的那朵云,还有那个人,拍给我看吧。」

点击图片,参与「2023小米徕卡影像大赛」

截稿时间11月10日24点

如今,距离《故乡的云》第一次响起,已经36年了,而这片云依然在飘散,在温暖和抚慰新的时空下,新的游子的心。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作家韩少功说,「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冬天快要到了,无论是那些用歌声凝聚起来的情感,还是那些用影像定格下来的瞬间,对漂泊异乡的游子来说,都像是储存起来的柴,在此后的每一个寒冬,可以拿出来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