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如何在一家公司,打造「善的土壤」?

2023年9月10日 文/ 金钟 编辑/ 李栗

又是一年99公益日,这些天,只要打开手机,不难发现,微小的公益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当你用微信支付,下面一栏小小的灰色字体提醒,你可以用几分钱捐助一个项目。打开朋友圈,是朋友们发起的一起捐。如果你玩游戏,王者荣耀里就可以保护长江。就算只是行走、跑步、用腾讯会议开会,也都可以捐花——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从未与我们如此紧密相关。这样一个全面而温暖的公益生态,是如何在一家公司构建,又如何走到今天,浸润到整个社会?

我们试图从内部视角来观察,一家公司的选择,一定跟其中的人有关。腾讯的员工们,跟你我一样,有时找不到方向,有时混沌,有时迷茫。但他们也是这样一群人:做了1600多小时公益的人,月捐8年的人,关心乡村、儿童与地球的人,是在每一年的99公益日发起项目和捐款、频频出现在朋友圈的人,他们是母亲、父亲、子女,是远方那位匿名的捐助人,是想用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是从善意中获得治愈的人。

如蝴蝶扇动翅膀,石子投入水面,正是从这样一个个微小的行动开始,他们建构起一个更好的世界。涓涓细流因此成为江河,细小沙粒聚集为沃土,长出生机。

文|金钟

编辑|李栗

图|受访者提供

一份救援文档背后

2023年7月31日,台风过境,大雨落在京津冀。这一天北京房山区、门头沟区的降雨量,超过了2012年「7.21」暴雨的记录。大雨冲刷地表,进入河道,灌进村庄和街道。

看不见的地方,有人在求救。

31日下午4点,一份名为「京津冀暴雨求助信息统计汇总表」的在线文档,开始在网络流传。这份文档由一位刚毕业的、热心的年轻人发起,填写的受灾者不断增加。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房山区失联老人的子女。晚上9点,求助信息已经超过800条,浏览人数超过10万。

这份文档,很快汇集了众多志愿者,一起优化、维护、更新救助信息——2020年郑州暴雨,人们也是在一份腾讯文档上互助,也是从那时起,文档成为了灾情来临时的一座爱心信息的桥梁。

但文档只是收集信息的工具,有人求助,也要有人伸出援手。而很快,天就黑了,人们还被困着。腾讯的员工们行动起来,自发组建志愿者小分队,他们需要拨打受灾者的电话、核实信息、对接救援队。

晚上8点,招募志愿者的帖子,通过腾讯内部志愿者招募平台发出。第二天一早,又一封招募邮件,发给了腾讯全体员工。志愿者群开始不停进人,从几个,到几十个,最后进来了267人。他们来自腾讯的不同部门,都是自发参与。

志愿者有了,先做培训。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邀请了公益组织专业的救灾人员,教大家如何和求助人沟通,如何核实信息,如何联系救援队,还要教他们,当救援队不能马上赶到,他们如何给予人安慰。

培训完,一个个电话拨出去。志愿者们约定,如果求助者是老人,12点后就不给他们打电话了,不能影响他们休息。当晚的最后一通电话,在凌晨3点拨出。这位志愿者再睡4小时,就要起床上班了。

志愿者群,只是暴雨中这家公司行动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行动是不可见的。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内部,有个救灾小分队,被大家称为「拉响警报的人」。负责人曹帆,是媒体人出身,参与过多次救灾,亲历过2021年河南暴雨,是全公司对灾难最警觉的人之一。一旦灾难发生,他们就不眠不休地工作。大雨到来前,小分队一直在内部群更新信息。

志愿者的电话拨出去的时候,曹帆的电话也一刻不停。她拨给了正在前往灾区的公羊救援队——公羊救援队有直升机,在洪灾中,直升机救人最方便,她告诉对方,腾讯要捐100万。她的电话也打给了各大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它们那里存有备灾资金和物资,为的就是大灾大难的不时之需。她告诉这些合作伙伴:「我们的备灾资金,现在就可以用。」

除了自发的员工们,很多产品也参与进来了。腾讯文档在为求助信息提供高并发的稳定保障;微信看一看在推送最准确及时的信息;腾讯新闻在发布最新消息的同时,联动腾讯公益,开启募捐;腾讯地图在救援中提供定位支持……这种联动,让每一条求助信息得到回应,救援成为可能。

灾情告一段落后,曹帆还邀请各大基金会以及腾讯参与救灾的各部门,开了一次共创会。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救灾过程中的问题,还有哪些方面能做得更好。企业微信的一位总监,就在开会时发现,救灾时跨组织的沟通很不方便,下了会,他很快提供了一个基于企业微信的解决方案。

大雨结束了。回忆起这几天,志愿者们会谈到打动自己的那些细节——比如,在文档里,一旦受灾者确认安全或得到救援,这条信息就会被涂成绿色,慢慢的,会看到表格里的绿色越来越多;每一位志愿者,也都真正关心自己对接的求助者,都在群里争取,希望救援队能尽快帮到他们。

再比如,腾讯文档有一位员工,是一位年轻的男生,他做过特警,平常是个硬汉。但这一次,看到越来越多的村子得到救援,去跟同事同步信息的时候,他的眼睛里是有泪的。

志愿者们在接受培训

涓涓细流,一簇火花

在灾难中,首先是每一个个体,察觉到危险,站了出来,这是本能的召唤。先有人,然后才形成集体。

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

这次参与救灾的曹帆,曾是一位媒体人。2008年汶川地震,她还在媒体工作,向领导申请去灾区采访,被拒绝后大哭。也正因为对社会价值的关怀,她在2021年加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换一种方式,「继续做有社会价值的事」。入职后不久,河南暴雨,她回到家乡救灾,冬天再到灾区回访时,眼前所见让她流泪——天冷了,乡村养老院的老人们还穿着凉鞋,这意味着灾后重建远未结束。所以在今年的「99公益日」,曹帆以个人的名义,捐助了一些灾后重建项目,这是她发自内心的关切。

同样参与救灾的腾讯文档员工黄慕绚,在大学时期,她就是热心公益的志愿者,每周会去陪伴自闭症儿童,每年假期,都去乡村支教。毕业后进入腾讯工作,她在腾讯公益上捐助了很多山区孩子,每次会捐一年的生活费或学费。这件事,她很少跟别人谈起,捐助的时候,她会选择匿名。

腾讯的「老鹅」们说,这种传承其实很久远。每到大灾大难,腾讯就会有一批志愿者站出来,全员参与,这是基因和传统。

2008年汶川地震,是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也是某种开端。2008年5月12日下午,当值的QQ员工亲眼见到四川的网络IP大批掉线,忍不住哭了。当时,腾讯网首页全部变灰,去掉了娱乐性的广告,把页面替换成了募捐入口。短短几天里,网友在腾讯公益平台捐款2000多万,腾讯也配捐了2000多万,这是中国互联网募捐的开始。后来人们将这一年定义为互联网公益元年。再之后,腾讯更进一步,搭建公益平台,在2009年推出了「月捐」。

另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是2015年,腾讯开启「99公益日」。9年时间里,有4亿人经由它参与捐赠,公益真正变成一件日常、低门槛、人人可参与的事情。仅仅是在2022的活动中,就有6000万人次捐赠小红花,传递他们对远方陌生人的关怀。

不仅仅是节日,寻常的日子里,腾讯员工们也在做公益——腾讯内部做过统计,得到的结果是惊人的——有人累积月捐了103个月,8年多;有人的志愿服务时长是1600多个小时,就算不眠不休,也有66天;还有人的捐款达到了6位数。

我们找到这些人的时候,他们也很惊讶,没计算过自己的付出,没打算对此谈些什么,第一反应是:「啊,有这么多吗?」

志愿者们做公益的方式各不相同。腾讯有一年一度的大活动,比如献血、腾格里沙漠植树,还有很多小规模的活动,比如陪伴视障人士、清理海滩垃圾,还有的活动是在线上,比如线上支教。几乎每一周,都有活动在开展。

「数字支教」

杨丘雄,一位IT工程师,自称是个「社恐」,但实则是个真诚又热心的人。他的公益时长就超过了1600小时。在腾讯,大家都叫他大熊哥。腾讯志愿者协会会长王蓓说,「如果腾讯志愿者中有个精神领袖,那绝对就是大熊哥」。志愿活动要通过小程序报名,每次出了新活动,总能看到他排在前面,有人开玩笑说,大熊哥是不是写了个报名外挂?

仅仅是这个夏天,他就去了安徽黄山带队,又去了大凉山参加「春蕾计划」的探访,还去了云南红河支教。做公益的时间,要么是周末,要么是年假,来回费用也都由自己承担。

这群志愿者,数量庞大,发心也不一。有人是从小被家庭和父母影响,长成一个善良的人;有人出身贫寒,体会过贫穷,也受过恩惠,因此想帮助别人;有人是因为家人生病,知道受困的人最需要什么,因此投身其中;还有人学的是法律,希望维护公平与正义;还有一些人,出发点会轻松,生活在陌生的大城市里,他们想经由这些公益活动,短暂地逃离工作,去大自然里,也认识新的人。

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点——很多人都是到了腾讯才真正开始做公益。因为公司为大家提供了这个选项。也正是公司里已经有人在身体力行,人心之间会相互影响、激起涟漪。

杨丘雄记得,2014年他刚到腾讯,第一次做公益,是去云南的高黎贡山,同行的有一位女同事,当时她的志愿服务时长是全公司第一,夜里,大家在星空下聊天,他意识到人是如此不同,是可以怀揣这样的理想的。志愿者王艳茹也记得,她刚到腾讯时,部门里一位总监,在云南做了三年挂职县长,帮助当地建希望小学,甚至把老人孩子都带到了云南。王艳茹觉得震撼,「原来做公益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后来她们成了好朋友,她也开始做公益。

一块肥沃的土壤上,会长出生机、自由和丰饶。腾讯的很多公益项目,都是由员工自己发起的。

去年,王艳茹也发起了一个项目——帮助广东的乡村学校,给学生们做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也介绍他们与深圳名校的高中生相识,提供线上的学科辅导,尽力抹平城乡教育资源的沟壑。这个项目的动力,是王艳茹目睹自己的女儿在与国外同龄人相识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因为她曾目睹患抑郁症的朋友自杀,自杀前,朋友曾向她倾诉,那是求助的信号,但她那时不懂该如何安慰。她珍藏了朋友的照片,这是永远的痛与遗憾。后来,她也自学了心理知识,她知道心理上的关怀有多重要。

当然,很多志愿者都会提起,做公益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他们从中体会到源源不断的正反馈,体会到被需要,体会到价值,因此他们才继续下去。

腾讯财经线的梁宝文,花了很长的时间,细致地讲述了她在大凉山的故事——2014年,她和同事们去给大凉山的孩子送羽绒服,走访时他们发现,孩子们午餐没有热食,她们也是妈妈,也有孩子,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就发起一个「爱心餐」项目,每天给孩子们提供一顿热餐。

这个项目2016年发起,至今已经7年。最开始当地条件艰难,志愿者们晚上挤在一张木板上睡觉,用一桶洗脚水洗脚,大家一起感冒,吃坏了肚子,还要抢厕所,走山路时,脚边就是悬崖,「我们是过命的交情」。但就是在这个过程里,来自不同部门的志愿者,彼此帮助、彼此支持、成为伙伴,这个项目才坚定地走到了今天。

总的来说,在这样一家公司,有一群善良的人,想要为改变社会而做些什么,这块土壤也让这些事情得以持续。但这些项目,许多都是员工自发,局限于一小群人内部。有人说,这是善意的涓涓细流,也有人说,这是一簇火花。

梁宝文给孩子们做爱心餐

作为「发动机」

火花何以燎原,需要一个时机。

2021年,对腾讯来说也是一个关键时刻。这家公司成立23年,员工逐渐接近十万,是一艘大船了。这一年,腾讯提出,将「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作为新的核心战略,并成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用成建制的部门、1000亿资金来做这件事。

但一个问题摆在大家前面: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具体怎么做,还需要探索。向外走,他们在乡村振兴、基础科研、绿色低碳、社会应急等等领域设立了实验室,寻找发力点。但这或许还不够,还需向内,让更多员工自发投入,人心是动力之源。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一次内部访谈中提到,「我们最终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归根结底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他觉得,所谓社会价值创造,公司员工应该真正「下场」,置身事内,扎入社会的土壤,发现真正的社会痛点,看到息息相关的人与事,「这种方式才是真正可持续的」。

不久之后,一件事发生了——2022年年底,疫情放开后感染人数剧增,全国都出现了药品紧张。2023年1月,腾讯在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发起了1.5亿农村防疫计划,助力全国农村敬老院的防疫工作。腾讯也成立了农村防疫支持联合项目团队。

项目策划过程中,项目组想了个办法,这次时间紧任务重,尤其临近春节,运输是个问题,而腾讯员工也要回家,是不是可以发动他们,协助当地的工作人员完成工作?

项目团队和腾讯志愿者协会合作,给腾讯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邮件。2023年1月11日下午2时33分,邮件发出,一小时后,已经有1000人报名。

发送前内部还有些担心,怕大家觉得麻烦,参与的人不多,因此,发邮件时没有设定报名上限。但后面的事情出乎意料——员工们的热情远超想象,一共有1502名志愿者成功报名。

经过统一专业培训,志愿者回到分布在30个省的家乡,在春节期间执行志愿服务,记录项目落地情况。有志愿者驱车自驾几百公里,为卫生院、养老院运送血氧机;有志愿者录制的制氧机培训视频,被官方分发到各地,作为示范指导素材。

志愿者们向公司反馈时,语气里都带着自豪,他们觉得在这个时间,能为家乡做事情,有一种强烈的被需要的感觉,对公司也有极强的认同感,甚至是他们的家人,也觉得与有荣焉。

这件事之前的一个背景,是在感染高峰时,腾讯地图部门出行服务团队自发做的「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小程序,影响广泛,帮助了很多人。再把时间拉长到疫情三年,他们统计发现,公司有12000多人参与过抗疫工作。一有需求,上千人响应,在这种时刻,「部门墙」消失了。

对腾讯的决策层来说,视野一下子打开了——腾讯员工向善实践的负责人赵国臣说,通过这件事,「一下子就让员工们认同了向善,这比平常任何的讲座、上课和灌输都有用」。

也让他们有了确信,很多事情,不是员工们不想做,而是缺少激发他们的场景。赵国臣说,过去的公益实践,有的门槛比较高,要花时间,有的能容纳的人有限,让公益看起来很遥远。其实最关键的,是怎么触及更多人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动力。

也是在春节之后,一份农村防疫及员工志愿者服务的总结邮件,发送给了马化腾和刘炽平,他们对这个活动的评价很高,也觉得应该多做这样的事情,把员工们卷进来,让每个人都参与向善。

当然,这件事之所以重要,也因为它真的会帮到每个行动者,提供慰藉,让他们安放自己。腾讯志愿者协会的王蓓记得,有一年他们组织志愿者演讲,有人分享自己的项目时就说,公益做到最后,发现其实不仅是在帮人,也是在帮自己,「(公益)有一个最棒的地方,就在于你会找到你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在赵国臣和同事们的讨论中,不再使用「志愿者」这个词,而是改用「向善实践」。志愿者听起来更像是服务别人,但向善实践,不仅是利他人,也是利自己、利公司、利社会。

2023年春天开始,腾讯从公司层面下定决心,推动全体员工参与向善实践。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在内部沟通时,说过一句话,「公司不是叫大家来做人设,我们是要塑造我们的人格。」

这件事有多重要?赵国臣讲过一个细节,他同时在负责好几件事情,有一天,他的leader、腾讯集团副总裁陈菊红告诉他:你今天如果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向善实践」做好。

罗硕瀚和奚丹在小红花市集

最小的可能,最多的可能

如何才能「把人卷进来」,要两条腿走路。一是门槛足够低,让每个人都能参与。二是要和业务结合,掌握工具的人,影响力会更大。

赵国臣和他的同事们思考了很长时间,人人都有善意,但阻碍太多,受限于时间、空间、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所以,第一步就是放低门槛,让最小的善意能够释放,让每个人做公益都没有障碍。

今年,他们做了一些尝试。

比如给公司1000位车主志愿者,发放了「移动急救包」,里面有常见的酒精、纱布等应急物品。发放第一天,就有人在路上救了人,第一个月,10起救助发生了。这些救助发生在上下班途中,原来员工们遇上事故,会觉得自己做不了什么,但现在,因为这个小包,他们会毫不犹豫,下车帮忙。

再比如,SSV的在线支教项目,已经接入全国1400多所学校。每一堂课都需要看课员,他们审看、打分、写建议,让课堂变得更好。看一堂课,40分钟,是上班族能抽出来的时间。正因为门槛低,这个活动挂出来,很快就有2000多员工报名。

他们要向所有人传递一种信息——公司真正支持大家向善,为此,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员工做公益,每小时,公司配100元公益金,这个钱可以用来资助公益项目;员工每年都有公益假;公司开展了「主理人」大赛,员工可以提出自己对某个社会问题的解法,今年有60多个提案入选,20多个杀入决赛圈,最后选出8强,这60多个项目只要能执行,公司都给钱、给资源;最后是技术平权,一个「向善实践」小程序上线了,员工想做什么公益,打开小程序就能报名。

在过去,腾讯总办的成员们一直在低调地做公益。比如有员工在腾讯公益平台答题时,发现马化腾也在答题;腾讯首席财务官罗硕瀚,一直在支持大凉山的爱心餐等项目,也一直关心和参与救助患病儿童;比如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他也是一千多位「企鹅看课员」中的一员……他们像普通员工一样,答题、积分、捐花。

但在今年的99公益日,他们向前一步——腾讯总办的15位领导,分成5大主题战队,「生命、孩子、地球、乡村和健康」,他们带领自己的小分队,答题、捐公益金、向善实践。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在今年99公益日的内部启动会上说,「衷心期待腾讯的每位员工,都能找到一个或几个自己真正关心的方向,投入其中,并且号召自己身边的人,一起行动起来」。

每年的99公益日,腾讯内部也都会有小红花市集,摆上摊儿,公司和员工都拿出自己的物品,挂上可爱的小红花气球,同样是员工们来买,市集所有收入,都用来捐助公益项目。腾讯首席财务官罗硕瀚,也在9月7号这天穿着红马甲,在爱心杂货铺做了两小时志愿者。

当然,公益也可以很轻松,还有一些员工,通过「小红花音乐会」,弹着吉他唱着歌,唱《被驯服的象》,呼吁大家保护野生动物,唱三毛的《梦田》,呼吁大家支持乡村儿童诗歌课,「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这里面有他们的诗意和巧思。

据内部统计,去年的99公益日,腾讯线上线下共有4万多人次参与,而今年的参与人次超过了7万。

在发动员工参与公益这件事上,如果说赵国臣的工作是向下,让每个员工都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被遗漏。那么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秘书长葛燄看来,另一个着力点,就是向外走,邀请更多专业的人参与,发挥腾讯的技术优势。

葛燄在腾讯工作多年,在接任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之前,她的本职工作跟公益无关,但她已经在做公益。其中一个项目,是长城的数字化保护。她是历史学出身,去过长城很多次,了解它的毁损情况,也知道一场雨、一块砖,都可能让一段长城坍塌,因此加入了保护项目,满怀热情投身其中。这个项目,她完全是业余时间做的,不求报酬,也不为任何成绩,但完成后的那种满足感非常强烈。

在她看来,腾讯的很多人,跟她都是相似的。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公益,这在本职工作之外,但也是「让人能生活得特别满足的一种方式」。每个人内心一定多少都有向善的愿望,而这些人有自己的专业能力,他们参与进来,能贡献更大的力量、创造更多可能性。

在采访时,她拿起了手边一张信用卡,开心地递给大家,卡面白底红花,有一种清新的好看,小红花,是腾讯公益的标志。

这背后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前段时间,她和腾讯金融部门的人见面,对方掏出这张卡,她吓了一跳——她之前完全不知情,对方花了半年时间,跟中信银行谈了这个合作,以后用户使用这张信用卡,每一笔消费,都会有一些钱捐给公益项目。那天,来了一屋子人,他们说,会把这张卡也推给其他银行,「腾讯做金融服务,一定要把做好事加进去」。这话让她感动。

过去几年里,腾讯公益在内部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跟业务部门沟通,比如微信支付、游戏、金融等等部门,希望大家一起来做公益。这不是推销,最重要的是让大家都真正认同,真正认为做公益必要且有益,「把我们的理想,变成他们自己的理想」。

「做公益,为产品」逐渐地渗入到各条业务线。公益,不是点缀,也不是有余力后再做,而是正在成为产品与业务不可分的一部分,为产品带来新价值的重要部分。

葛燄举了个例子,王者荣耀,这是一个用户量巨大的游戏产品,游戏里会有一些公益元素,比如公益皮肤,用户买了这款皮肤,资金会捐给公益项目。公益项目的特点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反馈,用户会知道,自己捐助的项目进展如何、帮助了哪些人。这会打动用户、激励他们继续参与。好的反馈,也让王者荣耀的员工们确信了这件事是真正可持续的。

还有一个案例是「爱心餐」,这是腾讯公益和微信支付的合作。2021年10月开始,用户通过微信支付消费时,可以选择捐赠一份爱心餐给环卫工人。到今天已经有120多万份爱心餐被送出,在深圳、广州和延安的街头,环卫工人们吃到了热餐。热心餐的成功是一种动力,今年的99公益日,微信支付再进一步,推出了「分分捐」。

再比如,两年前,负责内部风控的司徒文傑找到了腾讯公益,他是香港人,在慈善的氛围里长大, 月捐已超过20年。正因为对公益感兴趣,他更觉得,好的风控是很重要的,「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这之后,他们建立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维护平台的公信力,保证每一笔捐款,去到该去的地方。

今年的99公益日,腾讯内部产生了80多个项目,超过了去年的60个。葛燄说,这些项目工作量不小,也不是为了「跟总经理汇报」,但大家就是觉得值得做,「拥抱程度特别高」。

还有一群不得不提的人。在腾讯内部,有一个「技术公益」小分队,他们是设计师、程序员……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对接很多公益机构,葛燄很清楚,很多公益机构的数字化程度是不够高的,也缺少技术人才。举个简单的例子,公益组织可以申请腾讯会议的公益版,免费试用资源,但具体怎么申请、怎么操作、遇到问题怎么办,这都需要技术人员来指导。

这件事的发起人,是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陈妍,2003年加入腾讯,是QQ的第一个专职交互设计师,腾讯公益的小红花,就是出自她手。她一头短发,身上别着小红花,会穿着颜色不同的可爱袜子,但她也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这种正义感来自小时候阅读的武侠小说,「如果在公交上发现小偷,我肯定会冲过去的。」过去几年,她也一直在推动腾讯开发无障碍产品。

陈妍在团队内部招募志愿者,技术人员长期在幕后工作,与社会的连接更少,要发动他们参与,精神激励很重要。她想了个法子,发起到公益机构当一回CTO的志愿者招募活动,把他们与公益组织对接起来,通过远程的方式,为公益组织使用数字产品答疑解惑。也让他们体验到,一行代码,也能带来柔软的改变。

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是,现在「技术公益」小分队里,不仅有腾讯的技术人员,甚至还有其他科技公司的程序员来报名。

腾讯「技术公益」小分队

一种互动

故事终于来到了今天。我们并不仅仅是想要记录一些好人,一些好事,而是试图理解,一家公司为什么选择成为这样的公司,一群人为什么选择成为这样的人,以及选择的结果——在他们一起建造的这片善意的土壤上,善意究竟会生长出多少可能。

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了。

在京津冀暴雨过去之后,我们和腾讯文档的运营负责人黄慕绚聊了聊。她提到,这几年,因为数次参与救灾,在团队内部,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之前,他们是腾讯内部的一个创业团队,核心问题是怎么生存下去,她坦诚地说,「大家做需求和功能的时候,会带有商业维度上的考量」,譬如做每个动作,肯定是希望可以提升用户规模。

但2020年夏天的河南暴雨,「救命文档」访问人数越来越多,弹出可编辑的人数已达上限时,他们马上在技术上进行了紧急扩容。之后也做了很多特定场景的优化,比如在大并发性能上,如何做到百万人同时在线也不卡顿,再比如隐私信息保护功能,一键拨打电话功能……

如今,他们改进的一些功能,无关商业维度的收益,平常也很少用到,更多是团队一种向善的选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表格,市面上的在线文档产品,基本上是40万个格子。在原来,产品经理想扩容到100万个格子,去跟开发提需求,开发的同事会质疑:为什么需要这么大?他们会说,把格子从40万扩容到100万,在现有的架构下几乎不能实现,要对整体架构进行重新设计。按ROI(投资回报率)来看,最后可能都是被打回的需求。但看到文档上被标记的「已成功救援」信息越来越多,这个需求成为大家无需多言的共识。爱与希望的传递,最能给人力量。

另外,团队内部复盘时,讲到在紧急救援时表格很容易被误删或编辑,可以做一个「保护单元格」功能,创建者可以锁定指定单元格,防止填好的内容被其他人修改。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场景,但大家理解,一旦灾情发生,它就需要。最后,他们组建了一个周末小分队,用周末做出了这个功能。

在冥冥之中,现实也在回馈这种善良。

赵国臣举了一个腾讯搜狗输入法的例子。2022年初,输入法团队关注到生僻字的社会难题。对于姓名中有生僻字的人来说,工作生活是很麻烦的,在实名认证场景下,输入不了录不进系统,就意味着他们可能没办法在银行开户,没办法在医院建档,甚至不得不改姓更名,这件事看似微小,对这些人来说却非常重大。

从收集提交,到输入法支持,再到带动系统全链条支持,做这件事,耗费精力不少,但预期上是没和商业价值挂钩的。当时输入法团队达成共识,就算不挣钱也要做。最后,他们收集了大量的生僻字,在一年时间里,推动它们写入国际协议。

但就像无心插柳,生僻字有了解决方案,一些银行体系看到了,觉得需要,输入法团队就配合做了一套定制化工具,这套工具,最后盈利了。

这个例子,让腾讯内部很感慨。赵国臣说,「专注解决社会价值,会获得回馈。大企业是有这样的能力、资源去思考这些长期的事情,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长久的机会。这是一个正向的商业逻辑。」

这些产品的改进,不是从获利出发的,而是从解决社会问题出发的。这样的公益心态,不但参与了社会问题的解决,还成就了更好的产品。

在这家公司里,有很多这样柔软善良的年轻人。在刚刚过去的「主理人」大赛上,有一个男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在微信工作的一位产品经理,他的提案,是给盲人设计更好的无障碍产品。

在台上,他讲到,现在很多盲人是用读屏软件来读微信,但读屏软件反应很慢,我们十秒钟能获得的信息,他们需要50秒。他说,微信在无障碍改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可以做得更多。讲这些的时候,他很动情,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

视障者在通过读屏软件操作手机QQ

但他一把这件事讲出来,就有了更多回应。腾讯搜狗输入法团队联系了他,他们也有些技术想要贡献进来。

同事们问他,还需要什么?他说,还需要八个耳机,还有一些志愿者。就这些,够了。

掌握工具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决心去改变微小但也巨大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