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还有什么是女性不能做的?

2023年7月13日 文/ 编辑/

一个女性有多少种生命可能?

早在2013年,《人物》就创建了「女性」栏目,至今,关于女性的讲述仍是人物最具活力的话题之一。我们记录下诸多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找到自己道路的故事,你可以从中看到,女性是如何锋利、清晰、坚韧、强大地度过属于自己的一生。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并确证,无论在何时,一个女性都拥有自己的丰沛可能。

「可能性」,这也是当下最美妙的词儿,它提示我们仍要保持力量,仍要探索,仍要发现,仍要对旧俗陈规说不,仍要对自我与未来保持无限开敞。

这个夏天,我们从《人物》过往所有的女性报道中,精选出32篇,集结成书,名字叫做《女性是一束光》。从少年到老年,书中的故事,呈现了一个女性的一生。

点击购买: 《人物》“时间的力量”系列图书

17岁

叶诗文输了。

2013年,巴塞罗那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比赛中,叶诗文只拿到了第七。这个从伦敦奥运会一战成名的天才少女,第一次狠狠地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那一年,她17岁。当年的新闻这样写:「17岁的叶诗文经历了一场惨败」。

那之后,她的右手腕处有了一个心电图的纹身,上面还有一句英文「you are the best」。训练的时候看一下,就能有点力量。肋骨和脚腕也有两处,一处是五角星,一处也是鼓励自己的英文,她挑在这两个地方,是因为这两处纹身时都很痛,她希望用这种痛「警醒自己」, 「我特别讨厌输,特别讨厌失败,我想记住这种痛。」至于这是一种怎样的痛, 「割骨头一样的疼。」叶诗文平静地说。

18岁

女孩普布志玛无法上场。

南开大学新生杯足球赛的现场。作为队长的普布志玛站在场外,呐喊成为她参与这场比赛的唯一方式。球赛开始前,她突然被足球协会拒赛,理由很简单:她是女性,场上唯一的女性。

「这是新生杯足球赛,不是新生杯男子足球赛。秩序手册里没有说女生不能参赛,这明显是性别歧视。」赛后,普布志玛去和裁判争辩,因为激动,她的眼泪涌上来,「南开没有女足,既然没有女生的比赛,为什么连男生的比赛都不能参加呢?」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下场比赛我必须要参加。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你们的。你们要解决问题。」

普布志玛

22岁

素素选择成为一名大山里的全职母亲。

山里的自然环境与家庭氛围,都规定着母亲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她最痛恨的一句话是:「去找你妈妈」——几乎每天,只要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家里人都会跟孩子这么说。

在她的人生里,有过三次选择,16岁那年要不要从高中退学;18岁那年要不要生下意外怀上的孩子并结婚;20岁那年要不要离开工厂回到大山。最后她的选择是,退学、结婚、回村。

素素的选项并不多,很多时候看起来是她在做选择题,但实际上,她只是被动接受某个结局。拍视频是她的一个出口。打开视频,她换上平日不敢穿的漂亮衣服,唱歌跳舞;关掉视频,她又成了寡言的儿媳,去收拾家里的兔子和鸡。那一年,《三十而已》热播,她的视频账号被人们翻出来,有人写文章介绍她:「农村的22岁全职太太,顾佳的反面」。在种种局限里,她仍然试图有所挣脱。

26岁

「抓马坤」周沫不再道歉。

一个亚洲女孩在美国做歌剧导演,难度堪比外国人来中国做京剧,尤其是女性,「有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有一根看不见的绞绳在绞杀你」。26岁那年,周沫去申请一个歌剧训练计划,面试官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名叫Sheri。因为处于低潮期,周沫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会不自觉地说,「sorry」。Sheri打断她,你为什么要总是在道歉?正是因为你不够好,你才要申请这个机会来提高,你如果一直道歉的话,那我该原谅你呢,还是该收下你呢?

那天,Sheri说了许多让她「醍醐灌顶」的话。她说,女性总是太容易道歉。不要因为自己是一个女性而道歉,不要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道歉。谁说中国人不可以导百老汇音乐剧,谁说中国人不能够导歌剧,有这些想法的人是他们自己的眼界不够,不要用别人想象力的匮乏来惩罚你自己。

周沫

29岁

廖智再一次结婚了。

2008年,廖智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双腿。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她成了一个和那场灾难永远绑定的符号——美丽,坚韧,笑对残酷生活。

她曾经很想挣脱这个符号,但结婚之后,想法逐渐变得柔和,「感觉到被爱,就不会再那么用力去证明自己。」。廖智和丈夫一起专注于帮助残疾人的工作,定期组织截肢者分享会:「虽然截肢者跟所有其他人不一样,人生可能遭遇更多的挑战,但不代表我们就特别需要煽情、催泪的那些东西,我们也可以很阳光地生活。希望大家都能非常自信、非常愿意走在大街上,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这是她本心的话,她从未觉得自己积极地做了什么事,前面是坦途还是断崖,她也不知道。

她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往前走。

33岁

傅真生下她得来不易的第一个孩子。

在此之前,她经历了三次怀孕胎停,做过四次清宫手术,还经历了一次葡萄胎,这是一种肿瘤性疾病。生育的困难,给她带来巨大的撼动,包括生活的破碎,不育的耻感,对怀孕、胎停、他人眼光以及自身偏执的持久恐惧。直到最后,她去到泰国,通过生殖辅助技术,生下女儿毛衣,这种震动才逐渐平息。

成为母亲之后,傅真对自己的认知变得更清晰——所有东西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不需要有那种必须一步到位的焦虑感。「尤其是身为女性,变化就是我们的宿命,我们注定要在混沌和破碎中进化,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建立起自我,成长为更复杂、更深刻、更能应对变化的人。」

37岁

李一诺经历了一场「职业自杀」。

在一次和比尔·盖茨的对谈后,李一诺决定从麦肯锡辞职,降薪三分之二加入盖茨基金会。彼时,她已经做到了麦肯锡全球合伙人的位置,事业未来可期。

但盖茨说的一句话格外打动李一诺,「如果你放眼看这个世界,你会意识到,在对这个世界至关重要、影响数亿人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巨大的真空。」李一诺知道自己追求的不是钱,也并不甘心于只解决商业上的问题。她的野心更大,渴望参与解决更大的社会问题。

她一直相信,女性应该面对整个世界。在职场打怪升级这些年,她发现,「女性是很不容易『不要脸』的,非常容易自我怀疑……特别害怕被评判。」在她看来,「不要脸」是一个境界,不再在意自己,不再在意姿势是否好看,在意的是事情是不是值得,能不能成——一个女性在这种悍然里,超越了自己。

李一诺

40岁

汪滢滢开始不怕衰老。

胸衣和内裤印出的纹路,妊娠纹,腹部中间因为剖宫产留下的疤痕,微微向下耷拉的胸部,隆起的小肚腩——摄影师汪滢滢在自己40岁那年,拍摄了一群和自己同年出生的女性,把镜头对准了她们的面容和身体的各个局部。

这些照片被挂在展厅里的时候,汪滢滢偶尔会听见有人对着某张照片轻声嘀咕:「40岁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太老了啊。」她想,许多人对形式美太过在意,对真实的东西面对得太少,「这些才是40岁女人的常态,才是岁月真正的样貌,是岁月的馈赠。」

44岁

郭柯宇重新迎接工作。

《再见爱人》里的郭柯宇以一个极为朴素的形象出现,头上裹着暗红色的围巾,嘴巴干燥得起了皮,对镜头细声细语地做着内心剖白,毫不隐瞒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勇敢与局限。她的表达真诚、细腻,像一根敏锐的探针,扫视着生活的边角,再精准地将之呈现。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敏感又极擅长表达的女性,曾经是一位演员,一个乐队主唱,年少时还拿过「影后」的桂冠。在沉寂的数十年中,她结婚生子,生病,又离婚,而后开始发现生活的真相,她开始打捞自己,撇开母亲、前妻、女儿的身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纯净的、重新属于自己的人

郭柯宇

50岁

苏敏逃走了。

带着一万多块钱,开着一辆两厢轿车,载着车顶帐篷、便携式煤气罐、迷你冰箱等各种户外装备,苏敏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出逃计划」。去哪里不重要,离开才重要。让她离开家的真正原因,是家本身。她的婚姻像一潭死水,重复,乏味。

在路上,苏敏遇到过同行的旅伴,都是女性,每个人开着一辆小车,在相聚前,都走过了属于自己的一段路。她们都意识到,这一趟行程不止是玩,也是治愈。「快乐的人不会想出来」,她们说,出来是为了寻找快乐。在这段旅程里,她们不是谁的妻子或者谁的母亲。她们穿漂漂亮亮的衣服,品尝美食,大量地拍照。她们想被人看到,她们为自己而活。因为这种勇敢,一个女性的出发从什么时候都不晚。

58岁

倪夏莲在快乐打球。

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第二轮,58岁的倪夏莲代表卢森堡对战17岁的韩国选手申裕斌,两人足足相差41岁。年长的那一方并不在意年龄的落差,她事后回顾,自己调动了全身的力量比赛:「有点可惜,其实我如果再看好一两个球,我是很有机会的。如果输得惨一点,我也就死心了,哈哈。」

她总是在笑,笑容对倪夏莲来说像是一种挥洒。比赛结束后,很多人问她,还会参加巴黎奥运会吗?她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对于如今的倪夏莲而言,乒乓球、比分和排位不是生活的首要选项,她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身体、精心打理的花园,以及快乐这件小事。

63岁

戴锦华面对告别。

近几年,戴锦华越来越多地承担了公共领域言说者的角色,很多年轻人向她提问,她坐在那里,笑吟吟的,似乎永远沉着,永远笃定,永远能够提供答案。事实上,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如果让她用一个字总结自己的63岁,戴锦华的选择是「别」,告别,离别。那一年,她的妈妈离开了这个世界。

妈妈的离世,让她感到生命中的「绊」消失了,整个人陷入了完全的空荡,「我就丧失了那种被迫要面对这个现实(的压力),我从来没有顺应过现实,但是你总是要和它博弈,而我突然没有了这个力量,我发现,接下来,所有东西必须是按照我内心的需求来选择。」

一直以来,电影是戴锦华生命中重要的支点,但从来没有哪一年,她像抱着海啸当中的一块木板一样,紧紧地拥抱着它,像拥抱一种活着的可能性,「人有些时候要从床上起来,到街上去,到电影院去,买张票,带一点冒险,去看一看。」

戴锦华

……

还有30岁开始创业的梁宁;31岁失去金腰带的张伟丽;40岁写出《俗女养成记》的江鹅;50岁走入婚姻的唐小雁;58岁上台讲脱口秀的黄大妈;70岁在中文互联网突然火热的上野千鹤子;80岁出版第一本书的杨本芬……

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里,她们呈现出当下最真实和细腻的女性样貌。携带着强烈的自我书写和叙述的欲望,她们渴望发声,不断去开掘两性关系的真相,在家庭、职业和人生等各个维度去做女性独有的思考。

上一周,李玟去世的消息,带给所有人突如其来的震惊和心痛,那个听磁带、看纸质书的时代,在一点点的和我们挥手告别。那么,在当下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信息速朽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能真正留下的又有什么呢?

值得留下的,是她们的故事,用书的方式。多年以后,人们会知道这个时代的女性,曾这样活过。

全球妇女基金会的前任首席执行官Kavita Ramdas在TED演讲时说过,「女性不是脆弱的花朵,而是社会转变的火花。」

火花带来光亮。这些关于可能性的故事,照亮女性自己的前路,也点燃更多人的希望。

点击购买: 《人物》“时间的力量”系列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