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不生孩子的问题,光靠技术能解决吗?

2023年3月11日 文/ 古月 编辑/ 江芸 贾亭

“开展中西医并重的辅助生殖治疗”“放宽辅助生殖适用群体”……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心起了生育问题。这两年出生人口减少,就业压力加大,三孩政策推出后效应还没完全体现,结合在一起造成生育问题突出。

眼看呼吁作用有限,技术上能解决的就只有“想生而生不出来”的问题,因此,今年代表委员关于生育的讨论,多集中在辅助生殖领域。

据健识局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位代表、委员提交了与生育相关的建议或提案。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等都在建议或提案中表达了发展辅助生殖治疗的想法。

2021年时,上海、天津、贵州等10余个省市均发文规划增加辅助生殖服务机构数量,反响寥寥;2022年年初8月,北京就曾发布医保报销辅助生殖技术的新规,但很快又宣布暂缓执行。安庭提到,2018年时国内辅助生殖渗透率仅有7%,而美国高达30.2%。

不少人把多生孩子的期望,寄托于医保报销辅助生殖费用上。

价格是最大困境

健识局此前对辅助生殖治疗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目前国内第一和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周期成本在3万元到5万元之间,成功率最高的第三代技术的周期成本甚至高达13万元-20万元。

北京此前计划的辅助生殖报销方案虽然列入了16项主要项目,但实际报销的比例只有20%-30%,患者往往需要多个周期治疗才能成功,平均治疗费一般会达到10万元以上。而且,这一报销计划还流产了。

让医保多报销,这是代表委员们能想到的最直接激励生育的办法。安庭就认为,对于有需求的患者来说,降低治疗费用或将提高其治疗积极性。

健识局注意到,近两年来,辅助生殖进医保的呼声不断。2022年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涿州范阳医院院长周松勃就曾建议,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安庭提出将辅助生殖医疗全面纳入社保。

国家不是没筹划过,去年8月、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医保局等部门都反复强调过,“逐步”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但没有给出具体路线图,“逐步”的第一步不知道怎么出脚。

过去几年医保为了留足抗疫需求,在控费上的确下了很大力度。即便如此,各地医保收支的问题也没解决,比如2022年上半年,北京地区医保当期结余为316.11亿元,但贵州只有88.4亿元。

不平稳

如果全国整体推进医保报销辅助生殖,生育公平性难以保证;如果不整体推进,生育公平性也难以保证。

安庭建议,考量不同地区的医保结余情况制订分摊比例,对于医保资金不足的部分,可以由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来托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还建议,向基层普及分娩镇痛护理,并将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独立收费,减轻生育者负担;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建议,把孕产妇抑郁诊断与治疗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报销范围。

适当放宽技术适用标准

今年2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人口数量同比减少8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是近6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现在不光是不生的问题,年轻人不结婚的现象也很突出。经济、社会环境给这一代90后、00后的压力过大,反映到生育上就变成了不结婚、不生孩子。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建议,对于未婚但有强烈生育意愿的女性,可以先允许其“保存生育力”,待其他的生育条件满足后,再按照相应程序开展辅助生殖治疗。

“冻卵自由”被不少单身女性推崇,但国家想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卵子不属于器官,买卖卵子不算买卖人体器官罪,实践中一般以别的罪名予以打击,力度有限。2021年8月,国家卫健委明确表态:以延迟生育为目的为单身女性冻卵不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规定,还可能会造成卵子商业化。

徐丛剑认为,当前鼓励生育的倾向下,“关于生育技术的规定应该予以适当修改”。不过,他也表示“不能过度地完全放开”,防止在社会上产生错误的导向。

也有代表倡议试试中医。李楚源建议,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开展中西医并重的辅助生殖治疗方案。白云山中一药业就在研究“滋肾育胎丸辅助生殖项目”,希望验证古方在辅助生殖方面的效果。滋肾育胎丸2021年卖出了4.2亿元,是公司内科用药中第二大畅销品种。

就算这些手段都使上了,孩子能大批生出来吗?恐怕谁也没有把握。大部分能立刻实施的建议,都只解决了想生而不能生的问题,至于如何让人“想生”,就需要更高层面的统筹规划了。

撰稿|古月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何安盈

插图 | 视觉中国

#生育##辅助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