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渐远的2022,那些美好悄悄留下

2022年12月25日 文/ 许言 编辑/ 桑柳

还有6天,我们就要告别2022年。在这个充满变局的大时代,每一个人的向往,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人的向往,也折射出背后每个个体微小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温暖的力量。因为一个又一个向往的力量,我们的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一周前,《人物》与建设银行联合发起了一次关于「向往的力量」征集,我们收到了450份回答,最年轻的读者只有15岁,他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开始了充满期待的一年。最年长的读者来自大连,是一位50岁的环卫工人,他的向往很简单:能在自己家乡支持喜欢的球队。跨越近40年的时光,故事的主人公们串联了不同世代的向往,故事中有彷徨、迷茫、痛苦,但更多是「向往」尘埃落定后的安心、踏实和愉悦。

在大家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个人微小的力量,也看见了更丰富的世界,与自我的革新有关,与他人的生命有关,也与社会、世界的美好图景有关。

美国著名的画家摩西奶奶,90岁时仍在熬夜画画,追逐画布和色彩,是她一生的向往。这位跨越世纪的老人说,通往向往的路,就像经历一场冬日的雪,挫折如白雪飘在空中,肆意漫舞,经过刻骨的暗夜,第二天就会看见茫茫世界的素净、轻灵,实现向往之后,如同闻见旷野中清新的甜味,向往实现后的力量是涌动的,「是丰盈你内心的因子」。

文|许言

编辑|桑柳

图|视觉中国

1

有些故事,讲述了个体对自身幸福的向往。向往是前行的力量,脑海中那些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指引着我们奋斗的方向。

2022年到来时,@乐多 对这一年充满了希望,她和男朋友准备迎接人生的第一套房,这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小家。可是,房子烂尾了。新一年的愿望,是回家。她带着业主们到处维权,半年间经历过无数次崩溃,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是,她无数次自愈,又重新站起来,带着大家一起「夺」回自己的家。

整整半年,他们终于成功了。经过几个月的装修和通风,12月,他们顺利入住新房,上个星期,她邀请了当时一起维权的邻居们来家里吃饭。酒足饭饱后,所有人带着醉意,哭着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回家了,也终于实现了这一年的向往。

许多人的向往是一个具体的小目标:进入年级前30名,减重50斤,学会蛙泳,考上理想学校,拿到驾照,搬去喜欢的城市,和相爱8年的初恋结婚,拥有一个虎宝宝,带爸爸妈妈去旅行……不同的向往,映照了不同的生命阶段,连在一起,就是人的一生。

@蒟蒻 实现了经济独立,她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不需要男友认可,也不需要同事认可,「我只需要是我,就足够有价值了。」工作6年,她攒下了十几万的存款,决心不到万不得已不花这笔钱,她开心地说,「只要不买房,永远是有钱的感觉,真好。」

房子是用来住的,租挺好。25岁的@涂图 走出校园迈入职场,「都说安居才能乐业,一点没错。」她用建行手机银行里的租房专区「CCB建融家园」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窝」,离工作单位不远,价格适中,最重要的是可以长租。「这份长租的安心,缓解了我初入社会的焦虑」,长租即长住,长住即安家。

很多故事里的向往,关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计,也关乎一个人如何靠自己的努力,生活得更好。

这一年,公司经营无论多难,老板@向阳而生 从来没有欠过员工一天薪水。@JT则实现了小小的愿望,用奖学金给爸爸妈妈一人发了520块钱的红包。在临近年末的时候,@假猫 终于还清了债务,不再依靠家人的帮助,独立了起来。单身女孩@西早懒懒 用工作几年的存款,做了视网膜裂孔治疗和屈光手术。未来的生活,从此变得光亮起来。

更多人凭借向往的力量,勇敢迈出了第一步,打破了陈旧的想法,迎接了一次自我的革新。

@凌梓翔 转行成为了护理实习生,开始在临床工作中照顾病人。即将30岁的@哈哈花园 辞去工作,回到老家开了一家花店,她希望「把浪漫当成一种习惯」,过上了带着花香的生活,实现了曾经的向往。

经过两年的犹豫,@饼干 终于走上脱口秀舞台,并成为了一个初阶脱口秀演员。一次演出散场后,观众特意找到她,说,谢谢你,说出了我不敢说、说不出来的事情。她说,自己只不过说了些容易被忽视的女性故事,但是也因为如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信心,勇敢了,积极了」。

这种革新还伴随着对自我的重新审视,人们开始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真正的健康。

@亚思迷 开始了持续跑步,目标是在新年到来时跑进1000km。@hunhun 摆脱了亚健康状态,爱上了舞蹈,从糟糕的职场困境中逃脱,每天清晨都拥有了期待。19岁的@爱吃蛋挞 说,自己脸上有痘痘,体重120斤,经常被人说胖。但是这一年,她考上了大学,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谈了第一场恋爱。她觉得,自己会越来越幸福,也会越来越喜欢自己。

一个人的向往,虽然很微弱,很渺小,但它就像种子,萌发,生长,从自己开始,从物质或精神上变得更富足,才能更有勇气和力量地面对他人,面对世界。

2

也有一些人的向往,是给身边的人带去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帮助。

@2023也会很好的芋圆 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一个雨天,在学校图书馆,她听到身后同学说「恐怕得淋雨去食堂了」,便把伞递给了他们。晚上离开图书馆时,她在门口发现了自己的伞,上面还绑着一包青提味果糖,「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被治愈了。」

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往往在一些小事上体现出别样的温情。一场秋雨过后,上海有些寒冷,@吕品 在外卖平台下单了面包,并告诉接单的外卖骑手,不用配送,这是你的宵夜,也可以是明天的早餐。没想到,对方是她的老乡,给她发来了亲切的问候。还有一天,她从机场回家,遇到了心情低落的女性司机,下车时,她送给对方一只新口红,「不顺的时候涂个颜色,高兴高兴。」

@做自己的光也带给别人光,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他的向往。在陪妻子去影院的路上,他在一段下坡路看到一位阿姨抱着很多废旧的塑料瓶,还用简易手拉车拉着一袋面粉,没走两步,瓶子散了一地。他走过去,帮阿姨拉着手推车,妻子接过阿姨的塑料瓶,两个人一路把阿姨送到了巷子里。相遇那一刻的举手之劳,给陌生人带来了力量,也实现了自己手留余香的向往。

个体之间的连接,相互成就着彼此的「向往」。

44岁的刘准,在帮助他人就业的向往上努力了很多年。2009年之前,他还只是湖南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一个普通村民,那年,他南下打工,和妻子经营着一家皮鞋超市,攒了些钱。背井离乡并不长久,他想能不能回到家乡创业,通过自己的头脑赚钱,并带着大家一起过得更好。没有钱,找银行借钱,回村承包稻田种粮食,2013年,他承包了5000亩地,成为了全国种粮大户。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丰收,慢慢地,村民们不再进城务工,而是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希望。

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农民在刚收完早稻谷不久的田间插秧。

2016年成为村支书后,刘准发现,旅游业或许是一个生机。但是,为别人打了十几年工的村民们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赚钱,他们害怕欠人东西,不敢轻易迈步。直到三年前,建设银行工作人员到梅花村来,告诉刘准,村民们可以在建行申请开通手机银行并办理「裕农快贷」,一户人家高的能贷上20万。对于很多农民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抵押给银行的固定资产。他们不知道日常采购农机、农具、农药、化肥的数据,已经可以证明他们的信用。

每个为了生活努力拼搏的人,都是可爱的,他们的信用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过去,这些信用无法量化,无人发现,现在建设银行会通过大数据捕捉信用,通过手机银行,直接就可以线上申请贷款,为向往的生活添砖加瓦。

刘准会这样给村民打比方,跟建行借钱,就像你从邻居那儿借一只鸡,下了两个蛋,还给别人一个,还有一个,如此反复,鸡蛋会越来越多。这样朴素的形容,打动了更多淳朴的农民,勇于尝试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方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取款、缴费,刘准还成为了建行「裕农通」业主,服务点就设在村委会,提供预约开通手机银行等服务。大家开饭店,开民宿,建设游玩项目。梅花村成了湘南地区的后花园,今年国庆,人山人海,全村旅游总收入1300多万。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到故土奋斗一番事业,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连结也变得更加紧密,梅花村重新拥有了活力。

春节是刘准最喜欢的节日,不仅因为村民们团聚,还会有很多外地投资人拖家带口来村子,和大家一同庆祝,那也是梅花开得最盛的时节。

这种相互支撑、相互温暖的力量,或许就是向往的本质。一个人帮助一个人,一群人帮助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再影响更多的地方。正如读者@康康 所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真的很重要,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前提。」因为向往,我们一起向上。

3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向往,从帮助身边人,延展到了更广阔的群体,为远方的那些「向往」提供力量。

@赵先生 给大凉山孩子寄了过冬的衣服,希望帮他们度过寒冷。刚毕业的@Yoki一直坚持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月捐项目,跨越国籍和地域,她想抚慰遥远的孩子们。

这一年,@公园企鹅散步中 说,自己没有实现很大的向往,但是帮助了很多弱者靠近他们的向往。她参与了流浪狗救助,给小区做垃圾分类的爷爷送了保暖手套,还将被家暴后酒醉在外的女性送上了救护车。

帮扶弱势的故事里,最多提及的是老年人。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而随着移动端产品越来越多,4亿老人逐渐落入数字难民的困境,他们无法像年轻时那么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又倔强地想要维护自立的尊严。

医院可能是被数字之墙阻挡老年人最多的地方。在医院实习的@重楼 ,强烈地感受到数字社会的鸿沟,一些看病的大爷大妈不会用手机,想在自动售货机买瓶水都很难。在帮助一位不会使用缴费机的老人后,@小熊 感叹道,老人彷徨失措的样子,与这个飞速发展追求效率的时代格格不入。@陈陈 也在办事大厅帮助爷爷注册登记信息。ta提到了一个细节,当时爷爷是排队第一个人,可是因为不会用手机,别人都注册完登录了,爷爷还没成功,特别焦急又无助。ta想,每个人都会成为老人,保护老人就是保护未来的自己。

供职于建行的产品经理小锋也是这样想的。过去一年,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手机银行2023 App,其中,最要紧的部分就是做「适老化」改造。

建行手机App近5亿用户,其中65岁以上老人有650万人。小锋说,他和建行都想为了这650万人,做得更好,帮助他们享受到更美好、更轻盈的数字生活。

过去,对老人来说,手机App界面繁复,广告弹窗很多,用过一次如果觉得不好用,就会容易心生抗拒。「咱不能说把字体调大就完了,很多时候字大了,图标找不到了,还得翻到第二页,反而增加了难度。实际上,老年人的需求很简单,把他们最常用的需求找出来,放在第一页」,小锋说。

小锋说,银行对老百姓来说太重要了,安全是第一考虑要素,每一次变动都要慎之又慎,任何一点改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只要能够切实帮助到老年人,所有的辛苦打磨都是值得的,「无论对具体的个人,还是对社会,能进步一点,都是好的。」

12月25日,建设银行发布了「手机银行2023」,迎接新年的同时,也是迎接一个更简单、更真实的自己。建行决定不再随波逐流,实实在在地为用户改变一次,做出一个没有广告、轮播、繁杂功能的界面——AI版。为了兼顾到用户原有的使用习惯,标准界面一如既往地提供全面丰富的服务,同时AI版会被放在「二楼」,通过一次下划连通二者。回归需求的最大公约数,「真正看见用户需要什么」。

同时,小锋还提到了另一个叫「建行生活」的App,把生活场景和金融场景链接起来。用户可以在上面点外卖,充话费,经常有不错的补贴,他介绍道,「建行生活App是不向商户收取佣金,不向商户卖流量的,为的就是实实在在服务商家,实实在在回馈用户」。同时,「建行生活」App还承载了很多政府的消费补贴,真正为疫情之后的消费提振提供了助力。

不管互联网营销玩法怎么变,打动人的永远是真诚。正是凭借这份真诚,「建行生活」App推出后,仅用一年时间,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

通过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与具体的人发生故事,产生实际的温度,是小锋也是建行的愿望。9年前,小锋来到建行,刚开始做些项目管理类的工作,感觉离客户很远,不那么接地气,仿佛飘在云端。有一天,领导突然对他说,「从今天起你负责个人客户产品研发吧,你背后就是整个建行的个人客户。」

那一瞬间,他觉得身上的使命重大,因为他的背后,是建行超过5亿的线上个人用户。每次改版,会影响数亿人,可能会改变他们生活中最小单位的体验,「要对具体的人负责。我向往的事情,就是对得起每一个服务的客户,让每一个人的向往,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