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我们精神上的北上广

2022年11月16日 文/ 王媛 编辑/ 楚明

上周我们发起了「精神上的北上广」征集,收到了近400份回答。回答者中的很多人曾经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生活过,又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小城;也有一些人一直生活在家乡,但一直对大城市充满憧憬和向往。无论身处几线,他们都一直在精神上保持着与北上广的丝丝勾连,并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构建属于自己「精神上的北上广」。

在这些答案里,我们看到城市与个人的深刻关联。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交、精神追求,无一不受到城市的塑造,而「北上广」,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向往的模板。它包含着某种现代而自由的风格,充满希望与活力,不太受人情世故的拘束。无论现实中北上广有多么令人无奈的一面,但在精神的自留地里,它所代表的生活,还是让人向往。

文|王媛

编辑|楚明

「北上广精神」在衣食住行里

春小姐 34岁 女

回到洛阳,我觉得自己相对来说还是努力保持一些在上海的生活习惯,但为了融入当地,也会做一些微小改变。比如在上海咖啡面包就是日常,周末习惯吃brunch,而来了洛阳,周末就会去搜罗打卡各种咖啡馆,看哪家咖啡做得好。买了很多豆子和手磨咖啡机,在家也会做。由于在当地很少找到上海这样的烘焙店,很多时候我在网上跟着学习做烘焙。在咖啡馆认识了不同的有趣的人,自己动手做烘焙也挺有意思的。

小凤同学 33岁 女

由于读书和工作时的习惯,戒不了咖啡,最初为了喝一杯好咖啡,会开车一两个小时去成都,后来自己买了咖啡机,磨豆子的香味弥漫时仿佛又回到多年前新加坡Haji Lane的小店,这也算是给自己构建了身处一线城市的错觉吧!

近两年社区咖啡店在小县城的普及,更让我感受到小县城的美好。我现在生活在成都周边的一个小县城,有青春故事里的满街梧桐树,有和同学走过无数次的小街小巷,有大城市没有的「便捷」和人情味。在这里,我可以步行或者骑共享单车就到小城的每个角落,而且还有很温暖的精品咖啡店。

匪阳 23岁 女

我想在假日穿汉服就是我的一种「精神上的北上广」。大城市的汉服爱好者已经很多很多,大学校园里更是,但在我的家乡包头这里还很少。我有空时会穿汉服,即便可能只是在家里穿,也会收获到一种快乐和满足。特别希望疫情好转、春暖花开之时,可以穿着汉服,在家乡来一次春游。

嘻嘻子 22岁 女

之前我在东莞度过了20多年的时光,在市区可以享受商圈、夜生活、无数家咖啡店和打卡点,满足着一线城市的各项娱乐生活。16个月前,我搬到新疆喀什,这座城市生活有点慢,超市关门很早,没有世界各地的餐厅和菜系,一辆自行车骑上30分钟就能穿梭横穿城中心。

我在这里欠缺精神上的满足,像是一杯气泡水缺少了气。我很爱享受舌尖上的味道,不能随手买上一杯咖啡,我就囤着近一百个便捷咖啡胶囊,想喝的时候不用一分钟就能get到;买了一堆耐放的酱料和食材,想吃煲仔饭就弄个简易版的腊肠焖饭,想吃咖喱就下一块咖喱块,想吃寿司就蒸上米饭备好食材拿上紫菜一卷,用自己的劳动满足享受生活的欲望。渐渐地,我爱上了研究食谱,喜欢开启一个人的独处生活。从爱点外卖、爱喝奶茶,变成喜欢自己备菜,认真做好每一份简单又满足的餐点。

馒头姐 28岁 女

长沙和北京有太多的不一样了,这是个热闹网红的旅游城市,每天夜越深,城市越嗨。这里的人仿佛没有工作压力一说,下了班就是吃喝玩乐,通宵快乐。可能是因为房价便宜吧,生活没压力,感觉在长沙的人,包括保安、快递员,每个人每天都很开心!

因为长沙是个很烟火气的城市,很接地气,生活上支出非常少,有时我们会偶尔去高档餐厅消费一把,把自己打扮得非常精致,比如穿上10厘米的高跟鞋,去吃人均几千的日料,和主厨聊食物、聊生活。有时候感觉这样的精细度,我在北京都没有,是上海的fancy感。我是非常喜欢精致小资的人,这样的方式让我的婚后生活也充满了未知和乐趣。

在长沙,我可以24小时找到快乐和充实。用北京一个厕所的钱买了长沙市中心大平层,楼下就是不断的烟火气,每次路过都莫名觉得感动。

图源视觉中国

无论身处几线,精神都要自由

小陈 27岁 女

当然会想念北京。回来的这半年,一直好像泄了气的状态,工作上努力十分和五分,好像差不多。最难过的是收到电影资料馆公众号排片推送的时候。好想在电影院看这些片子呀,真的好想。现在开车路途中,我会打开播客,这可能是我为数不多与一线城市的连接了。但我再也不想回北京工作了,三年耗光了我好多力气。不过我在努力攒钱,希望寒暑假可以去北京、上海看展,就当短途旅行了。

落笙笙 32岁 女

回到家乡又拥有了家庭的温暖和温馨,但是文化休闲活动变少了很多,排解负面情绪的方式也变少了。去年开始很喜欢查尔斯顿风格的舞蹈,就通过网课视频来学习。周末的时候,打开音响,对着镜子练习舞步,烦恼也在tick tick step中走远了。

清秋露 28岁 女

毕业后回到苏州生活3年多,曾在上海读书,虽然一步之遥,但苏州毕竟就是个地级市,有时候喜欢一个包,发现没有专柜,想看一个演出,得去上海……最重要的是,上海那座城市的光怪陆离和海纳百川确实是超一线城市才有的。

虽然回到了家乡,但我已经习惯了做一个大地上的异乡者,精神上通过阅读、观影、看演出让自己「与世隔绝」。我觉得大城市在精神上给人一种孤独感,同时也是自由感。我不太爱联系很多同学朋友,保持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和想法,算是一种对抗吧。

总体上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父母家人在旁,生活成本总比上海低。但偶尔也会怀念上海的「花花世界」。

阿知 26岁 女

我在广州的时候,上班很累,加班熬夜很狠,空闲就只想瘫着,对这座城市的感受甚至还没有以前去旅游和探亲的时候深入。回来这一年多,我尝试了新的行业和岗位,去武汉两次,又去杭州、苏州等等,去看了舞剧音乐剧等等。在本地参与线下读书会,常常和朋友聚会。反而因为回到小城市降低了节奏和生活成本,让我有一些机会去休息、思考和尝试。之前在大城市,内耗特别严重,焦虑也很频繁,不管忙还是不忙。但回来之后,感觉变得自洽和平和很多,心态、情绪好了很多。

小愚先声 36岁 男

在北京时,我特别喜欢去书店和电影院。回到老家,我在卧室安装了一个书架,把北京的书都搬回来,还把之前的电视和音响全部搬到这里,构筑一个mini版的私人影院,然后请老爸帮忙把一个地下室储物间改造成mini录音室,以此满足我的三大兴趣:阅读、观影和写歌。

琪琪格 30岁 女

摄影是我保持「精神上的北上广」的一种方式。在北京独处时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也极高,所以总是会用手机拍照并发朋友圈记录(敏感如我,这些也仅针对朋友圈有相同三观的盆友开放)。另一方面就是我的工作在某些方面让自己免除了一些无效社交。做设计,面对北上的客户,只针对设计进行讨论,大家都向着一个目标发力,不用处理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就很干脆,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当初拼命想离开钢筋水泥的大城市,追求田园牧歌的生活,现在过久了好像又有点想过热闹的生活了。人生一世本就不该是一成不变的,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呗,没有人能定义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生活本就多姿多彩呀。

爱丽琪 21岁 女

我在老家小县城从小生活到大,虽然没有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生活经历,但心心念念的二线城市还是给了我精神上的满足。小县城里面生活缓慢,最大的娱乐活动莫过于广场舞,但我主动地让自己学习更多的技能,舞蹈、音乐、健身等等,因为没有了城市夜晚的灯红酒绿,想要让自己丰富地度过小日子,就需要给自己做点儿事情,无论是什么。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我好像对自己刚开始回到家乡的无奈有了和解,我不再强迫自己一定要去怎么样,而是顺其自然。

豆豆 29岁 女

看书,不停地看书,不分种类,甚至有的时候不求甚解,只想先满足自己阅读的欲望。谈不上收获了什么,但是拥有了片刻的平静。

离开北京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应该也和很多人一样,看不到一个稳定的未来。但北京确实让我觉得更自由,大家没空管你,你愿意看电影喜欢cosplay是LGBTQ都无所谓,大家都见怪不怪了,所以这份「无视」带来的「自由」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图源电影《何时是读书天》

精神上的「北上广」,代表着一种理想的自己

王甜甜 33岁 女

回到太原的好处是,有自己的房子,车子,跟父母也能互相照应;回到太原的坏处是,文化娱乐生活比北京的少太多,没有可以逛的地方,没有文创,很少有高水平的音乐会,和大部分同事的想法不一样,觉得很多同事没有出去看看,想法做事眼界很窄很窄。

老家的精神生活趋同,大家认为和别人不同是件坏事。但在北京十年之后,我觉得在精神上应该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不能随波逐流。比如30多岁了,老家同事觉得你为什么不生孩子,但我觉得那是我的选择,不用跟别人一样,不需要他们理解。但同时有时会在表面聊天时趋同一点。怎么说,就是外圆内方吧,更坚定地成为自己。

安之 28岁 女

尽管周围人觉得28岁结婚了竟然还在背单词这件事非常奇怪,但我会继续自己的追求,无视别人的看法。保留泡咖啡馆、找音乐live、清吧的习惯。保持对互联网及世界局势的关注。不八卦,拒绝任何无效社交,包括亲戚。我现在仍然有强烈的界限感,仍然保持不停地自我迭代与学习。

酸菜鱼 37岁 女

在北京那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时刻保留着「必须每天都要进步,否则就会被淘汰」的危机感。这种生活方式让我即便身在小城,也会努力学习,不敢过分贪图安逸。我会经常报一些网络课程学习,五花八门,即使这些课程和费用在一些人眼里是匪夷所思,但是我确实在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比较开阔的思维方式。这样让我在如今的单位里进步非常快,收获了人生价值和肯定。一面享受着身在老家的安全感,一面用之前养成的思维意识拼事业,我真的觉得现在的自己最棒!

古今 27岁 女

为自己构建「精神上的北上广」,其实代表着一种理想的自己,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回家后,我去见了我中学时的老师,在我对老师和师母说出我的困境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劝我结婚,让我躺平。我惊讶于他们的想法跟我妈一模一样。那时候我清醒了,我永远都不可能在自己最弱鸡的时候结婚,那会毁了对方,毁了自己。我的想法和他们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为此,我可以离开家,再度出发。其实我并不是不婚主义,可如果就是没有合适的人,喜欢的人,我宁愿这辈子就不结婚。

图源视觉中国

一半小城血液,一半北上广精神

小樽 32岁 女

因为爱玩爱吃,所以我回来就做了博主,过了把瘾。小城市没有啥戏剧啊展览之类的满足艺术精神需求的地方,大家平常娱乐就是喝茶吃饭聊天,但是因为小红书火了,又有很多新的店可探,也可以户外露营和玩飞盘等等。

我觉得自己是一半小城血液,一半北上广血液。可能因为自己之前做新媒体、广告等行业所培养的嗅觉,一些新鲜好玩的玩乐都很快能找到。但是同时我自己又很内卷,回来3年,每年都在读书考试,考公考研考记者证考心理学证,又做好几个平台的自媒体。这点我觉得自己精神还是挺北上广的,需要保证自己一直在往上走,还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觉得日常玩乐是荷尔蒙的快乐,直接、肤浅,不持久,但是延迟满足去学习和攻克一些很有难度的事情会产生内啡肽,这是一种更持续更深刻的快乐。

高索都 37岁 男

我是做当代艺术的。2004年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2016年因为生活成本高离开北京,回到包头。包头和北京最大的不同是,生活中只有现实主义,层次单一。我努力地想在老家做一个展示当代艺术的空间,通过朋友的帮助,在去年走出了第一步。

小花女士 39岁 女

我之前在北京生活了十年,目前生活在杭州。我给自己开了一个书店,来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但与我的理想背离的是,这里的文化是发展经济,「搞钱」关系至上,人与人之间冷漠,彼此之间有着坚固的壁垒。

王建国 38岁 男

按照北上广的方式来构建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结果发现完全不适用。现在就是靠着之前的网友来做「精神北漂」。整体上,北京是一个向上的城市,老家这边是一个「认命」的城市,年轻人毫无方向。

胡世敏 34岁 女

我现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工作和生活。2011年毕业后,我在北京工作过几个月,当时在798艺术区,朝九晚五,有一次吃过午饭实在是太困了,找个书柜的角落睡了一会儿,一个激灵赶紧醒了,一下感受到北京不适合需要午休的我。

实话说,我倒更愿意说是「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北上广」。我内在有非常强烈的渴望去活出我想要的生命状态,所以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现在我在我们当地一个孤儿院做了8年义工,在痛苦迷茫的时候,当我去爱孤儿院的孩子,就疗愈了自己。我还「收养」了一个孩子,跟我一起生活了8年,已经上大学,也让我学会了无条件的爱。我今年34岁,未婚,用我朋友的话说,在平舆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女性没有结婚,还没有活在他们的口舌里,而且如此喜悦地活出自己。我每天都活在很多很多的爱里。

图源视觉中国

从精神层面来说,我还是生活在大城市

云兮 34岁 女

我在一个小镇上生活了5年,之前还在成都生活了10年。婚姻失败后,面对债务和独自抚养孩子的压力,选择回老家。

小镇是个熟人社会,但是我的经历和见闻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喜欢聚在一起聊人生八卦,但是我对他们的观点没法认同。我喜欢有时间喝喝咖啡,看看书,或者刷刷剧,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5年下来,我不断地学习,读喜欢的故事小说,写写学习笔记,感觉自己摆脱了先前的浮躁,性子越来越沉稳,有一种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力量。在家居生活方面,我比较追求智能和科技,感应灯具、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圈、健身器材……用来提升生活舒适性。小镇没有美食,但是不妨碍我对美食的热爱。工作之余我会跟着视频下厨为家人做一顿大餐。加上我的工作依靠网络,接触的也都是时下最热门的事情和在城市生活工作的人,所以从精神层面来说,我还是生活在大城市。

小橙 21岁 女

我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生活21年了。去过北上广旅游,但是没有一直生活过。不夸张地说,我从小就无比向往大城市,把它当成我梦想中的乌托邦到处跟人乱说。我从上小学时学会上网开始,就会特意加北京的网友试图靠拢(至今仍有QQ邮箱漂流瓶定向瓶为证)。

我理解的北上广精神,是更富足的精神生活。之后长大了,我就会看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书籍,也会为了自己钟爱的街舞去寻找尽量专业的舞蹈室,一有机会就去看音乐会、话剧、演唱会,参加音乐节,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我乐于接受不同的思想文化,养成开放的心态,很多周围人理解不了和接受不了的事,我也愿意去了解。这是我收获的最重要的大城市思维。

元 23岁 女

我现在住在生活了20多年的家乡,因为疫情一年没返京返校。现在的生活很惬意,但是又感觉自己像是温水中的青蛙,主要是思想上融入不了。家乡的朋友大多开始考虑结婚了,共同话题也变少了。

今年年初我开始痴迷听播客、看纪录片,和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相互输出,摸索独处时的生活节奏。通过它,我对自我的探索更加深刻了,对未来的考虑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不再焦虑。除了考公考编,家乡没有什么好的工作机会,考虑到未来的自我发展,还是选择一线。

图源视觉中国

北上广人也想有「精神上的小巷」

季强 36岁 男

2012年从北京回山东临沂已经10年了。在北京待过5年,那个时候我刚毕业,和女朋友租了个自己的小窝,在西三环,一个50平的一居室,一切都很美好,但是就是那该死的归属感让我感觉从来没在这个城市落地过,一直飘着。因为本身来到北京也是机缘巧合,也没打算彻底留在这里,所以跟女朋友结婚后,就选择回老家生活了。

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写过一篇文章,沉在北京,浮在临沂。在大城市一定要沉下去,让自己融入进去,才能有归属感,而在小城市生活,千万不能沉下去,因为小城市里的人情世故,熟人社会,到处人言可畏,只有远离这些,才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虽然回来了,但是圈子只局限于自己的家人和很要好的朋友,生活方式和在北京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根在这里,所以即使再怎么浮着也跟在北京飘着的感觉不一样,踏实了许多。如果说精神上的北上广,那就是只关注于自己的生活,努力发现自己吧。

Eve 27岁 女

我现在还没有离开北上广,但是脑海中老想的是橘子洲头,有人在唱歌弹吉他;宽窄巷子里的苍蝇馆子,朋友开心地聊天;某个老破小天台上,晒晒被子和照顾花草。也许真正体会到这些的时候,又会觉得好土好村好寒酸,一点都不高大上,一点都不Fancy。希望案头有书,生活中有尝试,新朋友老朋友都相处自在,能出去也能回来的家,那就是永远的精神乐园。北上广人心中应该也有「精神上的小巷」吧。

Lunatic 32岁 女

我的故事可能体现了你们本期主题的另一面。我来北京后一直租房,和所有人一样搬过很多次家,每搬一次家就像换了个「国度」一样,距离远,且一旦搬离再也不会回去。之前我一直是合租,近两年开始独居,找房时有意往地铁终点站附近看,一是即使整租房租也便宜不少,二是居住环境好,出门就是绿化超好的公园,平时人少可以自由发呆漫步。

这对于一线城市的人来讲多奢侈。可以说我有意在北京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连慢悠悠做顿饭洗个碗都可以视为放松时光的城市,寻找着老家才有的生活气息感。代价是通勤痛苦,回家就像回归孤岛,离朋友也很远,基本没有线下社交生活。不过到了一定年龄就发觉独处才是最好的治愈,关掉wifi,犹如宝剑入鞘,退隐江湖。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