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核心产品来自诺华,License-in模式药企还能上市?

2022年7月1日 文/ 小米 编辑/

资本市场还能接受license in模式?

6月16日,来凯医药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具体募集金额并未对外披露。

来凯医药4月28日刚完成6100万美元的D轮融资,两个多月后就立刻奔向资本市场,公司的确账面也不太宽裕。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20年至2021年,公司亏损分别是2.57亿元和7.49亿元。

来凯医药坦言:公司成立以来,运营已消耗大量现金。预计随着临床试验的深入,今后公司的支出还将明显增加。

其实来凯医药的主要品种都是引进的。自公司成立起,来凯医药先后从诺华引进四款产品。其中两款核心产品LAE002和LAE001,都是肿瘤治疗的热门靶点药物。表面看还好。但其实公司成立6年来,这几款药物还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靠引进品种、国内后续开发、希望融资上市,来凯医药是一家典型的license-in模式公司。科创板目前基本已经拒绝此类公司上市,港交所那边会放行吗?

核心品种均来自诺华

来凯医药创始人吕向阳,曾在诺华研发部门工作过13年,专注于肿瘤与肝病领域的突破性新药研发。

因此,来凯目前的主要品种也都来自诺华。其中研发进度最快的核心品种的是LAE001和LAE002。

LAE002是一种高选择性的三磷酸腺苷(ATP)竞争性AKT抑制剂,用于治疗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PD-1/PD-L1耐药实体瘤。这是全球热门靶点,但各企业研发并不顺利:阿斯利康、罗氏的AKT抑制剂已进入临床Ⅲ期,但GSK、礼来和默克的产品都因药物的安全性问题暂停研发。

图源:来凯医药招股说明书

因此,业界对于AKT抑制剂的热情并不高。但吕向阳认为,新靶点遇到些挫折是很正常的。目前,来凯医药AKT抑制剂进入Ⅱ期临床。

另一款核心产品LAE001是潜在同类首个下一代雄激素合成抑制剂,用于治疗前列腺癌。这是一种高效且可逆的CYP17A1和CYP11B2酶抑制剂,目前市面上,杨森研发的阿比特龙是全球首款CYP17A1抑制剂,正大天晴、齐鲁等药企亦有仿制药获批上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前列腺癌患者将达到181.51万人,市场不小,但是竞争也激烈。截至目前,来凯医药的LAE001的临床试验已推进至Ⅱ期。

目前来凯医药的研发管线还涉及12款候选药物。2021年,公司的研发费用达到1.73亿元。可以推测,公司短期内不会实现盈利,亏损面将持续扩大。

license in模式存疑

来凯医药的最大问题还不是产品研发进度、市场空间等,反倒是专利问题。

为什么吕向阳能从诺华抢得四款核心产品?有接近诺华的人士向健识局表示,这是诺华全球早年的license-out战略所致,与诺华在华业务无关。

事实上,来凯医药从诺华手中获得重磅品种的独家经营权也付出了代价。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在成立之初诺华就是来凯医药的股东,持股2.76%。

为了获得LAE001的授权许可和专利,来凯医药需要支付前期付款和最高里程碑付款等共计3350万美元。诺华尝到甜头后,又如法炮制,又将LAE002、LAE003以及LAE005许可协议卖给了来凯医药,同意能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

按照协议规定,在2021年底前,来凯医药要将约1600万美元“合作款”支付给诺华。分析人士指出:即便是所有产品顺利研发并上市,来凯医药还将支付诺华数亿元的合作费用。

而且,这几个品种,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真是“万里挑一”的品种,跨国药企绝对不会选择出售。

现如今,很多国内创新药企选择与跨国药企合作,引入其重磅品种来加速抢占赛道。这种license in的模式看似缩短了研发周期,但买入品种的企业不仅要支付巨额的费用,还无法起到锻炼团队的目的。因此,曾经被资本市场热捧的模式,目前已经基本被A股科创板抛弃。

2021年,海河生物、天士力生物、乐普诊断等8家企业的核心产品过度依赖合作方,导致监管部门否决这些公司的IPO申请。而作为license-in模式的代表,再鼎医药的股价从2021年7月一度下跌,目前公司总市值已不足巅峰时期的1/5。

来凯医药也有自主研发的品种,不过处于临床试验的早期阶段,“凑数”的意味更大一些。

来凯医药倒可以视作一块试金石,如果港交所放行其IPO,说明港股对license-in模式依然接受,国内相关企业保留一个上市的出口;如果港交所也否决,那说明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基本对license-in公司关上大门。

撰稿|小米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创新药企##IPO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