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从7.8到6.4,《江照黎明》遗憾在哪儿?

2022年2月28日 文/ 黄莹莹 编辑/ 太子

作为2022年第一部女性悬疑剧,《江照黎明》无疑是有亮点的。它又一次提出了女性如何在暴力中自救并自我治愈的问题,这一点极具价值。

作者|黄莹莹

编辑| 太子

“《江照黎明》没有烂尾,是折在了中途。”

作为季风剧场2022年的开年大戏,《江照黎明》本可以更好。

凶手的揭晓结果并不令人出乎意料。前期过多的线索早早地说明了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当观众依靠线索拼凑出一个大致的案件走向,对其中的细节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兴趣。

正义与邪恶的正面对决,并不能让观众满意,这也导致了一个尴尬的结果,《江照黎明》在上周末收官时陷入沉寂,豆瓣评分也从大结局前的7.8,跌落至6.4。

图/豆瓣截图

这部剧聚焦了一个已婚的平凡女性李晓楠(马思纯饰)在家庭中的困境。巧合的设置让剧集从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杀人不成被反杀”的神秘氛围,让观众对国产剧中是否会出现一个“恶女”角色而产生期待。

另外,剧集也强化了对女性在婚内遭遇暴力的关注。剧中有一条暗线,与李晓楠逃离困境这一条主线并行,即李晓楠的姐姐李暮楠生前也曾遭遇丈夫的精神暴力。

可惜,《江照黎明》并未给女性提供一个防范家庭暴力的样本,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和结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女性面临的悲剧。

意料之中的结局

《江照黎明》中,杀死苏睿(刘凯饰)的凶手是他的姐夫梁贺禹(袁文康饰)。在第22集中,梁贺禹被确定为抓捕对象时,弹幕上飘过的是“这么重要的嫌疑人,没人盯着”、“这时候怎么不用追踪定位了”、“那么重要的嫌疑人,都不派人跟”……

这一结局没能带给观众惊喜,早在第12集,就已经有观众通过打手一再私闯李晓楠住处并偷走电脑的线索,判断出案件的嫌疑人另有其人。

到了第20集,在案发现场出现的证物胸针被李晓楠(马思纯饰)指证为并非自己所有,这枚胸针是她已逝的姐姐的。关联此前的线索,凶手是谁基本上成了公开的秘密。

《江照黎明》中的案件凶手是梁贺禹

在悬疑剧中,罪犯身份被提前揭露,并不意味着剧情失去吸引力。

以16集的《摩登大楼》为例,当观众已经得知那场命案的罪魁祸首后,依旧会被紧凑的叙事节奏吸引。在14集和15集设有两处反转:一处是案情细节,即警察发现被罪犯猥亵的孩子不仅有他的继女,还有他的亲生儿子;另一处是人物关系,即呈现在警察面前的嫌疑人们与受害者的关系是假象,曾被调查的他们为了心中的正义编织了谎言。

两处反转既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又是让人意料之外的情节,而后者更是将剧情推向新一轮的高潮。

《江照黎明》一开播,就因杀人不成的丈夫被反杀的情节而备受关注,吸引人之处恰恰在于,妻子李晓楠是否与这一案件有关联。

在第二集片尾,剧集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镜头依次对准了李晓楠的母亲黄蕙兰、同事于红、追债人宋虎、姐夫梁贺禹、跟踪受害者的王诚和李晓楠自己。

随着案情的推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每个人物身上的秘密也徐徐展开。人人都与李晓楠有直接的关系,人人也与受害者存在利益关联。人物特写的镜头,强化了一种都像凶手或是全员联手作案的猜想。这既留下了悬念,又有利于观众在短时间内认清人物关系和角色特点。

白客在《江照黎明》中饰演王诚

实际上,《江照黎明》也在最后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上用了技巧。王诚(白客饰)患有精神疾病的妹妹念念与受害者苏睿曾是恋人关系,而她在这场恋情中也受到了精神控制和伤害。也就是说,苏睿伤害过包括妻子李晓楠、情人于红在内的三个女性。她们分别是苏睿控制欲、财欲和情欲的投射。

当人物关系被更新时,苏睿是一个集万恶于一身的人——家暴、出轨、精神控制他人、赌博欠债、敲诈勒索、谋财害命,但这多种恶在一定程度上也虚化了女性对抗家暴的焦点,让剧的走向成了一个“如何与生活在身边的恶人周旋”的故事。

除了在人物动机的设置上存在不合理性,《江照黎明》关注度变弱跟排播安排也有关。1月27日首播,2月26日完结,将一部短剧体量延长至24集,长达一个月的播出时长,难免让观众对剧情发展的好奇心逐渐淡化。播出至后半段,弹幕常常出现“终于更新了”字眼,观众都已经忘记前述剧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江照黎明》是继《我在他乡挺好的》之后,季风剧场又一部成色尚可的女性悬疑剧。同样受关注的是,马思纯的演技让李晓楠这一角色饱满了起来。

马思纯终于找对了戏路

马思纯演得好,演出了一个饱受生活折磨的人该有的样子。

白天一身西装,抱着文件夹,是一枚得体的房产销售,说话语速不快却干脆;晚上换上旧衬衫,腰包上挂着白毛巾,站在摊位前不停炒面炒饭,又是一个忙得顾不上抬头的摊主。

这是李晓楠婚后的日常生活。表面上看,她是一个努力操持生活,为了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女人,而实际上,她在婚姻里遭受着丈夫出轨、家庭暴力和蓄意谋杀等一系列的可怕对待。她酝酿着自救计划,不露声色。

由于人物境遇的复杂性,这也要求了饰演李晓楠这一角色的演员有能游刃有余把握角色的能力,演出李晓楠隐忍状态下多层次的情绪。

为了与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坚韧的李晓楠“贴脸”,马思纯在很多地方的设计都趋近精准。

从外形上看,马思纯饰演的李晓楠微胖,看上去更像是因为疲劳过度而导致的身材臃肿,她有些驼背,说话时不大直视对方,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穿衣上,一件连帽衫、衬衫和宽松的布料裤,脚踩一双布鞋,很少更换,全身上下没有半点精致的气息。

大多数时候,李晓楠是平静的。马思纯没有用一成不变的反应去应对不同的情景,即便是沉默,也能从眼神中看出不同的情绪。

拿面对丈夫苏睿已死亡的这几场戏来说,当警察找上门来告知李晓楠去确认尸体时,李晓楠不经意间睁大了眼睛,蹙了蹙眉头,眼神里满是惊讶。当真正看到苏睿的尸体时,马思纯的处理是面无表情地看向尸体,像是在思考着什么,直到警察催促,她才倏地缓过神来,落下一滴泪。

平静背后,是这一角色面对不堪生活的小心翼翼。

李晓楠的生活是没有出口的,她没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的时刻。丈夫活着时,她要时刻提防;丈夫死了,她还要偿还对方的赌债。就连哭也是关上房门后,发现被翻得混乱的家,诸多不安和恐惧涌上心头,才敢一个人偷偷地哭。

马思纯在这部戏里的哭戏不多,真正释放情绪的戏也不多,但一旦到了需要演出激烈情绪的戏份,她的表演有十足的代入感。

结局与凶手对峙的这场重头戏,为了救她,王诚撒开被她紧紧攥着的手,从高处落下的那一瞬间,马思纯的处理是双眼紧闭,嚎啕大哭。下意识闭眼这一动作,既是她无法面对共患难的好友坠楼的结局,也是她极度悲痛的表现。当发现王诚好像没有死,她不再大哭,而身体却无法控制地抽泣着,过了几秒钟才笑了出来。

透过马思纯的这一段表演,观众不仅能感受到人物情绪的层次,也能清楚情节的变化。

在豆瓣《江照黎明》的热门评论里,有一条评论是——“她(马思纯)好像终于和自己的身材、长相、戏路谈和了,演得过分揪心的好,让我想到她演的福子,也是微胖,有一种入世的、温存的感觉。”

在很长一段时间,现实主义题材国产剧里的女主人公都是富裕精致、大杀四方的“大女主”,而李晓楠这一角色则补充了“大女主”以外的女性形象。

李晓楠从黑暗中走来,走向黎明,完成了困境中的自我救赎;而马思纯也终于在一个角色里突破了自我,找到了方向。

女性悬疑剧走向多元化

近两年,国产女性悬疑剧的内容正在走向多元化。

2020年,《不完美的她》《白色月光》《摩登大楼》等相继播出,几部剧的主演是周迅、惠英红、赵雅芝、宋佳和刘敏涛,彼时大家讨论最多的是,中女题材给予了女演员更多的展示空间。

虽然都是悬疑剧,这三部剧在故事上却延展出了完全不同的内容。

《不完美的她》聚焦的是一个女性在面对弃养、代际冲突的矛盾时,找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白色月光》则放大了女性在一段残破不堪的婚姻关系中的心理状态。《摩登大楼》呈现的是女性在遭遇家庭暴力和严重威胁时,被同为女性的朋友帮扶却依旧无法逃离悲剧的结局。

《摩登大楼》中,女孩问医生结婚后男人打女人犯不犯法,医生叶美丽给出的回答

到了2021年,季风剧场的第一部高口碑剧集《我在他乡挺好的》因为扎实的故事而受到好评,这部剧表现了四个异乡女性在大都市中的现实生活状态。年底,一部由林心如和杨谨华主演的《华灯初上》播出,它在内容上独树一帜,透过一起凶杀案缓缓带出台湾一处红灯区的女性群像。

作为2022年第一部女性悬疑剧,《江照黎明》的可贵之处在于,焦点始终在女性身上,没有对爱情和旁支细节的部分着墨过多。马思纯在接受采访时,就王诚和李晓楠的关系表示,“他是照进李晓楠生活的一束光,但他不能算她的救命稻草。我觉得李晓楠是自己救自己。”

和多数打着独立女性旗帜的都市爱情剧不同,在《江照黎明》中,女性没有依靠男性角色去消除障碍,也并未在男性角色的庇护与启迪下获得自由,她是自我成长的。

这也恰恰折射出,在相关法律和为受害者提供援助的社会组织均不完善的情况下,女性在家暴中自救有多难。而女性悬疑剧不断聚焦家庭暴力这一现象,也在起着令人警醒的作用。

与此同时,国产女性悬疑剧的意义在于,主创在主角之外,也在用心塑造立体的女性角色。比如《摩登大楼》中的叶美丽、李茉莉和警察杨蕊森,又比如《华灯初上》中的季满如。

《摩登大楼》中的警察杨蕊森

但总体来说,女性悬疑剧仍是小众题材的剧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还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在豆瓣上,仅有《摩登大楼》《我在他乡挺好的》《华灯初上(第一季)》三部评分在8分以上的作品。其余剧集在剧情上或多或少地存在逻辑弱、人物动机不值得推敲的问题,这对于一部悬疑剧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处于探索期的女性悬疑剧正在收获越来越多的关注,主创们也在摸索着更多可能性,无论如何,她题材的内容创新是有价值的。正如学者戴锦华提到的,“女性主义不是女人主义,而是从弱势者、被压迫者、被放逐者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的可能性,提供差异性的观察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