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骨科植入集采迎来收官之战,国产替代潜力巨大

2022年1月14日 文/ 大卫 编辑/

集采后的人工关节正在全国落地执行,脊柱类植入耗材就也吹响了集采号角。1月10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采办发布通知,开展脊柱类医用耗材信息集中维护工作。

人工关节、创伤、脊柱是骨科植入集采的三大重点,天津联采办先后组织了国家人工关节集采、创伤耗材十二省联盟集采。根据联采办内部人士的说法,脊柱将成为骨科耗材集采的收官之作。

此前在安徽、辽宁等部分省市,脊柱省级集采已经有过开展。有美敦力为代表的“躺平”企业,胸腰椎间融合装置的降幅仅为1%,放弃了部分市场。

这一次,有企业对健识局表示:下次的脊柱全国集采可不能随便报价,中标才能活下来,企业的压力很大。

三大外资占6成市场,国产替代潜力巨大

脊柱集采早有明示。在人工关节集采政策讲解当天,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采办集采组组长高雪就明确表示:“人工关节唱标后,大家回去就可以准备准备脊柱招标了。”

脊柱是骨科植入市场的宠儿。根据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0年国内的骨科植入市场规模接近300亿元。其中,脊柱市场增长10%,超过创伤和人工关节,市场规模达到89亿元。

这其中,强生、美敦力、史赛克三大外资占据近6成市场;国内企业以威高骨科、天津正天,三友医疗,大博医疗为主。

强生、美敦力是脊柱市场的两大王者,长年占据国内脊柱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内企业中,威高骨科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史赛克,位居行业第三、国产第一,但与强生、美敦力仍存在较大差距。

“进口称王”一直是高值耗材领域的普遍现象。

根据一家三甲医院的骨科医保患者的耗材使用情况分析报告:2019年,该院应用最多的6个品牌中,进口的有5个。作者称:“进口耗材的费用相对较高,自费概率也高,虽然本院90%以上的植入性器材都是进口,但是质量也参差不齐,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高价的脊柱产品推高了医疗费用,《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在2021年3月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医院于2019年5-7月的346例脊柱外科手术中,手术数量最多的4名医生使用的脊柱耗材费用远高于平均值。作者认为,这些大手术80%以上用的都是高值耗材,需要重点监控,以减少群众费用负担。

国产的脊柱产品存在一定的价格优势,在集采的大背景下,有实现国产替代的机会。

根据威高骨科2021年中报,脊柱产品上半年营收4.9亿元,同比增长33.94%。三友医疗的脊柱收入虽然不及威高骨科,但发展势头很强,同比增长高达75%。

大博医疗也开始发力,根据其2021年中报:大博医疗要在集采大环境下,自主研发和并购吸纳有潜力的公司,提高脊柱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已收购了北京安德思考普,进一步丰富微创脊柱产品线。

集采常态化,躺平恐怕不行了

在全国集采之前,地方的先行脊柱集采试水,已经反映出竞争的激烈。

2021年9月,安徽发布了第二轮脊柱集采的中选结果:35企业参选,其中外资的捷迈、强生、史赛克,以及国内威高骨科、北京富乐等共24家企业中标。产品中选价格在2019年谈判成交价的基础上,平均再降59%。

参与安徽脊柱集采的国内企业中,威高骨科、北京理贝尔的核心产品全部中选,外资企业史赛克表现最积极,多组产品中选,尤其是颈椎前路固定融合装置、胸腰椎间融合装置两项当中,都是组内最高降幅。

中国市场上,史赛克的份额与威高骨科接近,贴身肉搏只能降价。在这次全国脊柱集采中,类似情况也可能发生。

威高则摩拳擦掌,期待集采。健识局注意到,威高骨科在2021年中报中强调:要坐稳国内脊柱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安徽脊柱集采中,美敦力并未发挥战斗力,在胸腰椎间融合装置的竞争中仅降价1%,直接“躺平”;捷迈、强生、史赛克都中选。美敦力号称国内“脊柱之王”,在这次的全国脊柱集采中,美敦力是否还会放弃?美敦力方面暂时没有回应。

健识局了解到,天津联采办组织的全国人工关节集采,并没有国产化替代的要求。但联采办的工作人员对健识局表示:在医用耗材的集采竞价过程中,外资品牌的降幅很有可能会比国内企业高,国内外企业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都需要背水一战。

威高和史塞克、美敦力的竞争,很有可能冲击到另一家企业:三友医疗。

根据三友医疗2021年半年报,公司脊柱产品占总营收的94.37%,一旦落标,面临的就是生死难题。三友医疗也不否认落标的可能性,但表示:密切关注集采政策,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