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股价暴跌4轮,CRO的真相藏在生物药企的“内卷”里

2021年12月17日 文/ 贾亭 编辑/

多番暴跌,其实是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没信心

16日深夜,医药行业群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这两天已经草木皆兵的生物医药、CRO圈终于松了一口气,当晚,美国商务部准时发布了所谓“实体清单”,将中国37家企业列入其中。名单里只有一些科研单位,没有涉及任何医药类企业。(推荐阅读:美国列出中国药企制裁名单,下一步还有谁?)

唯一能跟“生物医药”搭上边的,是早前财政部“制裁”的四家中国企业之一,河北环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药企人士认为:因为这家公司的英文名里带有“biotechnology”字样,美方的表述被中国投资者误解了。

美国

近期以来,医药企业退出IPO、上市破发、价格谈判大幅降价、集采范围不断扩大……大批不利的信息都指向医药行业,行业整体气氛并不乐观。一位CRO公司人士表示:“市场太脆弱,情绪非常差。”

不光是国内医药企业,外资药企同样不太平。阿斯利康、渤健、诺和诺德等一些受到集采严重冲击的外企纷纷裁员。医药代表们没赶上互联网大厂的红利,却和不少大厂员工一样,面临“下岗”的窘境。

在这一场资本错杀中,CRO类企业首当其冲,股价大幅波动。原本站在行业顶端的“卖水人”第一个被市场抛弃,多少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市场对于CRO的期待太高了。

01 连“高瓴跑了”都是暴跌理由

上述CRO企业人士说:今年以来CRO公司股价普遍暴跌了四轮,仿佛一点小事都会影响到市场对于CRO行业的信心。

CRO是医药行业研发外包的承接主力,代表着医药产业上游需求。CRO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CRO越挣钱,意味着医药企业的研发越多,做出好药的机会也越大。

细数今年CRO行业的四轮整体暴跌,可以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轮暴跌来自春节后,各家企业纷纷披露2020年盈利预期。药明康德的业绩预告是净利润增长50%到60%;康龙化成更是预计净利润翻倍。但这样的业绩表现并没有赢得认可,CRO公司股价随大势一起暴跌。

这次大跌有着行情原因,但后面几次暴跌,则完全是行业自身的原因。

今年7月2日,药审中心发布了一则征求意见稿,对《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这原本是一则很平常的公文,但被市场解读后,引发了CRO的第二次暴跌。

这份文件的内容被解读为“今后开发的抗癌药,必须比已有药物更优效,否则不被获批”。外界认为:大部分“创新药”将没有上市机会,因为医药行业里想要做出me better没有那么容易。

奇怪的是,药企被看空,中刀的成了CRO公司。既然药品创新受抑制了,自然CRO也就没生意了。所以7月5日股市开盘后,CRO集体暴跌。

药明康德、凯莱英等纷纷出来表态:药更难做了,企业投给CRO的钱反而会更多,才能做出更好的品种来。好不容易把负面情绪给压了下去。

第三轮暴跌更没逻辑。十一假期过后,按惯例各家投资机构会披露三季度持股情况。大家很快发现:高瓴从凯莱英和泰格医药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了,此前还退出了药明康德的大股东名单。

张磊此前并不懂医药,2013年在美国波士顿了解到PD-1后“惊为天药”,立刻投资了百济神州,并沿着百济神州往上找,投资了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泰格医药、凯莱英等一系列CRO公司,在投资界塑造了“医药投资之王”的形象。

所以,“高瓴跑了”也能成为CRO暴跌的理由。

这次美国所谓“实体清单”中,仅仅是提到了biotechnology,就又引发了新一轮股价踩踏,真正的生物医药企业受影响不大。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CRO?

02 海外业务稳定,国内市场“内卷”不停

过去10年,药明康德的业绩增长了约7倍,因此获得了很高的估值。未来10年CRO还能增加多少,这是市场都有顾虑的。

有CRO从业者表示:“中国的CRO企业大部分业务在国外。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CRO是个大筐,从上游的研发、到中游的实验动物、下游的临床试验,以及药品代工生产,都可以归入广义的CRO范畴。狭义上看,从事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归入CRO,从事药品设计生产的则归入CDMO。

国内两大主流CRO公司和国内生物医药创新的关联度并不高。2020年年报显示,药明康德境外收入比重占到75.03%,康龙化成占到86.36%,业务主要来自全球20大药企。

CDMO的业务也大多数来自境外。11月份“疑似”获得辉瑞新冠口服药物代工订单的凯莱英,2020年境外收入占比达到96.1%。

药明康德在国内医药圈算得上巨无霸级的企业,但在国际上,把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一起算上,能在全球广义CRO行业里排到第7位。全球第一的CRO企业美国LabCorp公司,2020年收入是药明系两家企业的4倍以上。

国外生意还远远没有走到瓶颈期,更何况在疫情的影响下,世界制药巨头又找到了一致的新方向,开发新冠治疗药物。

中国有着最庞大的生物医药人才基础、比欧美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最齐全的医药产业上下游,接高毛利的国外生意是CRO企业最划算的选择。

配套

但是反观国内市场,如果根据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的确可能会得出“CRO将衰落”的结论:

产品没出生就开始竞争,一上市就遭遇降价,再过两年集采也会来。

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正“卷”得兴起,光是PD-1就还有几十个在排队,每家企业管线里还躺着不少品种。CRO企业乐见其“卷”,国内市场虽然小,但也是肉。

哪一天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真的“卷”不动了,CRO的国内业务才会停步。

医保价格谈判和集采,传递出来的强烈信号是:医药产品过剩、老百姓支付能力不足。但没有谁愿意在这个时候就退出竞争,所以内卷还会继续,大部分募集资金会放到研发上,甚至宁可裁撤医药代表也要保证研发投入。

要“卷”到什么时候?其实行业早就都累了,只是都想从别人身上找到答案。

CRO站在一旁,笑而不语。

文|贾亭

运营 | 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