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文

基层!罕见病防治的第一道关

2021年11月29日 文/ 雷公 编辑/

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立第一年,各地上报的确诊病例就多达39万

“除了同情之外,广大医务人员是否应该多做点什么?” 在第十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副院长丁洁呼吁,医务人员要提高对罕见病的临床知晓率,就可以提早诊断,延迟患者生命。

“看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还罕见”,正是中国罕见病临床诊治的现状。

罕见病的诊治更多依赖医生个人的职业追求,这是不争的事实。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医生没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就无法揪出罕见病。

“很多典型症状的罕见病,诊断起来其实并不难。”丁洁认为,让广大基层医生认识更多的罕见病,掌握诊断技巧,并融入到日常三级诊疗的体系之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01

罕见病协作网成效初显

《浙江省罕见病患者生活状况和疾病负担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汇报》显示:2017年-2020年,杭州市承担全省40%罕见病住院患者的诊疗;全省排名前15的医院承担近50%。

在中国,大部分罕见病的治疗集中在具有优势医疗资源的大城市,二三线城市或一般医院尚无诊治能力。

但偏偏是非一线城市的医务人员,才是接触中国每年77.4亿人次门诊的主力军。

罕见病80%是遗传病,重要特征之一是家族性和地域性。越是人口流动率低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发生遗传病。因此,基层医院是发现罕见病的第一道关。

然而目前的诊疗现状是:广大患者晃晃悠悠踩在一条狭窄、不稳定的供应链上:

从医院到医生,从诊断到治疗,罕见病群体的治疗之路布满荆棘。能得到对症的治疗就算“撞大运”,一个个家庭在就诊之路上随时陷入绝望。

国内有罕见病诊断能力的医生依然凤毛麟角,漏诊、误诊还是常见现象。让更多医生认识罕见病,将一个个零星的点连成线、扩成面,这是不少医学专家呼吁的事情。

2018年以来,江苏、湖南、黑龙江、四川等省的医学会已陆续成立罕见病分会。美国贝勒医学院贝勒遗传学实验室NGS部门执行主任杨亚平认为:“国家在认识和管理罕见病方面迈出的一大步。”

一些医院开始自行组织教育培训。不少专家建议:以多家三甲医院为核心,整合地区优势医疗资源,对医生进行专业培训。

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成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首批324家医院成为协作网成员。政府部门希望,通过区域协作和远程支持,能提高各级医院罕见病综合诊疗能力,逐步实现罕见病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的目标。

协作网成立第一年,各地上报的罕见病确诊病例就多达39万。

据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介绍:截止2020年底,国家罕见病登记注册平台涵盖了166种罕见病,纳入近6万名罕见病患者,建立了184个罕见病研究队列;对约1.5万名患者开展了随访,另有1.2万余份生物样本信息,约1.9万病例基因组学检测数据。

02

医生培训是破题关键

列罕见病名单只是第一步,自此,各地针对性的临床诊疗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初见规模,接下来承担重要救治环节的就是省级联盟。

2021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牵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三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作为成员医院的湖南省第一批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正式建立。

湘雅医院是省级联盟的牵头单位,主要工作是推动几家指导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上下联动,制定指南,为罕见病诊疗提供科学方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主任彭镜认为:“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罕见病认识不足,导致诊断率比较低。”因此,协作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大医生的宣教。

福建的类似协作网成立更早,运行已经有两年时间。14家协作医院之间早已形成默契,目前,福建正在全省范围内摸排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的情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王柠介绍,福建省罕见病联盟以病种为中心,组建专病学组,制定规范化的治疗指南,再以此为准开展医生培训,“其中最重要的是,联盟将加强对医生的规范化培训。”

“加入协作网之后,国家级和省级牵头医院为成员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就是提高临床医生识别、诊断、治疗罕见病的能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许珊珊如是说。

国内多位临床专家都把罕见病防治的重点确立在培养医生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主任邹朝春认为:培训临床医生掌握罕见病的知识是长期工作,但现在,对大量病人来说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多位专家均表示,若想摆脱目前罕见病诊疗的困境,不仅要加大医生的知识培训,还需要在医保报销、大病筛查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全社会才会关注罕见病、发现罕见病。

03

分级转诊探索“中国模式”

与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同样重要的,是健全分级转诊制度。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罕见病属疑难杂症,通常会在三甲医院就诊。但《浙江省罕见病患者生活状况和疾病负担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汇报》显示,三年来,罕见病患者在二级医院的比例有所上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吴志英表示:这个数据十分喜人,反应了双向转诊通道已经打开,二级医院承担起了分级诊疗中的重要一环,改善了罕见病患者集中在三甲的现状。

健识局梳理发现,中国目前建立的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其核心正是探索“以三甲医院为龙头,辐射全国二三线城市”的中国模式。

不过,在行业利好政策轮番出台的今天,中国罕见病诊疗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

早在1992年,美国公认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类遗传病的临床学科和诊疗服务体系。

在中国,目前仅是将罕见病的研究归在了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下,很多学校也作为选修课开设。尽管北京、上海、长沙、杭州等一线大城市开设了罕见病门诊,但相关医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要。

事实上,基层医院作为罕见病诊疗的“第一线”,不仅应加大科室检测的硬件设备,更应让医生掌握多种罕见病诊疗的知识。

有多数专家指出,基层医疗机构倘若实在没有条件,应利用国家卫健委的罕见病协作网,逐级向上转诊,而不是将罕见病患者拒之门外,让他们自己去盲目求医。

04

第二批目录发布在即

“第一批国家版罕见病目录的发布,是中国罕见病行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蔻德罕见病发展中心创始人及主任黄如方表示,有了目录以后,医疗药品审批,包括保障都有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亨廷顿舞蹈症为例,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通常在发病15~20年后死亡。该疾病的治疗药物于2017年在美国上市,2018年12月这个药物就被纳入《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名单(第一批)》,2020年在我国正式获批,当年12月就又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正常大脑与亨延顿舞蹈症脑对比

众多患者求助无门之际,转机出现了。

随着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公布,国家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罕见病新药注册、提交境外临床试验数据可直接申报上市等新政,让企业看到在中国上市的动力。

从2019年提交上市申请,到2020年12月进入医保目录,这款治疗药物仅用时一年。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指出,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公布是中国罕见病管理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根据李林康透露,国家将在2021年适时地开展第二批目录的遴选工作。截止4月底,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已经收到了将近200份申请。按照既定的遴选程序,实施材料审评、专家论证和公示等流程。

这一消息让整个产业为之振奋。不仅是赛诺菲、武田制药等跨国药企虎视眈眈,就连北海康城、曙方医药、琅钰集团等国内药企也强势进入罕见病研发领域。

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罕见病目录的制定,必将给政府监管、医保基金结余带来一定压力。中国药促会医药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军帅曾向媒体表示,在医保控费严峻的形势下,将所有罕见病全部纳入目录、乃至纳入医保都存在较大困难。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罕见病人群到底有多大?随之产生的费用到底要多少钱?这些关键数据仍然不够清晰。

随着各级罕见病联盟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筹备制定,可以预见的是,在政府主导下,相关配套政策会愈发完善,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罕见病药物上市,惠及更多患者。

届时,医保、商保、社会筹集、个人支付等多方一起,将为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提供临床治疗的支付基础,让中国的罕见病患者不再翻滚于命运的不可捉摸。

每天两篇深度稿件,解码医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