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八因子”是温水,血制品巨头就是被煮的青蛙

2021年9月13日 文/ 烟酰胺 编辑/

2019年以来,重组八因子成为血制品行业的新赛道

曾经的“紧缺药”赛道,涌进了大批药企。

9月10日,天坛生物宣布,其所属公司成都蓉生研制的“人凝血因子Ⅷ”符合药品注册有关要求,生产场地已通过药品GMP符合性检查。这意味着,天坛生物已经可以实现人凝血因子Ⅷ的商业化。

人凝血因子Ⅷ,俗称八因子,是A型血友病患者的必备药物。血友病患者被称为“玻璃人”,因为血液中缺乏凝血八因子,易受伤、易出血,凝血难。如果体内脏器出血,可能会危及生命。

长久以来,八因子短缺是常态。国内血制品企业和采血浆量本来就不多,能够生产八因子的就更少,因此,八因子也是血制品企业的现金牛。

最近两个月,各类八因子产品相继上市,原本冷清的行业开始热闹,而淘汰赛就在前方。

01 八因子供给长期不足

血友病属于罕见病,近年来患者数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据Frost & Sullivan的研究数据,2014年我国血友病患者13.7万,到2018年患者就增至14万。预计到2025年,我国血友病患者将增加到14.49万。A型血友病占所有血友病的80%到85%,得了这种病,就只能靠使用八因子。

中国血友病患者的八因子需求一直就没有得到完全满足。这种血制品需要长期连续使用,每周3次或两天一次。对一个体重70kg的成年人来说,即使按最低推荐量使用,一年需要用25万IU以上。

招商证券行业研究员吴斌曾在2018年发布研报称,中国血源性八因子年产量约为2亿IU,进口重组八因子1亿IU。

这意味着,中国人均八因子年用量只有0.2IU左右,远低于世卫组织推荐的人均1IU的最低标准。

2021年之前,中国的国产八因子主要就是血源性凝血八因子,从血浆中提取。自2001年后,国家便没有再新批血制品生产企业。算上天坛生物,目前国内可生产血源性凝血八因子产品的企业共有11家,其中,血浆站数量占优势的上海莱士和华兰生物的规格最为丰富。

图源:天坛生物公告

现有企业靠增加血浆站数量提高产能,整体上八因子供给增幅不大,难以实现质的跨越。

由于供给稀缺,国内血制品企业主要在争取新开血浆站。

背靠国药集团的天坛生物已拥有了55家单采血浆站,数量上占据优势,不过采血效率并不如人意。2020年,天坛生物每月每站的采血量为2.6吨;华兰生物只有25家单采血站,但每月每站采血量为3.33吨。

据业内人士透露,考虑到生产周期和批签发周期的因素,天坛生物的八因子要真正实现商业化,至少需要6到9个月。另外,天坛生物获批的仅有200IU这一种规格,给患者的选择性不多。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八因子的竞争已经不完全在血源上了。

02 重组八因子开启淘汰赛

除了从血液中提取,人工合成的重组八因子才是各家争夺的焦点。

重组八因子属于生物药,不需以血液做原料,不需要以单采血浆站为支撑点。

国外很早就有重组八因子产品,但长期不能进入中国。1985年起,中国禁止进口除人血白蛋白以外的血制品。直到2007年,考虑到国内患者和产品情况,重组八因子才被允许进口。

拜耳的“拜科奇”是第一个进口的重组八因子,2008年1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专门下文限价:每瓶250IU,零售价不得高于1320元。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从这个价格,就能了解血友病患者的不易。此后,外资药企的重组八因子陆续进入中国,包括百特的“百因止”、辉瑞的“任捷”、诺和诺德的“诺易”等。

国产八因子却是空白。2019年6月,国家药监局发布《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鼓励企业开发和上市重组八因子。一批国内企业借此加快了重组八因子的开发。天坛生物、泰邦生物、正大天晴、江苏晟斯生物陆续组织研发并开展临床试验。

2021年7月24日,神州细胞的重组八因子产品SCT800获批上市,成为国产首款重组八因子。相对来说,传统血制品企业开发重组八因子的动力稍显不足。2011年,上海莱士曾宣布开展重组八因子临床前研究,至今未有结果;华兰生物则从未披露过重组八因子计划。

在神州细胞重组八因子获批一周后,7月31日,诺和诺德的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产品“诺易”正式上市。天坛生物2021年半年报则披露,该公司重组八因子III期临床受试者完成入组。

重组八因子作为血源性凝血八因子的替代品,赛道上已有星火燎原之势,也势必要蚕食后者的市场。

分额

血制品行业的整体价值面临重估。对所有还在依赖既有产品的血制品企业来说,吃老本没有未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正在上演。

文丨烟酰胺

设计丨薄荷

运营丨薄荷

每天两篇深度稿件,解码医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