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梁静 坚守的力量

2021年1月8日 文/ 韦奥 编辑/ 丁宇

年度力量-坚守

担任总制片人的电影《八佰》,是新冠肺炎疫情后首部在院线上映的国产商业大片,在重振影市的关键时刻给电影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也是她第一次从演员转型为制片人,在项目几度重启的挑战下,最终还是将电影完成。

同样担任总制片人的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6月底开始筹备,10月份上映,在极短的时间内,带领全剧组5000人奋力渡过影史上的“金刚川”,成功完成中国电影的一次“极限创作”。

在挑战中坚守信念,在疫情中传递力量,以电影之名致敬历史与英烈,以两部标杆式的历史战争片,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 | 韦奥

编辑 | 丁宇

十年

2020年8月2日,《八佰》宣布定档。那一天,梁静的心情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定档海报原本计划在下午4点发出,但宣传团队的所有人都已经迫不及待。有人在群里问,能不能3点半就发,下面是齐刷刷的“同意”。面对此情此景,梁静的眼泪一下子就绷不住了,“所有委屈一瞬间都释放出来了”。

兴奋、感动交织在一起,就像电影里的士兵义无反顾地冲桥一样,她和整个团队也要往前冲了。“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挑战。”

事实上,挑战早在10年前就已开始。2010年,《八佰》这个故事就已经在管虎的脑海里成形了,但电影的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用梁静的话来说,“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开始几年,最大的困难在于找到合适的拍摄地。梁静和管虎曾去过上海四行仓库遗址,那里已经变成小商品批发市场。后来再去,又变成了抗战纪念馆,在原址拍摄不再可能。

2013年,《八佰》正式立项。起初去过象山影视基地,但因为空间不够等原因搁浅,管虎先去拍了《老炮儿》。在《老炮儿》的庆功宴上,大家又聊起《八佰》这个项目,制片人朱文玖从时任华谊兄弟实景娱乐的老总秦开宇处得知,苏州阳澄湖边有合适的空地,项目才有了重启的希望。

然而,当时国内历史战争片的票房普遍比较低,对于是否要投资几个亿来拍摄《八佰》,华谊也有些犹豫。最终,出于对管虎的信任,华谊还是决定陪管虎赌一次。

《八佰》海报

2016年,在苏州那片200亩的空地上,主创团队开始了一项巨大的土木工程。他们挖通了一条200多米长50多米宽的“苏州河”,1:1再造了一座四行仓库,在河对岸搭建出68栋建筑,艺术化还原了1937年的苏州河两岸。

造景工作即将完成之际,苏州的雨季又打断了原定的开机计划。因为片场紧挨着阳澄湖,土质松软,连日大雨后,地面有些许下陷,剧组只好重新维修和做防护。这样一来,工期被迫延长,原定的演员因为档期问题基本告吹,造型和服装设计也因此不断调整。

开机前夕,剧组决定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这意味着《八佰》将是全亚洲第一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当时全球都没有多少台IMAX摄影机,剧组只能借到一台,不得不用一台机器拍摄。因此,一场戏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拍好几遍,拍摄周期被拉长;与此同时,IMAX摄影机下,每一个细节都会跟人眼一样清晰,这对美术、服化道和演员的表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工序都必须重新来过。对于演员出身的梁静来说,《八佰》是她担任制片人的第一部电影,无论是电影的制作、项目融资还是后端的宣传和发行,都是新的挑战。但她在《博客天下》的专访中表示,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如何把控预算。

《八佰》一共拍摄了230天,剧组最多的时候达1500人;造型服装设计画了1000多张图纸,设计了1800多套衣服;为了营造真实的战争场面,剧组烧掉近5吨旧报纸,用掉了300多公斤烟油;为了打光,剧组在仓库的天花板上打了300多个洞,布置了3000多盏灯,灯光线加起来有50多公里长;影片结尾的士兵冲桥戏,拍了一个多月,用了11台吊车、7台曲臂车和300颗照明弹……

这些数字,是电影品质的保证,但对于制片人梁静来说,也意味着钱。在她看来,管虎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她会以保护管虎的创作为初心,尽可能地帮助管虎实现他的要求,但同时,她必须把开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写给管虎的信里,梁静形容管虎就像电影里的赵子龙,身骑白马,绝不低头,在追梦路上坚韧无畏。梁静也一样相信,在困难面前,所有人要一起坚守,共同向前。就像管虎的那句口头禅:“唯有信念不倒,梦想才能实现。”

《八佰》剧照

三个月

《八佰》的梦圆了,又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处于进行时。就在梁静为《八佰》定档落泪的那天,管虎正在辽宁省丹东市进行《金刚川》的场景搭建。

与十年磨一剑的《八佰》不同,《金刚川》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它从2020年6月底开始筹备,10月23日正式上映,前后只有三个多月。

时间从管虎接到项目的第一天起就很珍贵。上映日期是确定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制定了一套反常规的拍摄流程:以上映日期为节点,倒推交片日期、关机日期、开机日期。

为了抢时间,管虎用一天的时间写出了一个400字的剧情梗概。他的创作方向很明确,提前确定电影的三个视角:大部队士兵、美国空军和炮兵连。这意味着可以由三个导演同时开机,拍摄时间将大大缩短。

接到项目的第二天下午,管虎和身为总制片人的梁静就召开了制片会议,当天制作班底就基本确定了下来。两天后,另外两位导演郭帆、路阳确定加入,主创团队立刻前往丹东勘景。

《金刚川》剧照

按照一开始的拍摄方案,剧组会找一条河,每隔20公里修建一座一模一样的桥,三位导演分头拍摄。但完全相同的景观难以实现,他们只好调整了拍摄方案:管虎和路阳在丹东进行实景拍摄,管虎主要拍炮、河面和桥的部分,路阳主要负责树林戏份;郭帆则在北京怀柔中影基地进行影棚拍摄,主要负责天空的部分。

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参照好莱坞商业电影,尝试了新的工业化制作流程:在勘景的时候,导演组和后期制作组就扫描了丹东的山川风貌,建立了基础的物理环境档案。正式开机前,郭帆用12天时间完成了分镜和虚拟拍摄动画预览,这样可以保证剧组迅速确定有多少个特效镜头,并有序地完成特效镜头的分工。

然而,再严密的计划,也会面临突如其来的考验。

电影里,工兵桥被不断地轰炸又被修复,志愿军们用身躯搭起了一座“人桥”;而在丹东,由于台风和洪水,为拍摄搭建的桥也几度被淹没,不得不反复修桥。

恶劣天气也令剧组一度停工10天。为了保证完成拍摄,剧组演员们在宾馆反复排练,为恢复拍摄做充分的准备。正是提前排练的安排,风雨过后,剧组曾在一晚上完成了五个晚上的戏份,追回进度。

另一个创作难度来自于团队配合和技术的操作。《金刚川》的剧情虽然是三个视角,但并非独立成篇,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管虎和郭帆执导的陆空对战的戏份有所交叉。看似是同一时空的正反打的两个镜头,但在实际拍摄中,团队是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完成的。从空军、炮弹的路线和炸点,到演员的视线和情绪,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和配合。

为了保证镜头的衔接,剧组采用了5G技术传输素材。身处北京的郭帆和身处丹东的管虎、路阳可以看到两方的拍摄画面,同步工作,随时保持密切沟通。原本是为剧组拍摄《金刚川》幕后纪录片的导演田羽生,也临时上阵,联合执导了影片的“人桥”戏份。

在时间这条死线面前,制片团队和拍摄团队一起将不断出现的新困难一一化解。大家的焦虑此起彼伏,但最终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梁静说:“当所有人拥有一个共同目标的时候,信念自然而然产生,大家都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片场的梁静

《金刚川》剧组共集结了1174名演员,2479名剧组工作人员,2600名特效人员和1302名后期人员,影片片尾字幕共5000人。这是一个刷新纪录的庞大团队,最终的成果,有赖于团队所有人坚守信念,目标一致。

正如电影中来自对手的那句台词,“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这5000个电影工作者就像是在拍摄过程中组成了“人桥”,一起在三个月的创作时限里创造奇迹。

一辈子

面对《金刚川》的顺利上映,梁静没有特别激动,反而显得很冷静。制片人的身份,使她习惯于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

在她看来,除了所有人目标一致的坚定信念以外,《金刚川》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技术的胜利。既有赖于制片团队常年累积下来的经验与智慧,还要有最先进的制作技术保驾护航。

比如,按照正常的拍摄流程,剧组会在剧本完成后,再根据需求匹配服装,但《金刚川》在剧本完工之前,制片团队就开始估算服装和道具的需求,并紧急调配和制作。拍摄《八佰》的优秀经验被直接应用,迅速调用之前合作过的群众演员。正式拍摄时,器材和人员上山、过河的问题,山上的电力问题,也都需要专业的制片团队来解决。

所以,梁静也表示,《金刚川》拍摄过程中完成的所有不可能,是多方因素叠加后的成就,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作规律和制作规律。对于整个影视行业而言,它不应该成为被效仿和复制的案例。

但对于她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八佰》和《金刚川》像是一长一短两段旅程,都充满着惊心动魄,也足够充实和难忘。她像是奋力渡过了两座“桥”,之后找到了全新的自己——制片人的身份带来的新的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2016年,梁静感受到作为演员的机遇越来越少,于是产生了“转换赛道”的想法。恰好管虎工作室也需要进行公司化运营,为了帮助管虎,梁静就转型到了幕后,正式创立了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印象”)。为此,她专程去长江商学院进修,学习公司的经营管理。

《八佰》像是她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最直接的社会实践。她担任制片人,把学习到的新知识直接用在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中。她雄心勃勃,但在全新的挑战和压力面前,也难免有泄气的时候。

2018年7月17日,梁静本来应该开心地庆祝生日,却在公司大哭了一场。她说,做个有理想的女人真的太难,不仅要顾及剧组、顾及公司,还有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没有能力适应这个节奏就没有资格做这些……哭只是暂时的释放,电影还是要拍下去,电影人的情怀支撑着她:“说小一点,至少让这个行业看到我们的一点态度,我们在尽力推动电影行业,用电影这个载体来传递情感。”

梁静对电影的热爱,几乎是刻在基因里的。她的父母都是演员,父亲梁志鹏是原福建军区前锋文工团的演员,主演过《林海雪原》和《沸腾的群山》。梁静从小就是在电影世界里长大的,她摆脱不掉对电影的记忆和热爱。

因此,在成立七印象之初,梁静就跟管虎商量好了,除了制作管虎的电影之外,要开始寻找同道中人,帮助真正热爱电影的年轻人。

2020年,七印象推出了一直在做的“7望计划”,扶植青年导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WIP和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七印象出品的电影《再团圆》和《街娃儿》参展,均获得很好的成绩。

梁静认为,对于青年导演而言,除了对电影的热爱和表达欲之外,扎实的基本功和持久力也很重要。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把剧本转换成优质的影像,而持续观察和输出的能力能保证自己走得更远。她希望自己,也能在电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以下为《博客天下》对梁静的年度专访:

“只有质量过硬,才会有人蜂拥而至”

博客天下:您为什么会从演员转型到做电影的制片人和出品人?

梁静:对于我本人而言,作为演员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我想从制片人的角度帮助管虎导演拓宽创作道路和空间,同时也发掘自己另一方面的价值。我一直和自己说,无论自己在哪个领域,千万不要被一时的鲜花和掌声所干扰,即便我在演员的路上已经获得了一些成绩,也要敢于清零,重新开启。

博客天下:《八佰》是您第一次当制片人,您是在什么阶段进入的这个项目,当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想法参与其中的?

梁静:我刚认识管虎导演的时候,就看到他电脑里存了很多他想拍的题材和想法,其中就有《八佰》。之前,我曾问他,你为什么要拍《八佰》?他说,因为这是罕见的有观众围观的战争,它的视角和事件都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南北两岸的视觉冲突,比如这场战役对当时的国际形势起到的意义。我在看了这个故事后,也深受打动,非常期待导演着手拍摄这部电影。

《八佰》也是我担任制片人的第一部戏,我经历了这部电影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学习到了很多。

梁静出席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她·台前·幕后”女性电影论坛

博客天下:第一次当制片人就是一个这么大的项目,内心会有忐忑吗?

梁静:当然忐忑。我需要懂很多东西,懂制作,懂内容,懂项目融资,以及后端的宣传和发行,还得懂整个的组盘、回收等等。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这些技能比较欠缺,所以特意拜师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

话说回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是两个概念。所以我特别庆幸身边有一支跟了管虎导演十几年的制片团队,他们的制作能力非常强,也帮了我很多。我第一次当制片人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得力于与整个团队的相互磨合,当然也源于另一个制片人——华谊的中磊哥(注:王中磊)的带动,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的经验和能力有了阶梯式的稳步增长。

博客天下:作为制片人,很大的一部分职责是找资金,您是怎么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型并找到合适的投资方的?

梁静:寻找合作伙伴不能只看投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资源。在拍摄前期都是华谊在投入,后来还有腾讯、光线、阿里等等。他们在看了我们的样片之后都是非常兴奋的。拍摄期内,我在朋友圈更新的进度,几乎成为了项目制作进展表,最终关机的那一天,又有几个投资方忍不住了,主动带着资源和我谈合作。让我比较自信的是,我们的内容足够好。因为我坚信,只有质量过硬,才会有人愿意走到一起来帮助你。

“一同推动中国电影的工业化”

博客天下:《八佰》在制作上难度很高,您认为拍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梁静: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把控预算。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呈现,我们追加了预算。追加预算对制片人来说特别难,需要和投资人解释,并争取更多投资。这就是当初寻找合作伙伴时,我坚持不找纯商业投资的人,而是找志同道合、认可我们电影、真正懂电影、爱电影的投资方的原因。

这部戏最终能得以拍摄完成并呈现在大银幕上,源于所有出品方的信任、支持,以及制作团队和剧组人员的同心、团结。

博客天下:作为制片人,您觉得在这么短时间内拍完《金刚川》并如期上映,完成度如何?是否存在一些遗憾?

梁静:就整个拍摄流程来说,我们是倒推进行的。因为先有了最终的上映日期,我们必须往回倒推,依次推算出了交片日期、关机日期、开机日期。这是反常规的操作,我们是用常年累积下来的制片经验才最终得以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创作上的遗憾是一定有的,哪怕再多两天,都还有机会再调整和打磨得更好一些。但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我认为,我们已经完成得非常好了。

博客天下:对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说,《八佰》和《金刚川》在前期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上有没有什么可供借鉴或复制的地方?

梁静:对于艺术、对于电影来讲,复制是完全没有意义的。《金刚川》的操作流程也是不应该被复制的,因为它违背了创作规律和制作规律,可以借鉴的应该是《八佰》的工业化制作流程和工业化水准的呈现。

博客天下:在内容和工业化层面,我们可以继续做哪些尝试和探索?

梁静:真正的工业化体现在四点:生产标准化,作品类型化,管理现代化,创新规模化。但是其实到现在为止,中国电影的生产标准化都没有实现。作品虽然有类型化了,但是没有达到规模,这几个都是环环相扣的。

电影作为艺术,其实是很难标准化的。但是为什么国外可以?因为是制片人中心制,他们有很好的市场反馈和数据评估。目前国内开始慢慢有了,也越来越科学和准确,但还需要时间。我们在《八佰》中呈现出来的工业化水平虽然非常高,也许是国产战争片最高的,但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工业化标准,不过,起码在技术上至少追上了好莱坞水准。不久的未来,我相信国内会很快有人追上来,毕竟人才会越来越多,我们也期待着大家可以一同推动中国电影的工业化。

“继续低头做好内容”

博客天下:您觉得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的影视行业带来了怎么样的冲击,给您个人又带来了什么影响?没有电影的那段日子,您都在做些什么?

梁静:给影视行业带来的冲击是很大的,电影院被迫停摆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很多影视公司都面临解散、倒闭的风险。于我个人来说,我多了很多时间陪伴家人,少了很多工作,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休息和充电的时间。虽然那段时间我们没办法走进电影院,但一直有在家里看电影、做功课,陪孩子读书、和老公一起跑步,偶尔也会开电话会议,和团队一起为之后开机的戏做好前期筹备工作。

博客天下:在影视行业这20年来,您感受到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梁静:20年来的变化还是蛮多也蛮大的,其中感觉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方面,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呈现出题材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元化的趋势,这得益于新锐人才的涌现、国际文化的交融以及创作者思路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网络的发达、观众审美的不断提升。以前是营销为王,现在是口碑为王,影视作品的盈利开始导向本体质量,观众的高需求决定了创作者需创造出品质担当的作品,这对于影视未来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

梁静出席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系列活动

博客天下:谈到新锐人才的涌现,我们注意到,七印象出品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是青年导演完成的,你们围绕这些青年导演的培养体系是怎样的?

梁静:七印象近年来在不断扶持新锐导演以及编剧,比如早些年的费振翔导演,以及近两年的那嘉佐、高临阳以及刚签约的几位导演。我们会在尊重新导演的前提下全程参与指导影片剧本创作,并且会为新导演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成熟制作团队,对影片从整个投资结构再到后期的营销发行和参奖,进行层层把关。

博客天下:您认为接下来的影视行业,还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您会如何应对?

梁静:疫情确实对电影本体和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同样也给我们电影人带来了新的出路与转机。很多人指出,影院的停工导致了300多亿票房的蒸发,但是我们也该注意到,复工后的2个多月里,内地市场产出了超过120亿的票房,这说明院线电影的市场刚需依旧很大,即便如今流媒体加速分流了受众,但在我看来,院线电影的工业质感和封闭式视听体验,以及影院的强烈社交属性和仪式感,仍然无可替代。应对方式简单直接:继续低头做好内容!

博客天下:展望明年,继续向前走,您有什么梦想和规划?

梁静:未来的规划,一方面是和七印象的导演们一同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另外也希望把管虎导演的监制品牌和我的监制品牌都做出来,拓宽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同时,也发挥余力帮助年轻导演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