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人设」翻车不断,为何明星依然乐此不疲?

2020年8月26日 文/ 郭贴 编辑/ 孤鸽

作者 | 郭帖编辑 | 孤鸽

昨日,一条微博话题#宁静 艺人要做艺不要人设#,登上了热搜。

这是她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和郑希怡吃饭聊天时说的话:「艺人要做艺不是卖人设,卖不了多久的,现在的观众品味高了,不提高自己总会吃完的。」

毫不意外,究竟哪些艺人在营销人设,营销什么人设,成了评论区的热议话题,网友纷纷cue各路明星。似乎人人都很讨厌人设,但又是娱乐圈逃不开的现象。

这不禁令人联想到近日「乘风破浪」的另一位姐姐万茜。

8月17日,万茜工作室发布了一条复健视频,以回应近日来各种对她「假装受伤炒作」的猜疑。得到澄清的,是骨折为真;没法澄清的,是依旧有人觉得她「假」。

从专访时说自己「没有想红的心」,到被挖出各种不妥言行,再到受伤遭受质疑,和其他人设崩塌的明星一样,万茜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只要一朝被认定「假」,所有言行皆被贴上「谨防上当」标签。

万茜

明星们的人设就好比滤镜。高级滤镜,似有若无,既有鲜明风格,又提升好感度于无形之中;低级滤镜,则叫人一眼看穿套路,造作又低级。

在打造滤镜的过程中,明星团队喜欢出奇制胜,企图让网友印象深刻且信以为真;吃瓜群众则不断修炼火眼金睛,就想看穿你画皮下的「白骨精」。

裹挟在公众期待与商业利益中,娱乐产业的人设运作,究竟该如何让消费者买单?

过时的人设,易变的受众

万茜的人设翻车,起源于在易立竞《定义》专访中表示,「我本来就没有一颗想红的心。」播出后,#真的有明星不想红吗#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激起一片质疑声。

她的话违背了当今的大众预期,触发了「虚假」预警器。

图/微博

其实,38岁的万茜说这话不奇怪。若在从前,明星们展现「人淡如菊」的人设,是娱乐圈基本操守,敢于袒露欲望、渴望名利的言语才叫惊世骇俗。

如果是资深「瓜友」,基本都听过以下的故事:

某位明星,陪朋友去面试某个戏,意外被导演看中;某位明星,原本只想过平淡生活,却意外被星探挑中卷入娱乐圈;某位明星,亲戚朋友给圈内人看了下照片,稀里糊涂就入了行......

每个明星身后都有个福星朋友

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娱乐八卦杂志上载满了类似的明星小故事。而作为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无法反馈读者的困惑:明星们咋都不想红?

天道好轮回。到了如今网娱时代,坦言「想红」才叫真性情,说「不想红」是把网友当傻子,自会有人扒出你的「想红」实锤,揭穿你的虚伪。

以往,女明星们还有一种很常用的人设——男孩子气。经典话术有「我本身性格像个男孩子一样。」「我感觉女生太事儿了,还是跟男生比较玩得来。」

该人设产生于「厌女文化」环境,主要是为了撇清自己身上没有小气、心机等常被贴的女性标签,表示自己拥有豪爽、大气等性格。

当万茜因「我性格像男生」「跟男生玩得比较好」等言论而受到「厌女」质疑时,我内心咯噔一下:这不就是遥远年代女星们的惯用语录吗?

然而,随着女性意识觉醒,这种「男孩子气」人设已不再流行。尤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样一档「姐系」节目中,该人设本身就成为了议题:

万茜为什么要形容自己性格像男生?她是否在认同有「男孩性格」、「女孩性格」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不想红」是否存在营销炒作?是否内幕成为评选第一?

图/豆瓣

当网友的不信任达到顶峰,连真实的骨折受伤,也被调侃为「医学奇迹」。

许多流行人设都是有保质期的,万茜的人设就过期了。网友们的火眼金睛「看穿」了某种人设,顶着该人设的明星就一举一动都透着假。

晚晴画家吴昌硕曾言:「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明星们的人设滤镜也是如此,在追风难以满足大众预期时,切不可忘记创新精神。

一朝人设起,一朝人设灭,摇摆不定的除了明星自己「翻车」,还有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

流行人设:追风与更新

「人设」一词,最早出现在动漫领域,指代角色的外形、性格等设定。

2016年前后,随着流量经济蓬勃发展,该词开始广泛地用来形容一个明星的「公众认知设定」,也被引申为明星的包装、营销方向。

用词虽新,其意换汤不换药。几十年来,依照观众口味与市场需求,对艺人进行定位与包装,是每家娱乐公司的造星基本功。

早年间,港台娱乐圈热衷于打造「玉女」人设女星,因清纯无害的形象最易博大众好感度。从林青霞到张柏芝、梁咏琪、Twins......「玉女掌门人」换了一代又一代。

前辈玉女们在狗血情感故事中人设崩塌,后继者又粉墨登场。

娱乐公司塑造的明星人设翻车,早已有之。

而当观众看腻了这些乖乖牌后,叛逆系偶像又成了一股清风。砸吉他的谢霆锋、diao文化发扬者周杰伦,连同一众乐坛浪子、浪女,一度以叛逆姿态引领潮流。

到了2005年,「中国初代选秀偶像」李宇春在争议中爆红。紧随身后的,是越来越多中性打扮的短发女孩,开始泛滥于那几年的选秀节目。

娱乐圈众多中性艺人形象

有意思的是,每个新鲜打造的人设,一旦受到市场欢迎,便会在逐利跟风者中泛滥。著名人设打造家杨天真出品的「范爷」人设就是其中一例。

2009年,深陷「金丝雀」传闻的范冰冰以剃须形象登上《时尚先生》,专访标题是「我身体里住着一个男人」。配上霸气造型和语录,「范爷」的人设自此杀向全网。

杨天真后来如此描述自己的策略:「你不要告诉别人你没做过什么,你得告诉别人你是什么人。」——通过成为男性「爷」,让针对范冰冰的「荡妇羞辱」不攻自破,让同性卸下敌意。

「范爷」杂志封面

这一策略太过成功,以至于无数女星效仿。一时间,各路女星都拥有了「X爷」、「X哥」、「X公子」等头衔。

而观众往往只记得第一口新鲜,多了便腻。多年以后,这个人设甚至还会被质疑为「厌女」——女人性格豪爽便要贴上男性标签,岂不是在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在互联网时代,受欢迎的明星人设,像流行的滤镜风格一样更新勤快。

观众质疑「吃货」女明星,节目里不敢吃鸡腿的张天爱,便是难得的「真」。观众不相信范冰冰、林允们会用小红书平价产品,大秀铂金包的张雨绮便受热捧。

同理,当观众看腻了「人淡如菊」,各种「把野心写在脸上」人设就蹦了出来。

就好比电影中的套路与反套路,明星人设也得在观众看透「假」之前,先自我迭代。

几年后,当霸气人设不再讨喜,被汹涌的时代巨浪拍死在沙滩上,在《星月私房话》访谈节目中,范冰冰表示自己并不喜欢「范爷」这个称呼。

范冰冰

范冰冰工作室微博曾一度频繁使用的话题词「范爷驾到」,从2013年以后就再也没用过了。

宁可打脸,也要翻篇。这就是一代人设祖师的职业精神。

明星人设的商业化运作

「明星本质上是一个品牌,人设是其包装,努力实现品效合一的营销,是明星从踏入娱乐圈那一刻开始的工作。」有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

所谓人设营销,最终目的自然是「向钱」看。

杨天真曾在娱乐高峰论坛上分享过自己的一个案例:她发现旗下艺人宋佳爱睡觉,便把「爱睡觉」作为宣传点,打出宋佳爱自由、爱生活的人设。

虽然该人设知名度不高,但恰好就打动了某睡衣品牌的心,成功为宋佳促成一次代言合作。

宋佳

如果说在「作品为王」的时代,明星们通过人设迎合大众,以利于角色定位、作品传播。那么在流量经济时代,明星更需借助人设来促成商业合作。

业界衡量一个明星的人设成功与否,商业变现是关键指标。

某位业内资深经纪人,以「好爸爸」人设为例,向我介绍了人设的理想变现闭环:

艺人首先在微博晒出亲子日常,以初步树立人设。随后,团队可以去联系(或被联系)参加各类亲子类综艺节目。

借助综艺扩大「好爸爸」形象知名度后,艺人就可以接到亲子、家居品牌的合作机会,包括但不限于奶粉、家居用品、教育课程等。

而待「好爸爸」形象通过广告家喻户晓,艺人又可接到更多亲子综艺、爸爸角色作品邀约。由此,一个人设变现的商业闭环就成型了。

更有头脑的,还可以趁热打铁,自创品牌。

例如,厨艺高超的谢霆锋,先由友人晒出厨艺照引发关注,继而以美食综艺《十二道锋味》树立专研美食形象。最后,乘势推出「锋味月饼」「锋味曲奇」等系列美食。

人设巩固与商业变现双丰收。

图/微博

当然,在人设与品牌合作过程中,品牌方也希望艺人有除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属性。

爱健身,便会受到运动品牌青睐;懂护肤化妆,自然有美妆品牌爱。以此类推,还有懂美食、爱旅游、爱篮球、爱鞋、爱打游戏……

艺人人设中的每个爱好背后,说不定都隐藏着一个合作目标。而为了增加商务合作方,公司也会要求艺人「兴趣爱好广泛」。

某些经纪公司,动不动就会开「人设讨论会」。艺人、经纪人、宣传、商务,整个团队齐聚一堂,苦思冥想接下来该搞什么人设标签——你还有什么特长呀?这个特长能争取什么品牌合作?

如果实在想不出,大概率会做个「吃货」。毕竟这个人设门槛低、受众广、合作方多。你科目一考不过,奶茶还不会喝吗?

吴宣仪

人设消费经济的难题

明星为何要苦心营造人设?本质上还是市场需求。

人设,即一种精神消遣品,每个受欢迎人设背后,都涌动着某种社会精神需求。

陈赫、文章的「好男人」形象,如今看来是笑话,但当年他们的走红,与其说是装得太好,不如说是恰好满足了许多女观众的心理需求——

在荧屏上一众「糙老爷们」中,尊重妻子、关爱家庭的「平凡小男人」格外难得,所以她们愿意相信、愿意为这种人设买单。

同样,我们也用不着奇怪,为何「废物」人设也能获得高人气。

当996工作者拖着一身疲惫返家、打开手机寻求短暂放松,「干啥啥不行,跟老板吵架第一名」的废柴美女,远比努力的事业标兵可爱。

杨超越

在这种心理消费逻辑下,我们也更能理解某些爱豆恋情曝光后引起的粉丝愤怒。「男友人设」贩卖完毕,售后服务跟不上,消费者自然要闹维权。

在大众消费时代,明星们会倾向于选择受众面最广的人设,以获取多数人好感度。而随着圈层化趋势到来,明星人设也愈发多样化,以满足各个细分群体。

曾有人将101系选秀节目, 定义为「点菜」——数百位练习生各自贴上人设标签,被放入一本巨大的菜单,等待屏幕前的顾客拣选自己最好的那一口。

这种「人设消费」对于艺人是一柄双刃剑。全媒派曾指出:「人设既然是一种设定,就意味着它给人物的调性圈定了范围,人物得在设定的轨道内进行表演。」

贴上的人设标签,固然可提高辨识度,却也将复杂而立体的「人」简单粗暴化了。结局也难以避免:只要时间够长,所有人设的保质期都会到来。

大众凝视下的明星人设,仿佛一个引人注目的易炸品。网络公共议题中,永远不缺「人设翻车」巡演。公众总是期待一场狂欢,借「剥去人设」探究真实之名,宣泄「扒皮」的快感。

若有「不想红」标签,一旦存在营销宣传,便是说谎精;若是「高情商有礼貌」,偶有言行不周,便是「翻车」;若是「文青」,读错个字也会被狂嘲。

人设,就是一个靶子。无怪乎各个饭圈教程中,早早就打好了「我们不立人设」的预防针。

在过了知名度扩张期后,许多明星会表达对于人设、标签的反感。刘昊然就曾公开表示:演员有人设,反而会限制角色范围。

刘昊然

但是,当明星们抛下「不要人设」flag后,往往会迎来新问题:「不要人设」是否也是人设?讨论由此进入了玄学范畴。

当网友对你的印象来源涉及人设——颜值、造型、性格、爱好时,明星永远无法自证清白:这些是意外,还是有意营销?

在如今的「人设消费」娱乐产业,任何明星想独善其身,都没有那么容易。

被奉为有文化典范的陈道明,因为读了错别字,就让众人直呼「翻车」。低调实力派的代表何冰,因为B站《后浪》事件,也被指「晚节不保」。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人设」与「人设翻车」一俱散去,好作品依旧留在人们心中。

1、主编温静 《聊一聊极易崩塌的「明星人设」》

2、Vista看天下《明星的什么人设最容易崩?》

3、全媒派《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