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多家知名药企控费,涉及肿瘤、呼吸等领域,降价效果显现?

2020年7月23日 文/ 陈广晶 编辑/ 严冬雪

医药市场余震不断。

近日微信公众号“药斯拉”发布消息称,A公司呼吸和肿瘤团队已发文控费。包括:会见客户只能报销差旅费,不允许举办会发生差旅费的内部会议,以及不再支持全国级以下的赞助活动等。

A公司被指为阿斯利康,健识局向相关负责人求证,未得到答复。

图/ 视觉中国

据行业人士介绍,在疫情,以及集采倒逼药品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药企确实没钱了。而控费虽然不一定是减少推广,但是目的肯定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事实上,这并非首次有公司控制费用,此前已有多家知名药企销售费用减少。A公司6月份也曾宣布对50人以上自办线下会议和赞助的外部线下会议进行规范。

IQVIA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医院医药市场总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1.6%。在市场萎缩之下,减少经费只是众多节约成本的手段之一。

而在此之前,医药行业降薪、裁员,甚至砍掉销售团队、高层调整、架构调整等都在轮番上演,部分药企,如阿斯利康还引入了医疗器械和中成药产品。

从近日行业消息看,第三批国采将至,医保目录、基药目录调整在即,生物药(含胰岛素)、中成药也要纳入带量采购……这些也将倒逼中国医药市场变局的进一步加剧。受此影响,药企的战略、人员调整只会越来越频繁。

无奈之举

控制费用已成行业普遍现象

根据药斯拉报道,A公司要求,对于会见客户,包括HCP(医学相关专家),以及涉及公司产品审批、报销、采购或供应的任何政府或医保人员等,由此发生的费用,仅可报销差旅费。直接叫停会发生差旅费用的内部会。

暂停新员工及新经理培训以外的培训课程,此类新员工及新经理培训不应安排差旅。明确不再支持全国级以下的赞助活动。

6月23日公布的有关内部餐费及团队活动的费用报销规定延长至年底。不得审批公司内部平台上的现金奖励或积分奖励,该平台仍可用于电子感谢形式的员工认可。所有新的采购需求必须获得财务业务伙伴的邮件审批。

尽管从上述表述中,A公司控制的费用主要还是限定在餐饮和差旅等领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节约成本已经列入到了日程,医药代表的费用也确实在减少。

就在此前,已有消息称,另一家知名跨国药企宣布加强线上会议,降低讲课次数,大幅缩减费用。如:报销上限定在5000元,外部餐费上限1000元。

另据上市公司公告等公开信息,2020年一季度已有越来越多药企减少销售投入。其中誉衡药业销售费用同比下降了53.66%;现代制药销售费用同比下降了9.69%。

长期以来,外界对医药企业的认识,往往是不太控制费用,从上市公司财报看,销售费用动辄占到总营收的50%以上,特别是两票制之后,其背后的利益输送风险,也使得医药行业近年来广为诟病。

图/ 视觉中国

从此前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销售费用的使用详情看,举办、赞助学术会议,销售员工专业培训、差旅费等,都是主要内容。

这些费用与产品销售有直接关系。有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控制费用,限制代表现金流其实会对业务开展造成一定影响。而药企限制销售费用,也无奈之举。

业绩承压

药企战略、人员调整不断

尽管各大药企在减少销售费用的说明中,都提到疫情影响,但是政策带来的行业变化却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更加主要的影响因素。

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213家上市药企中,除少数药企因产品得到官方背书,用于新冠肺炎治疗而业绩大增外,其余大部分企业市场受挫,六成以上利润同比下滑。在中国最后一块非专利药利润高地瓦解之下,跨国药企的营收也受到了冲击。

从跨国药企来看,受带量采购影响,辉瑞立普妥(阿托伐他汀)、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等驱动型业务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其仿制药板块营收持续下跌,2019年第四季度降幅达到32%。到2020年第一季度,这一板块营收同比下降37%,直接将辉瑞从霸主王座上拉了下来。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药企的战略、人员调整都愈加频繁。

在可定(瑞舒伐他汀)在4+7试点落选后不久(2019年1月),阿斯利康就与绿叶制药签订协议,获得后者血脂康胶囊在中国内地的推广权。

一年后(2020年4月)阿斯利康又获得了心韵恒安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医疗级家用十二导联心电仪的独家推广权。按照该公司当时向健识局介绍,上述产品仍由心血管团队进行推广。从战略布局角度,阿斯利康正在不断寻找新的产品,甚至不局限于药品和医疗器械。

在一系列操作之下,结合新药获批、多个产品进医保等利好,阿斯利康得以保住其市场优势——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区收入同比增长14%。

此外,辉瑞也在推进辉瑞普强与迈蓝合并的进程。BMS、赛诺菲、默沙东等,相继宣布全球架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不仅有大规模裁员,高管离职数量也在激增。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已有132位药企高管离职,远超历年。

在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改革等持续推进之下,中国医药行业转型升级也在加剧,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药企,只有及时调整适应新的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