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药房托管没戏,步长连零售业务也抛了,带金销售彻底断了出路

2020年7月8日 文/ 陈广晶 编辑/ 严冬雪

几经波折之后,步长与九州通的强强联手彻底走向末路。

7月7日,步长制药发布公告称,拟以约2175万元将所持有的湖北步长九州通51%股权转给九州通。

根据上述公告,步长制药此举主要是为了优化该公司资产结构。

事实上,湖北步长九州通是步长制药与九州通2017年12月份宣布设立的公司。按照双方最初设定,医疗机构药房托管,包括药品、耗材、中药等集中配送,是其主要业务范围。

按照当初公告,步长制药以9376.248万元的价格,认购4998万元新增注册资本,占股比例为51%;九州通以7132.552万元的价格认购3802万元新增注册资本,连同九州通已持有的1000万元注册资本,合计持有4802万元注册资本,占股比例为49%。

上述合作最初暂定的期限是十年,如今合作还不到三年,步长制药就急着剥离业务,其背后的行业变局令人感叹。

步长和九州通宣布联手前(2017年10月),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刚刚在全国公立医院推开,药品销售一下子从利润来源转为成本项,药房托管被认为是公立医院免于亏损的关键,也成了药企争相布局的领域。国药、华润、康美等诸多龙头企业都在其列,行业估计其市场规模可达千亿。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易滋生腐败、有悖改革初衷,正火热推进的药房托管被官方紧急叫停。湖北步长九州通业务还没开展,就不得不转为专业药房,也就是围绕医院布局的,院内专业社会药房、院边药房等。

然而在此后的发展中,这类药房常因药品高溢价、存在灰色收入隐患等问题受到质疑。

步长制药等陆续剥离药房托管及其相关业务,不仅意味着,又一条带金销售之路走不通了,也意味着,在合规压力升级,医药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药企已经认清现实,不再寄希望于变相沿袭老路,而更倾向于聚焦核心业务或加速转型升级。

滋生腐败

千亿药房托管被紧急叫停

7月6日,广西卫健委、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医保局、中医药局、药监局联合发布的通知中,要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迅速排查药学服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其中特别强调了药房托管相关内容。

药房托管就是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医院药房交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第三方医药企业进行有偿经营与管理的形式。最火爆的时候,全国约半数以上二级及以下医院都实施或计划实施药房托管。

自从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不得以任何形式开设营利性药店”,全面叫停药房托管以来,至少已有北京、上海、广东等多省份发文落实。

而在此前后,包括步长、九州通、瑞康医药、国药控股在内的诸多企业也纷纷放弃药房托管,有的转向专业药房,有的干脆放弃相关项目。

按照原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等业内人士所说,“药房托管是披着羊皮的狼”,并没有真正实现医药分开,托管方唯一的模式,还容易造成一家独大,进而滋生腐败。通过药房托管,企业至少返点15%至30%,远高于药批、零售利润。

图/ 视觉中国

而类似步长制药转向的专业药房,似乎也并不被看好。据媒体2019年调查,在院边药店,部分药品如维生素E软胶囊,相较于网上价格高出268%。此外,还有医生直接让患者去院边药房拿药的情况出现。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药房托管被叫停之后,转战专业药房只是药企的权宜之计,因为前期有建立物流公司等投入,这种转型可以在客观上降低成本,但是从根本上看,药企对零售环节不熟悉,很难有所作为。

转向创新

行业回归净化升级正途

研发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药企的重视。

业界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A股及港股上市药企中,研发费用过亿的有130家,其中14家超过了10亿元,超过80%的企业研发投入正增长。从占比情况看,41家药企的研发投入在营收中占比超过了10%。而在2018年,研发费用占比超过10%的只有18家。

可以看到,2018年底,依托一致性评价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带量采购进入试点阶段并很快扩围。此后,仿制药微利势头很快显现,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等龙头药企也纷纷宣布专项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

即使是本次事件的主角步长制药,在丹红等主打产品受限,连年营收欠佳的情况下,2019年12月3日也曾发多个公告宣布拟发行超20亿元债券。在其背后,大举投资、并购,推进大健康战略的意图也逐渐清晰。

长期以来,步长制药曾多次深陷“行贿门”“回扣门”,因销售费用居高不下一直饱受诟病,甚至被指旗下丹红年销50亿元全靠回扣开路。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间,步长制药曾至少6次卷入过行贿受贿案件。2019年6月份启动的医保、财税联合开展“穿透式”检查中,该公司也在名单之上。

步长制药并非特例。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可以看到,2004年至2019年,医药领域涉及商业贿赂的案件超过3000起,2013年以来,随着打击力度的提高,曝光的案件也呈现激增态势,其中反腐风暴最猛烈的2016年,涉及案件高达817起。

而最近几年,通过立法等手段,不仅将对违法者处罚力度升级,而且也逐渐从行风建设转向制度反腐,使反腐更加常态化。特别是近期国家医保局正在计划建立的药品招采信用制度等新规,将药代、代理商行贿与企业信用挂钩,直接影响产品市场,将大大增加行贿成本。

毫无疑问,中国医药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金销售正在失去生存空间。医药企业要想继续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切实转到创新、优质、高效的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