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年销19亿大品种落标,知名药企裁药代,带量采购冲击显现

2020年5月21日 文/ 陈广晶 编辑/ 严冬雪

又有药企裁员。

近日业界消息称,某国内企业已发布通知称,受挂网时间延后,疫情和同品竞争的影响,河南市场开发和销售不尽人意,远未达到公司和大区预期目标。

根据上述通知,河南团队截至4月底,共开发了各级医院32家,药店12家,4月份销售的药品数量是1481盒,合计金额26.37万元,但是该团队自成立到3月份的各项费用花费达到了131.51万元,其中仅人员工资就达到了82.41万元。

因此,公司决定,自5月起,将河南的某产品转为承包模式。对于被裁人员按照n+1给予赔偿。

图/ 视觉中国

尽管没有官方消息,但是据业内人士透露,该产品是心血管大品种氯吡格雷,而涉事企业是信立泰。

健识局查询河南药采中心公布的数据发现,信立泰2020年一季度在该省的订单金额为1558.97万元,供货金额1381.88万元,相比2019年同期的5133.16万元、4362.81万元,分别降低了69.63%、68.33%。

信立泰的氯吡格雷(商品名:泰嘉)因为在4+7试点中中选降价,但是在后来的扩围中落标,该公司市场已经受到影响。一季度报显示,2020年1-3月份,信立泰净利润同比下滑53.33%,营收缩水27.13%。

虽然业界对于裁员企业仍有其他说法,比如认为是四环药业的阿奇霉素或上海汇伦的替格瑞洛,但是无论如何,在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确保采购、使用的情况下,中选品种不需要推广,未中选药品推广也没有用,结合利润上的跳水,企业对相关销售团队做出调整已成趋势。

在其背后,是300万医药代表的洗牌。

带量采购冲击

裁员、降薪、调岗早已开始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下半年已有消息称信立泰裁员。从其2019年年报看,销售人员数量1666人,与2018年的2108人相比减少了442人。而在此前几年一直是人数递增的趋势。

同时,信立泰表示,已经终止了部分进入临床阶段的抗肿瘤生物类似物、抗生素项目。根据报告,该公司在研项目达到89个,其中化药65项、生物药15项、医疗器械9项。然而对照2018年年报,26个项目已被砍掉。

而在此前(3月11日),亚宝药业也宣布全员降薪,降薪幅度从10%到20%不等,如果员工不接受降薪,就地免职。而从其2019年年报看,带量采购扩围中恩替卡韦制剂中标又降70%,影响传到了原料药领域,导致该公司净利润下滑94.91%。

图/ 视觉中国

更早些时候,与信立泰类似的北京嘉林药业,因为核心产品阿托伐他汀钙(商品名:阿乐)在扩围失利,还直接解散了销售团队。

从历年销售数据看,无论是泰嘉、阿乐还是华东医药的卡博平(阿卡波糖)都是该品种仿制药领域的佼佼者。其中泰嘉在2017年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赛诺菲的原研药,达到30.13%,单品种的销售金额19亿元。

如果上述产品可以在带量采购中中选,无疑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与原研药分庭抗礼,甚至实现临床替代。但是,无论如何,相关产品的销售团队,都难逃转型、淘汰的命运。

从近日业界消息看,第三批带量采购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预计将很快进入落地,结合地方版带量采购的推进,越来越多产品将纳入其中,更多的企业和代表将面临淘汰出局。

加速转型

创新药和基层市场成主流

在带量采购的压力之下,药企们已经在谋求转型。

从北京嘉林药业母公司德展健康的2019年年报看,该公司已将营销中心转向零售端市场,全年销售2.35亿盒阿乐(按10mg计算)。

有分析人士认为,其战略是通过带量采购扩大品牌影响力,随后转入零售终端。但是,在药店、民营医院等纷纷纳入集采的情况下,这种策略能否突围成功仍然有待实践检验。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本土企业更倾向于转型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

在第二批带量采购中意外出局的华东医药通过2019年年报披露,已砍掉了6个仿制药项目包括:肿瘤药厄洛替尼片、伊马替尼片,超级抗生素非达霉素片和达巴万星冻干粉针,以及消化道领域的左旋半托拉唑粉针项目。

华东医药表示,这是结合市场竞争格局和项目研发进度做出的全面调整。淘汰的都是低壁垒、低商业价值的产品。

这也与国内龙头企业的做法一致。可以看到,早在带量采购实施不久,恒瑞医药等就已经宣布砍掉部分低端仿制药产品,转而专注于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领域。与之类似,石药、正大天晴等也已经着手转型。

而跨国药企则更加倾向于转向基层。

4月初,阿斯利康公布了一项内部人员转岗计划,第二季度面向县域市场放开更多岗位机会,绩效符合一定标准,并且有兴趣的员工可以直接申请,无需直线经理批准。虽然这一计划也被解读为变相裁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企业应对带量采购的一大策略。

在阿斯利康之前,辉瑞、拜耳、礼来等跨国巨头早就开始行动了。

从行业数据看,2019年基层公立医院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在中国医药市场占比达到了10%以上,且增长超过8%,明显高于药店和公立医院市场。随着分级诊疗、用药目录上下衔接等政策的落实,基层用药市场也将成为各大药企新的角逐战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