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30年,3000个孩子,人生第一次出门远行

2020年4月19日 文/ 李斐然 编辑/

​​

节目的原则是,「不添加任何表演」,初遣路上发生的一切都完全自然记录,没有脚本,没有设计,除非出现安全危机,大人不能伸手帮忙。粗心的孩子把塑料袋拖在地上走,袋子里的盐撒了一路,他们就干瞪着眼,不能插手;迷路的孩子走反了方向,他们就跟她继续走错路;半路上犯困的孩子,坐在马路边睡着了,醒了没走多远,又趴在围栏上睡着了,他们就站在旁边守着,等孩子自己醒过来。

拍摄前,节目组还会跟街坊邻居打招呼,请他们尽可能不要给孩子过多辅助,更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这个节目的信条是,要让孩子自然地长大,让他们自己面对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事实上,孩子们总有办法。

文|李斐然

「你能一个人出门吗?」

家里忙得不可开交,灶上烧的热水开了,煮沸的汤锅冒着热气,从超市买回来的菜堆在地上,还没来得及收拾,刚醒过来的小婴儿咧着嘴哭了起来,牛奶也没有了。焦头烂额的妈妈望向正在画蜡笔画的女儿,「你能一个人上街买东西吗?」

五岁的女儿从来没有一个人出过门,这将是她独自一人的跑腿任务,人生的第一次大冒险。「一个人吗?」她跳了起来,大声回答,「我可以!」

这是1976年出版的儿童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はじめてのおつかい)的开场白。故事很简单,一个孩子决定独自出门,帮妈妈跑腿。这一幕诞生的时候,两位创作者都刚满31岁,负责脚本的筒井赖子当时一边写,一边想着自己家里年幼的儿子,而负责插画的林明子则想起了自己的小侄女。她们共同捕捉到了一个人一生当中只有一次的关键节点——人生的第一次独立行动,是什么样的?

在绘本里,小女孩鼓足勇气,成功地独自买了牛奶回家,但这个故事的影响力远远比一盒牛奶更深远。此后数十年间,它被翻译成超过七种语言的版本。日本电视台以此为灵感,制作了一个同名的纪实类节目《初遣》(はじめてのおつかい,另译名「我家宝贝大冒险」),拍摄团队悄悄跟在来自日本各地的小朋友们身边,在孩子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忠实地记录下他们人生第一次出门的样子。

镜头记录下了许多日本孩子的「第一次」 图源网络

今年是《初遣》播出的第30个年头。30年间,节目组跟拍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小孩,见证他们第一次一个人出门,悄悄拍下他们的样子。迄今为止节目组追踪了超过3000个日本孩子,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岁11个月,最年长的也不过只是5岁3个月。由于拍摄年份跨度之大,最早参加跑腿任务的孩子如今已成人父母,他们送自己的孩子再一次参加节目,看自己的下一代如何完成第一次出门。

父母们想出来了五花八门的跑腿任务——家里没有肉馅了,你可以帮忙买一些回来吗?爸爸的工作服还在干洗店里,你能自己去取吗?今天是母亲节,给妈妈买花和蛋糕回来好吗?下雨天哥哥忘记带伞,你能去学校送伞吗?今天打渔大丰收,你能去把鱼分给邻居们吗?牧场长大的兄妹俩要给小牛洗澡,可是小牛的沐浴露没了,你能带着妹妹一起去买吗?

每当一个小孩子准备出门,都是节目组的大工程。他们需要提前一个月考察跑腿路线的安全性,检查沿途井盖是不是牢固,红绿灯路口有没有风险,跟可能拍摄的商铺征求拍摄许可,还要提醒救援部门随时准备提供协助。正式拍摄当天,节目组要出动最少17个工作人员全程跟护,打扮成外卖员、工人、农户、上班族或是游客,守护在孩子旁边,既要完成拍摄,又要保证安全,陪着孩子过马路,默默替他们挡住车子。

摄影机被偷放在玩具里 图源网络

小孩子带来了风格迥异的初遣——有的孩子天生外向,接到任务高兴地一路小跑;有的孩子从小就很健谈,一路上唠唠叨叨跟自己聊天;胆小的孩子赖在玄关两个小时,哭哭啼啼地就是不敢出门;也有孩子一时热情答应了,但刚下楼梯就变了卦,站在单元门口突然哇哇大哭,央求妈妈一起去……

节目的原则是,「不添加任何表演」,初遣路上发生的一切都完全自然记录,没有脚本,没有设计,除非出现安全危机,大人不能伸手帮忙。粗心的孩子把塑料袋拖在地上走,袋子里的盐撒了一路,他们就干瞪着眼,不能插手;迷路的孩子走反了方向,他们就跟她继续走错路;半路上犯困的孩子,坐在马路边睡着了,醒了没走多远,又趴在围栏上睡着了,他们就站在旁边守着,等孩子自己醒过来。拍摄前,节目组还会跟街坊邻居打招呼,请他们尽可能不要给孩子过多辅助,更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这个节目的信条是,要让孩子自然地长大,让他们自己面对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事实上,孩子们总有办法。

孩子初遣路上突然蹲在马路边打瞌睡 图源网络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节目得以记录下一个个长大的真实瞬间,摔倒的孩子会自己站起来;一直哭的孩子擦掉了眼泪,自己对自己说「一定能做到」;迷路的孩子哼唱着喜欢的歌,给自己壮胆,最终摸索出回家的路;丢三落四的孩子意识到袋子破了洞,开始学会堵住漏洞,抱着袋子往前走;而睡着的孩子也会醒过来,神气满满地继续自己的大冒险。

起初,这只是一个不定期更新的特别节目,但人们对于观察一个孩子的第一次出门展现出极大热情,反馈热烈。自1991年起,《初遣》成为日本电视台固定节目,它是日本最长寿的电视节目之一,也是历年来高收视率节目的典范,最高收视达到26.1%。

「这不是给孩子的纪录片,这是大人的教育节目。」《初遣》总导演大内淳嗣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说。「小孩子要比父母想象中更能干。很多妈妈非常担心孩子,只让他们做自己份内做得到的事,但是对孩子来说,有时候(就算)不那么拼命,他们也能做得到。」

石原里美作为嘉宾,在节目里落泪 图源网络

一边走,一边长大

拍摄《初遣》的头号难题,是把孩子成功送出家门。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一半的孩子会在自己出门前哭起来,而另一半会在出门后大哭着跑回来。在《初遣》播出历史上,最爱哭的大概是3岁2个月的浬爱,这个爱穿粉色公主裙的女孩最害怕孤单。虽然答应为妈妈买母亲节礼物,但她全程几乎从头哭到尾。

节目组每年拍摄大约100个孩子的初遣。为了防止诱拐犯假借《初遣》的名义接近孩子,他们禁止公开招募《初遣》拍摄对象。总策划岩间玄说,节目组每年通过官方途径向幼儿园和学前班分发2万到3万份问卷,每次回收上来的答卷大概有5000到6000份,工作人员会依次打电话联络,从答卷里筛选出500份备选,跟母亲初步沟通后再选出其中的300份进行实地外景考察,跟家长和孩子相处两个小时左右,参考家庭情况和跑腿路线,最终确定一年100个实际拍摄对象,其实,这个节目一年只播出两次,每次真正播出的只有7到8个孩子的故事。

「这个节目有很多素材留存起来,暂不发表……有的孩子一直哭到连家门都没迈出去一步,这样也只能存起来了。」大内淳嗣说。「但是,(《初遣》)本来就是不添加任何表演的节目,没办法啊!」

拍摄的另一大难题是避免让孩子察觉到摄像机,但这更不容易。节目组会使用无人机,请父母给孩子带上装着收音麦克的「护身符」,把小型摄像机藏在鲜花、玩具、甚至送外卖的箱子里。但这依然免不了戳穿的危机,有一次一个装成施工工人的摄像师在路边拍摄,初遣的孩子朝他径直走过来,马路上无处可躲,他只能跪在地上,开始用手挖土。「你在干什么呢?」好奇的孩子问。「我在施工。」摄像师故作镇定。孩子指着地上的小型摄像机,「这是什么?」「工具。」摄像师还在硬撑,他继续趴在地上挖土,「我准备在这里挖一个洞。」

假装挖土的摄影师 图源网络

孩子被看上去一本正经的大人说服了,继续向前走,毕竟大人的世界他也不懂。但这样的谎话只能在5岁3个月前勉强过关,连节目画外音都忍不住戳穿,「全靠徒手挖的话,这洞得挖到什么时候啊?」

节目组在30年的拍摄中逐渐摸索出童年法则,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他们只有5岁3个月前的短暂时间窗口可以拍摄。「最开始也拍过6岁的孩子,当时摄像机没那么普及,普通家庭里还看不到。但现在拍摄一个超过5岁3个月的孩子,他就会追着摄像师说,『又来了!你这个小偷!』初遣变成了捉迷藏。只有不满5岁3个月的孩子,才能完全不会注意到摄像机的存在,也意识不到自己被拍了。」大内淳嗣说。

但是,这还远不是《初遣》最难的一关。拍摄一个孩子出门跑腿通常要花到3小时到10个小时,但最难的是理解一个小孩子。每次拍摄大概会有15台摄像机,大内淳嗣会仔细研究每一台机器记录下的素材,反复琢磨,他常常要到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明白,在这条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一次拍摄中,一个孩子把东西装进塑料袋里,又把它们拿出来,再装进去,再拿出来,如是往复了半个小时。所有工作人员都看懵了,这孩子想要干什么?拍摄结束后,大内淳嗣反反复复研究原始素材,花了好几年时间才终于明白了一个小孩子的认知世界,「小朋友觉得,一个袋子很轻,和装进轻袋子里东西就会变轻,是一回事。」所以,他才在跑腿路上反复实验,把东西装进塑料袋里,东西会不会变得跟塑料袋一样轻……

破解后的儿童世界,是一个个又美好又可爱的答案。女孩在跑腿中途突然绕路,是为了去另一家店的橱窗里,看一眼图画里的妈妈;任务完成了一半就跑回家的孩子,只是为了听一句爸爸的表扬,听完表扬,再高兴地继续完成剩下的任务。

在第一次跑腿的路上,孩子是在建立自己活在世界上的规则。当一个孩子意识到,此刻自己独自一人,他就需要在那一刻为自己的活法做一个选择——摔倒了要不要站起来?害怕了还要不要继续哭?路口的笼子里一只小狗在叫,是现在就逃回家,还是继续向前走?那些自己讨厌的东西——拿不动的书包、最讨厌的鱼、散落一地的苹果——是任由它们丢在半路上,还是担起责任,想办法把它们收拾好?

《初遣》最动人的瞬间,就是看到孩子面对难题作出的决断。书包里装着沉甸甸的水和食物,但是书包的卡扣坏掉了,总是松开,没法背着走了,孩子坐在路上发了好一会呆,站起来的时候,他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拉着书包,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带回家。怕狗的孩子蹲在路边藏了起来,但想了一会儿,他还是咬着牙,忍受内心的恐惧,堂堂正正走了过去。两兄弟手拉手一起第一次出门,刚出发的时候两个人都哭了,哭着哭着弟弟突然停下来不哭,对哥哥说,「咱们一定能做到!」

谁也不知道这股力量从何而来,这是人生第一次的决心,也是一生最大的秘密动力。即便是最爱哭的浬爱,也在初遣路上变得强大了。她从口袋里掏出了爸爸塞给她的糖,出发前爸爸说,吃了糖就会有精神,于是给她塞了满满一口袋。吃着甜甜的糖,想着送妈妈礼物的愿望,浬爱终于哭得没那么厉害了,她把糖纸叠好放回口袋,然后抹了抹脸上的眼泪,继续向前走。

爸爸给爱哭的浬爱塞糖果 图源网络

一个人第一次出门,总会感到孤独,但也总有一些瞬间会意识到,自己并非一个人。在花店买完康乃馨,店员姐姐牵着浬爱的手,把她送到了马路对面,「觉得孤单的话,咱们就一起过马路吧。」买完蛋糕,另一位店员姐姐又牵着手陪她过了马路。离开家之后,这是第一次有人牵着自己的手,孤单被温暖一点点取代了。路边店铺里的人们都注视着这个一直哭的小孩子,站在马路对面的路人冲着她喊道,「加油!」

又走了几步,抱着小婴儿的陌生妈妈也给她打气,「真了不起!加油!」渐渐地,独自出门好像没那么可怕了,街上都是不认识的人,但这个陌生人的世界很温暖,大家都在给她加油。街边菜摊的老板,还有骑自行车路过的老奶奶,都俯下身子对她说,「加油呐!」

路人为浬爱加油 图源网络

在路边盛开着郁金香的北海道小镇上,浬爱渐渐不哭了,一路上一直有人给她加油,她一边走,一边有礼貌地大声回复,「谢谢!」像这样忙着打招呼,忙得眼泪都干了,已经顾不得感到孤单了。走过最后一个转角,就能看到爸爸了,那一刻她又大哭起来。爸爸还在家门口,一直站在原地等着她。他忍着心疼,没有冲过去抱起她,流着眼泪守在终点线上,等着浬爱自己走回来,完成她生命中第一次的出门跑腿。

哭了一路的浬爱在泪水里走到了终点,夕阳里,父女俩手牵手往家的方向走。女儿还是那个爱哭的女儿,但从今天起,她成为了即便哭着也能坚持完成初遣的大孩子。爸爸问她,后来为什么不哭了呢?经历了一整天大冒险的小女孩突然害羞了,以麦克风都快要收不到的声音小声说,「因为……我不好意思(哭)呢……」

爸爸看着浬爱自己走完最后一段路 图源网络

「在那之后」(あれから○○年…)

《初遣》播出后,第一次出门跑腿仿佛成为日本小孩的一种长大仪式。节目组收到了各式各样的反馈,很多孩子看了节目后,主动跟父母要求派他们干活。观看《初遣》也变得充满仪式感,现在《初遣》每年分冬季和夏季特辑两次播出,冬季特辑在成人之日(注:日本假日,一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夏季特辑在海之日(注:日本假日,七月的第三个星期一)。

在节目组收到的所有反馈中,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是「后来的故事」——当年那个哭鼻子的小家伙现在还好吗?初遣之后的孩子过得怎么样?长大后,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样啊?

节目组一直和孩子们保持联系,追踪他们后续的成长。他们成了这些孩子远方的朋友,每隔几年就会再度拜访。长大的孩子跟节目组分享人生的新鲜事,上小学啦,升高中参加了足球部啦,拿了比赛奖牌啦,考上大学啦,有的人还邀请节目组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后来,《初遣》把这些后续的故事也拍摄下来,作为节目的一个环节,在播放完童年时期的初遣视频后,每当屏幕上出现「在那之后XX年」(あれから○○年…),接下来,就能瞥见之后的人生了。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他们(参加初遣的孩子)的亲戚一样。」《初遣》制片人、总策划岩间玄说。「不仅仅用节目记录下一个孩子的『此刻』,还会拍下他的『后来』,他所生活街道的『后来』,乃至这个国家的『后来』。」在《初遣》25周年特辑里,5岁2个月的哥哥太郎带着3岁6个月的妹妹花子完成了初遣,他们沿着田间小路,去帮爸爸买菜,而送他们出门的爸爸一直站在家门口,望着那条小路,等他们回来。23年后,已经当了爸爸的太郎让自己的女儿也去体验第一次跑腿,看着女儿沿着同一条田间小路出发,又抱着比太郎当时更重的东西回来,节目组记录下了初遣代代相传的一幕——就像23年前的父亲一样,成年的太郎紧张地守在门口,等女儿回来,而爷爷也在身后等待,默默望着同一条路。同一条田间小路,见证了三代人的故事。

太郎和花子走过的田间小路 图源网络

导演去拜访曾经的初遣家庭时,有位妈妈向他展示了自己保存的所有初遣道具——当时穿的鞋子、过马路用的黄色小旗子、藏着麦克风的护身符袋子。妈妈很珍惜它们,参加《初遣》时,她的孩子只有2岁9个月,穿的鞋子只有13.5厘米,一转眼五年过去了,儿子已经是个穿20厘米鞋子的小学生了,「五年的时间真是眨眼的功夫啊,那一天的回忆成为妈妈一生的珍宝。」

节目中的妈妈收藏的小鞋 图源网络

对导演来说,《初遣》有时候像是拍摄生活的平凡琐事,但有时候又像是在记录一种奇迹。「有一次在雨中拍摄,孩子一边哭,一边继续自己的跑腿任务,后来他哭着哭着发现,雨停了,天晴了,彩虹出来了。那时候的拍摄感觉不像是(单纯地)为了拍节目,像是有一种力量驱使着我们,催促我们把这一刻记录下来。后来,为了拍摄『在那之后』的环节,我们给这家人打了电话,才知道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了。那个孩子说,正好明天就是去扫墓的日子。于是,我们就在墓地前采访了他,就在那时候,蝴蝶飞了过来。」大内淳嗣说。

在纪念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英文版)的活动上,一个读者告诉画家林明子,第一次跑腿看似一个简单的故事,可是长大之后再重看,她从中领悟到许多耐人深思的道理。每个孩子第一次出发前都会感到害怕、紧张、不安,但他们也总能从中长大,向前迈出一步。就像是绘本里的小女孩最终一定能买到的牛奶,每个孩子都会慢慢长大。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里,似乎只有这一点如同真理,永远都没改变。

拍了30年的《初遣》,见证了超过3000个孩子的第一次跑腿后,大内淳嗣有时会猛然回想起,这一切的起源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那时候小型摄像机刚流行,节目最初的目标只是想试一试,小型相机能把绘本里的故事拍下来吗?大概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实验能够持续这么久,本质上完全相同的跑腿故事,竟然能在数十年间、数千人身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模样。直到现在,他还常常拿出《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绘本,给新手妈妈解释自己的节目宗旨。有时候他也会陷入自我怀疑,「这次就是最后一次了吧,接下来可再也做不出来了……」但即便总是这么想着,总还会有新的孩子迎来挑战,每个冬天和夏天,新的《初遣》还是会到来。

就像是1976年儿童绘本里的场景,一个又一个新的家庭仍在周而复始地重演。在2020年最新一期《初遣》里,又是一个忙得不可开交的妈妈,抱着正在哭的小女儿,又需要买鱼回来做饭,她望向4岁的儿子凛太郎,「一个人去行吗?」

躲在窗帘后撒娇的凛太郎 图源网络

成长的同一个故事,在另一个孩子身上重现。害羞的凛太郎嚷嚷着「一个人不行啦」,「一个人去不好意思啦」,躲在窗帘后面撒娇。但就像以往的每一个孩子那样,最终他还是决定出发,带上妈妈做的护身符,推开门一步步走向鱼铺。在他还没察觉到的人们的守护下,又一个孩子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大冒险。

(赖祐萱对本文日语翻译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