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小丑》的背后,是一个不再相信超级英雄的美国

2019年11月29日 文/ 李小飞 编辑/ 金石

没有人能预测到《小丑》会票房火爆,就像当年没有人能预测川普会竞选获胜。

《小丑》当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绝非神作。以历史而论,恐怕是金狮奖历史上水准最差的影片之一。它既没有漫画电影的娱乐性,也远非超一流的社会学电影。它被影迷们钻研的神秘或矛盾细节,很多甚至是由于被华纳干涉修改而产生的BUG,而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和美国票房上的成功,则比电影本身拥有更多社会学意义上的耐人寻味。

文|

李小飞

编辑|

金石

1

《小丑》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它是

DC

漫画英雄《蝙蝠侠》系列中的经典反派「小丑」的单独传记片,准确地说是一部前传

——

讲述「小丑」精神上的诞生。

这个《蝙蝠侠》系列里最出彩的反派,最早诞生于

1966

年《蝙蝠侠》中,由恺撒

·

罗摩洛饰演。也最早给予了小丑玩世不恭的气质。不过这时的小丑还不成熟。

1966年版《蝙蝠侠》中的小丑

这个角色最早一次大放异彩,是在1989年蒂姆·波顿的《蝙蝠侠》中。蒂姆 · 波顿导演是反主流的暗黑哥特美学的代言人,偏爱各种古怪的角色,他显然对蝙蝠侠这种高大上的英雄不感冒,把所有的创作冲动都放在了杰克 · 尼科尔森饰演的小丑身上。所以,蒂姆 · 波顿可以说是「小丑」的精神教父。

在波顿的电影中,小丑本来是一个正常人,因为掉入化学溶液中毁容,才变成放浪形骸,报复社会的「小丑」,片中有一段戏最能表现蒂姆 · 波顿的「小丑美学」——「小丑」带着几个手下到美术馆去搞破坏,所有古典美学气息浓厚的油画(包括没招谁没惹谁的伦勃朗自画像)都被他们涂抹破坏,但当一个手下想要涂花一幅不知所云的怪异暗黑系油画时,小丑忽然阻止了他:「不要涂,这幅画的艺术成分很高,我很欣赏!」

也就是说,越是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真善美」,在小丑眼里就越是虚伪廉价。而这一点在希斯 · 莱杰版的小丑身上被发扬光大。

小丑喜欢的一幅画

希斯 · 莱杰饰演的小丑,创造了漫画英雄电影反派角色的演技巅峰,也因为希斯 · 莱杰演完这一角色后,在28岁的年龄突然离世。更使这一角色具有传奇性,与希斯 · 莱杰人戏不分。

而杰昆 · 菲尼克斯版的《小丑》,正是基于这一版的小丑进行创作的,因为希斯 · 莱杰的小丑在他的以往经历上给予了很多想象空间。而作为前传的《小丑》正好着力于此。

而与之前那些偏漫画化的小丑不同的是,杰昆 · 菲尼克斯演的是现实主义的小丑,他诞生于现实的尘土中,是根据以往的小丑形象所进行的再创作。杰昆 · 菲尼克斯,这个在《角斗士》等片中展露出神级演技的大师,为本片减肥52磅,又苦心钻研脑病变患者的独特笑声,他的努力不仅仅是因为敬业,也是因为有希斯 · 莱杰珠玉在前的巨大压力。

作为前传,《小丑》讲述了那个「杀不死你的东西,会让你变得更加怪异」的神秘反派,他如何没有被杀死,而又如何开始变得「更加怪异」。

电影中,那个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只想揭露人性的丑恶的奇葩坏人哲学家一开始想当一个好人,遵守这个世界的一切规则,却不幸活成了一本名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而当他大彻大悟,开始蔑视并且与这些规则对抗时,他获得了新生。

这是一部披着漫画电影外衣的《出租车司机》——导演毫不掩饰这一点,还请来了曾经的「出租车司机」罗伯特 · 德尼罗来出演最终彻底把小丑逼疯的脱口秀老油条。

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这部彻底抛弃了商业漫画电影风格元素的社会学影片,最终创造了10亿美元的票房,先是在威尼斯电影节成功,然后在美国大卖,最后在中国成为热点话题。要知道,华纳的电影市场专家们看了此片半成品后完全不抱任何希望,一顿指手画脚要求修改(小丑是否杀死和侵害了暗恋的女邻居,在电影中表现暖昧,这并非影片的艺术表现,而是华纳干涉修改的结果),还不肯再出钱,还是导演和主演出钱拍完的,结果本片就像当年的川普竞选一样,用票房数字打了华纳高层的脸。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电影也是。

《小丑》的火爆,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美国。

2

美国,从历史上来讲,是欧洲的逆子。是欧洲的下层叛逆者创造的年轻国家。欧洲是一个有过辉煌但现在已经衰老了的文明,一个没落贵族,而美国是一个叛逆的新生儿,虽然沾满了血污但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马汀 · 斯科塞斯在拍摄反映美国早期不同国家移民帮派械斗的《纽约黑帮》时,便不乏礼赞地说,美国起源于街头,是从血腥的械斗中诞生的文明。

这两种文明下产生的电影,当然不同。在中国的电影评论史上,曾有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的高下之争,欧洲电影曾经更得主流学术界和文艺青年的青睐。

欧洲电影长于表现生命体验,深刻但往往悲观。而美国电影长于表现未来和希望,较浅薄但往往充满生命热情。有人笑言:如果用中国的历史打比方,欧洲是贵族门阀的社会,而美国是科举的社会,是欧洲的贫下中农建立的国家。欧洲人以出身高贵为荣,而美国人以出身低贱,但仍然能够成功为荣。很多人把心无杂念,智力不高,但努力虔诚,最终成功的阿甘,看作是美国精神的代表。

美国人相信只要奋斗,就能成功,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因为他们认为现实中就是如此——福特,洛克菲勒,都是工人出身,而比尔 · 盖茨大学也没上完。

《铁拳男人》中,主人公在大萧条中失业,领救济金,当他成为拳王后,去退还曾经的救济金,他说,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国家帮助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我走运了,不需要帮助了,就要把钱还回去——而这个时代,美国正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上的争夺。

这是特别特别典型的美国电影。

从个人层面上,我们在美国电影中看到的是信仰奋斗,信仰美国梦的美国,上升到国家层面,相信你也看过一个丝毫也不新鲜的解读:看美国电影的《超人》,飞来飞去替人解决麻烦,就知道这就是美国人眼中的美国——属于全世界的警察,锄强扶弱,上至打击外星侵略者,下至扶老太太过马路,无所不能。美国人爱看这种甚至在外人看来有点单纯幼稚的电影,因为他们就是相信这个世界有奇迹。

而今天的「小丑」,不但拯救不了世界,甚至连自己都拯救不了。

在电影里,「小丑」开始心地善良,努力向上,然而,同事出卖了他,老板侮辱了他,社会福利抛弃了他,名人算计了他,这个城市(国家)被为富不仁的商人掌控了……嗯,这个腔调眼熟吗——我很完美,没有一点错,但是这个社会太坏了,逼得我无路可走,千错万错都是社会的错。

在过往的美国电影里,这样的美国可一点都不眼熟。

电影,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小丑》,讲了一个好人如何被丑恶的社会逼疯的故事,并最终推出了「奋斗无用,唯有反抗」的结局,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不仅赢得了一直看不上美国电影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的青睐,还引起了美国人民的共鸣,拿下了10亿美元的票房。

高晓松提过,今天的美国已经不是60年代那个昂扬向上的美国,曾经在上个世纪创造最大国家奇迹的美国,貌似病了,也老了。

看了《小丑》,有点相信。

3

这不禁令人想到香港电影。

电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香港电影一度和好莱坞电影非常相像,不是技法,而是那种昂扬奋斗,相信小人物能出头的电影精神。

而这一种香港电影,恰恰也在香港经济腾飞的70年代之后。那时的香港电影,成龙小子打败江湖老油条,许冠文的市侩老板整日机关算尽自作自受,帅气的许冠杰傻人有傻福,走上人生颠峰抱得美人归……

为什么?因为整个社会都相信:我能成功。相信正直相信奋斗,即使失败了,也会「我失去的东西一定拿得回来!」

1986年,吴宇森连续电影失败,被公司发配台湾地区,他愤而拍出《英雄本色》言志,结果一炮而红,从此走上大导演之路。

1986年,吴宇森连续电影失败,被公司发配台湾地区,他愤而拍出《英雄本色》言志

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经济下行,「人人都无工开」,社会一片愁云惨雾。电影也不再光明向上。

后来,周星驰拍出了《少林足球》,在电影中他用这样的角色,讽刺那些面对困难便只知道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而且迫害妄想狂的认为别人害了自己的那些人。而周星驰的少林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包括赛制的不公,敌人的暗算),最终取得了胜利。

所以,《少林足球》鼓舞了香港,横扫200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当时,颁奖者对周星驰说:感谢你让香港人在这样的时候还笑得出来。所以周星驰代表了真正的香港精神——不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而是战胜困境,努力奋斗,乐观向上。

但更多的时候,电影改变不了现实,只能反映现实。

漫画电影从来没有脱离现实。《蝙蝠侠》系列中的哥谭市,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美国的缩影。

《蝙蝠侠前传》拍摄于911之后,他所探讨的还是:要不要给英雄更大的权力,牺牲更多的公众隐私,来打击恐怖分子。片中角色关于蝙蝠侠是不是权力过大的探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要不要给CIA更大权力,能够用窃听等手段,来预防恐怖袭击……

而《蝙蝠侠前传2》的结尾,也表现了这两种诉求的两难。是信任英雄(权力),使面对强敌(恐怖分子)时有更大的能力,还是相反,保持对权力的警惕,但因此把弱点暴露给敌人。

但矛盾归矛盾,《蝙蝠侠前传》仍然还有着作为强者的自信。但《小丑》的故事和它的票房成功都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美国,一个不再关注外部「敌人」,而控诉内部环境的美国。当然,这只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不代表全部,也许很快,我们又可以看到一部「心怀天下」,「拯救世界」,「提升士气」的美国电影。世界当然是由多面构成的。

不过,今天的《小丑》仍然足以让人觉察,《小丑》,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能正在生病的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