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我的人生,就是以追求享乐为目的

2019年10月25日 文/ Choo 编辑/ 柏栎

对叶怡兰来说,真正的「享乐」并非单纯的声色感官之娱,而是透过事物表象挖掘背后那个更加丰富和完整的大千世界。

「我希望我在这期间的每一刻,我眼所见,我口所尝,鼻所嗅闻,或者是我的脑中所想,我心中所感,所有事情都是丰富的,它都可以被连接。那些事情其实对我来说,那才叫做享乐。」

文|Choo

编辑|柏栎

简单这件事情是最难的

叶怡兰女士做饭二十多年,饭是越做越「偷懒」了。

对她来说,一顿饭令人满意的关键并不在于菜色的丰富和口味的精湛,而在于当她发现自己这顿饭做得特别偷懒,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好吃的时候。「你知道一旦习惯了这种事情,偷懒这件事情就变成理所当然,因为只要简单就能好吃谁还想要复杂?」

这些年来,她每次做饭前都会在便签上记下要吃的菜式,逐渐养成了每日记录食谱的习惯。在推特刚流行起来的时候,国外有阵子流行一个140字的食谱挑战。对当时的叶怡兰来说,140字的要求已经有点强人所难,「我50个字以内就可以写完」。

这位台湾美食生活作家在新书《日日三餐,早 · 午 · 晚》中提到,「所谓的『常家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简单的一句话基本诠释了她对食物的全部理解。拿一顿看似轻松的炊饭来说,旁人看到的只是她把大米洗好,简单地淋上酱油和码上配菜,最后盖上锅盖煮熟。但实际上,大到从大米和酱油的培育酿造,小到炊饭用的云井窑土锅,都暗藏着她对这顿饭每个细节的追求。

因为只吃新鲜的米,所以家里的大米都是叶怡兰亲自从产地挑选,就连种植大米的那块田她也实地去考察过。为了将酱油调制成自己心中「最完美的台南味」,从黑豆的选取,到日晒发酵,再到最后她花费半年功夫亲自调味,一瓶酱油整整花费了两年时间才完成。那口锅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它来自京都最好的陶窑,煮出来的大米除了粒粒晶莹以外,每颗米的米芯还具备了一定嚼感,吃下去后口感立体又不觉乏味。

「因为这些讲究(前面)我都做完了,所以说我在做(饭)的时候就是最简单的。」

叶怡兰的一日午餐 图源受访者微博

而这份简单最初是源自日本京都的一块汤豆腐。

1997年,叶怡兰和先生在去清水寺的路上,偶遇了一间卖汤豆腐和荞麦面的小茶棚。其中,那块汤豆腐因为做法简单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豆腐被放在泡着昆布的清水里烫煮了一下就快速捞起,盛好后蘸着葱花和萝卜泥酱油就能直接吃。

就是这样一道在别人眼里寡淡到没有滋味的汤豆腐,却让叶怡兰在接下来的路途中回味良久。她知道,「一块豆腐它绝对不可能只淋上酱油撒上葱花就可以让你感动」。很显然,「葱花跟萝卜泥不是轻易的,酱油更不是」,除此之外,黄豆是当地人自己选种培育的,凝结豆腐的卤盐也经过他们精挑细选,甚至在制作豆腐时,这些顽固的日本人也坚持使用井水,他们坚信只有当地的水才最适合豆腐的味道。「你必须让每一个步骤细节都讲究,最终才能呈现出一个你看似极简,可是吃起来之后是有悠长耐人回味的余韵。」

这几乎瞬间击中了深受台南饮食文化影响的叶怡兰。「台南的料理也是,外在看起来都是朴素,那些所有的内蕴跟那些积累,那些精致,全部都是在内里。」那次跟汤豆腐的一见如故,让叶怡兰更加坚定了自己在饮食上面的信仰和追求。

时至今日,当初那块汤豆腐带给她的感动依旧没有散去。「那件事情其实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甚至我在家常菜里面的追求其实都是一样,就是原来的味道,好的食材,它是被好好的对待。我后来每次都跟人家讲说简单这件事情是最难的。」

我的人生,就是追求享乐为人生目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台南人,叶怡兰身上保留着不少早年家乡人的影子。例如比起外食,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家吃饭。在北部求学期间,由于剧烈的外食和南北饮食差异,那段时间的叶怡兰几乎食不下咽。

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叶怡兰在宿舍里架起了一口小电锅,开始经营起自己的一日三餐。起初她只会做一些简单的汤面,偶尔兴致来了,会煮一锅水果茶和朋友一起分享。

毕业后有了自己的厨房,叶怡兰开始认真鼓捣起做饭这件事来。那段时期出于对异国料理的兴趣,她相继购入了各类食谱进行效仿学习,中式、台式、西式和日式料理变着花样出现在她家的厨房里和饭桌上,丰富的下厨体验彻底打开了她的美食眼界。

后来为了领略西方fine dining的餐饮特色,叶怡兰曾几度到法国体验名厨料理,多番品尝后,她对东西方饮食在文化上的差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西方例如法国「非常强调料理的创作性,也就是把料理这件事情当做是一个艺术品,在这个中间去追求它的极致的创作性」,而东方「比较重视的是传承,还有它本来的滋味跟它原来样貌的守护跟展现。」后者正好跟她后来所坚持追求的东方料理美学一脉相承。

叶怡兰的一日晚餐 图源受访者微博

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后,1998年叶怡兰从《VOGUE》离职,架构起了自己的个人网站。在网站的发刊词上,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的人生,就是追求享乐为人生目的。」从那时起,她的人生就和美食真正密不可分了起来。

但对叶怡兰来说,真正的「享乐」并非单纯的声色感官之娱,而是透过事物表象挖掘背后那个更加丰富和完整的大千世界。

她曾为了了解红茶的起源和生长,深入寻访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和中国武夷山,通过亲历当地的气候、温度、以及土壤条件,去追寻茶叶的风味源头。这样等到她自己真正喝到那杯茶的时候,获得的就不单纯只是味觉上的享受,而是一个徐徐在她眼前展开的大千世界,那里面可能有那座茶园的坡向地势,可能有正在茶园劳作的采茶人,还可能有茶叶发酵时的猛烈芳香。

「我希望我在这期间的每一刻,我眼所见,我口所尝,鼻所嗅闻,或者是我的脑中所想,我心中所感,所有事情都是丰富的,它都可以被连接。那些事情其实对我来说,那才叫做享乐。」

除去自己本身对美味食物的强烈执着,对叶怡兰而言,更重要的是每天总要有那么一个时刻是为了完全取悦自己而进行的,而好好为自己做一顿饭就是这样的时刻。「每天你只要好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就觉得人生坦顺一半,那些不顺畅的事情你就都有力气去对付它们。」

而在美食和其他热爱事物以外,叶怡兰的生活过得相当「不修边幅」,不喜欢逛街,不喜欢打扮,鞋子坏了就修补一下,衣服重要是舒服而不是好看。「我把所有的钱都花在美食跟旅行跟居家(上),我不愿意花任何钱在衣服上面。」

不用外出的时候,她基本都宅在家里,好好为自己准备每一顿饭,难得有空档的假日,就享受一顿悠闲的下午茶。晚些时候,她会选择一本喜欢的书坐在窗边阅读或是发呆,静静等待窗外的夕阳落下,然后灯光亮起。

受访者供图

两只脚踩在土地上的生活

叶怡兰骨子里的「享乐」是有精神土壤的。

台南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400年前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安平古堡,保留下了台湾早期的历史面貌,同时期的安平港是台湾当时最大的海港,也是重要的交易港口。后来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北移,城市发展缓慢下来,再加上这里的人出于维护身为古城人的骄傲,一直守着这座城市的传统几百年不变。因此,这里至今保留了台湾相对古早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影响下,整个台南的生活步调是慢悠悠的。比起那些在大城市里辛苦打拼的年轻人,这里的人更倾向于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工作,这样一到中午他们就能回家吃饭,然后「睡个午觉,2点钟回来上班。」

但近几年,叶怡兰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里的细微变化。比如近几年「台南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这里,小城的房价变得越来越贵。再比如小时候每天清晨在屋外叫卖的板豆腐,这几年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现在要想吃一口新鲜的豆腐,必须得去菜市场才能买到。

这似乎是社会高度工业化不可回避的必然结果,它瓦解了过去传统家庭自给自足的饮食生活方式,并推动着食品生产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食物供给的同时,也从年轻人手里抢夺下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让他们尽快投入到新一轮的生产工作当中。

而外卖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催生出来的,它因为其便利、省时、价廉等特点,适应了当代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工作需求,并逐渐在他们之中形成了快餐化的生活方式。在曼谷,年轻人下厨的频率越来越低,许多公寓已经取消了厨房规划用地,人们的日常三餐基本全部依赖外卖。近几年在美国备受追捧的Soylent,原先只是一款通过取代正餐帮助消费者减肥的代餐产品,但因为其冲泡简单且具备一定营养价值,现在逐渐成为许多程序员节约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标配食品。

没人知道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但总有人在怀念过去。

叶怡兰想起小时候每天清晨屋外推着车子叫卖的板豆腐,刚做好的豆腐被整齐地码放在车板上,从商贩手里取回来时温度正好。一般就简单淋上几滴酱油,撒上几粒葱花,稍加凉拌,再佐一些酱菜和一枚荷包蛋,就是一顿早餐。那是叶怡兰印象里小时候豆腐的味道,也是当时和家人过着传统老日子的味道。

大学毕业后,留在台北的叶怡兰一直「住在高楼里面」,现在她偶尔会开始怀念儿时在台南「房子落在地上」的生活了。年轻的时候还能不知疲倦地一头扎进自己热爱的事物里,但现在她更想让自己慢下来。「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我可以两只脚踩在土地上,我们可以在园子里面种一点东西,我可以拥有一个缘廊,在那里风干,日晒,做发酵。我读书,写作,还做这些事情,那是我们的梦想。」

「那你希望这个地方在哪儿呢?」

「我们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地方,可是我希望的是回南部。其中还有我小时候的梦想,我很想要在海边。」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