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医疗器械半年并购88起,90%中小企业淘汰,相关投资历史新低

2019年10月26日 文/ 刘碎平 编辑/ 严冬雪

文 | AI财经社健识局 刘碎平

编 | AI财经社健识局 严冬雪

本文来源于AI财经社旗下医疗大健康品牌“健识局”,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截至2018年,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材市场。”10月21日,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9)》得出此结论。

《报告》指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营收入在2018年达到6380亿元,预计2021-2022年将突破万亿元。

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行业缺乏竞争力

尽管我国医疗器械整体市场仍保持着10%的年复合增长率,但目前整体的生产经营企业还处于“多、小、低”的局面。比如,现阶段我国出口医疗器械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截至2018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超过1.7万家,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多家。尽管如此,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主营收入年平均在3000万~4000万元。这一规模与国内制药企业的3亿至4亿元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蔡天智对媒体表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化存在技术水平落后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尽管我国具备了一定的制造能力,但产品依然存在结构性差距,如技术、材料、装备和工艺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引领下的新概念,难以制造出符合医学技术趋势的高附加值新产品,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完全攻克,有的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有的产业结构过于分散。

除此之外,与跨国医疗器械公司相比,医疗器械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偏低,且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大半被跨国公司占据。

从2018年进口产品的种类看,中高端诊疗设备类依旧是主要进口产品,如光学仪器、彩超、X射线断层检查仪、外科植入类产品等。

不过,《报告》预期,未来十年仍将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10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0%,并将出现国产替代进口、自主创新、平台化布局、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等趋势。企业的规模特别是大企业的规模将加快扩大,特别是AI智能医疗器械将快速兴起。

平台电商、线下便利店纷纷入局

随着医改地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国产医疗器械“十百千万工程”、集中采购、两票制等政策的出台,让整个医疗器械行业正在经历巨变。

以“互联网+医疗”为例,国家对网络销售医疗器械的支持,也对医疗器械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以往经销商模式带来了冲击。

自2018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对网络销售第三方平台及生产企业等主体进行了规范。

政策利好之下,医疗器械市场也成为电商平台争先入局的领域。今年9月16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实控企业江苏赛夫经营范围发生变更,新增Ⅲ类医疗器械的批发与销售、角膜接触镜(软性、硬性、塑形角膜接触镜)、护理用液销售等,引发市场关注。

今年5月,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经营范围新增三类医疗器械销售,此前其经营范围已包括二类医疗器械。同年2月,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发生变更,销售第三类医疗器械、II类医疗器械等出现在其经营范围内。

在此背景下,电商后起之秀拼多多也卖起了医疗器械。健识局此前报道,拼多多“医疗器械”具体细分出血压计、血糖仪、雾化器、体温计、制氧机、助听器、治疗仪、呼吸机等8个小类,主要以家用医疗器械为主。

除此之外,今年9月中旬,健识局获悉,北京市取得经营板蓝根、电子血压计、医用防护口罩等乙类非处方药和二类医疗器械销售服务资质的试点便利店共58家。

这意味着,医疗器械市场传统的经销模式将逐渐被打破,电商、线下零售渠道的加入定会让万亿医疗器械市场重新洗牌。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与医药行业发展类似,正迎来一波并购潮。普华永道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2019年上半年企业并购回顾》报告中指出,相较2018年下半年,2019年上半年各类投资者的并购交易金额均大幅下降,创历史新低。

尽管如此,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总数量与金额都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普华永道统计,中国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总数量在2018年下半年达88起,金额高达70.13亿美元(约49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