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蒋方舟:逃脱的勇敢

2019年9月20日 文/ 金钟 编辑/ 宋函

未来是什么模样?我们也许不知道,但至少应该像他们那样,努力让明天的自己活成想象的样子。

文|金钟

编辑|宋函

蒋方舟:逃离的勇敢

1786年9月3日凌晨三时, 37岁的歌德提起行囊,独自钻进一辆邮车,逃往意大利。

那时歌德在魏玛已生活了十几年,身居要职。他出逃并非因为走投无路,而是发现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觉被套上了一个齿轮:白天忙于政务,业余创作爱情诗,生活把创作热情压榨得干瘪枯竭。他有朴素的直觉:这样下去不行。因此抛弃一切,逃到了他心中的乌托邦。

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整个意大利,目睹并且描述着岩石的硬度和空气的弹性,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写了《塔索》、《浮士德》的部分。意大利拯救了他——把他从成为一个附庸风雅的公务员的命运齿轮上解救了下来。

这个遥远的、有关「逃离」的故事,是蒋方舟2017年出版的散文集《东京一年》的开头。

也许每个人一生中,都有无数想打破现状的时刻,对蒋方舟来说,情绪最强烈爆发的节点,就在2015年。这年她策划并成功实施了一次逃离——到东京独自生活了一年。这座陌生城市拯救了她,后来她在书里写道:「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中,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此前的小半程人生里,蒋方舟是顶着「神童」、「天才」的光环度过的。7岁写作、9岁出书、11岁开设媒体专栏。18岁被清华降60分录取时,她已经出版了9本书。她是写作这场超级马拉松里的熟练选手,比别人出发更早,技术更成熟。但成年后,关于作品和天分的质疑始终如影随形,甚至愈演愈烈,她觉得刺痛。「每当别人说我没有作品,焦虑感都更深了一层。」

2015年,是她焦虑最盛的时刻。当时她刚付完北京房子的首付,银行卡里只剩下11块钱,几乎所有的活儿她都接。录节目,给个车马费就去。「拿到两千块钱,觉得哎,又挣了一个马桶,因为真的是完全没钱了。」

有一次,她参加了一档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拍摄起床时,化妆师会提前给演员们上好妆,再躲进被窝里,假装刚被摄影师叫醒,表演出惊恐和愤怒。其他人并不抗拒,只有蒋方舟,觉得「窘到了极点,几乎所有镜头都是叉着腰一脸尴尬,像是作弊被抓」。

被第一个淘汰后,摄影师为了拍到哭泣、愤怒、情绪崩溃的镜头,跟了她很长时间,节目导演也一直问她,有什么感觉?有没有很难受?遗憾吗?可是最后,蒋方舟只憋出一个短暂的干笑,说了句「哎呀,可以回家了」。这种回答和反应,对综艺节目来说几乎是无效的镜头。放下摄像机的时候,蒋方舟听见对方骂了句街。

真是没办法了。这样的节目一个个找过来,时间便少了,写作退居其次,她慢慢意识到,自己似乎滑进了「文艺活动家」的轨道,看不到其他可能性。「你不说话,(说话的机会)就要被别人抢走了。那是一种矛盾的状态:焦虑,很想做点什么,又觉得肯定会赶不上趟,一面又不想放弃目前所拥有的。」在她的视野内,找不到可以参照的样本,既过得舒服,又过得很有价值感。

与此同时,她一直紧绷着,少年成名之后一直被质疑「伤仲永」,她也真的会恐慌— —如果有朝一日江郎才尽成为普通人怎么办?这个假设长久以来如噩梦般相随,几乎不曾有过彻底的休息,无论做什么都感觉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的人生,不怀好意地等待一个坏结局,于是她总得提着一口气。

猛然间,她脑子里冒出一句话:「再不跑就完了。」于是跑到了东京。

一年之后再回来,她整个节奏都变了,更放松了。她去上人大文学院的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和青年作家们一起,听阎连科、张悦然、梁鸿的课。她开始直面和书写此前从未真正承认过的两个人生命题——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不再年轻的天才少女。

到今年夏天,蒋方舟30岁了。她在微博上写:「最近最频繁的感觉就是真的很喜欢自己的三十岁,过得比二十九岁自由多了。」她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关于这个事情要不要干?这个表达有没有价值?

她尝试每年给自己定一个挣钱的KPI——挣够一定数目后,不再接受过多商业活动的邀请。剩下的时间都属于写作,她早上8点多开始写,下午阅读,有时候也会一直写到晚上6点。一次逃离之后,心变得安定。她认为不管天赋高低,写作还是生活里最值得做的事情。

原来,她喜欢的是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的一句话:「我匆匆度过了婴儿时期,就开始工作了。」而现在,她理想的生活模式变成了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那样,写完《使女的故事》后并未停止,直到80多岁还在稳定输出。

图源蒋方舟微博

青山周平:打开天窗

蒋方舟到日本改造内心时,正好有一位年轻的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从日本到了北京,在胡同里改造中国人的家。他的作品,成为很多人心中「家」的理想范本。

青山周平第一次被大多数人看到,是在一档叫做《梦想改造家》的综艺节目里改造老房子。他做了突破很多人想象的事——用27.8万元的预算,改造了一间一家5口挤着住的、35平米胡同老房。

他给这间小房子足足添置了56个柜子,像魔术师一般,在墙间、地下、缝里变出了无限的储物空间。他还凿墙开窗,给原本阴暗潮湿的房子通光透气。给屋顶的天窗换上了自动感应装置,一感应到有雨水,窗子便自动闭合。天窗还可以自如地伸进房子里,便于在室内进行清洗。

这家的主人收房时,感觉像走进了「总统套房」。他们感叹,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样的房子,就算当年两人结婚,也只是把墙给刷白就凑合过了。「就这样住了半辈子,孩子都有孩子了。」「给我什么房都不换,到死就这了。」

实际上,相比于建筑本身,青山周平更关注人在建筑中的状态。在设计这个房子一家五口的起居分布时,他希望保留全家人原本那亲密无间的感觉。他用竹帘等通透的软隔断代替了门和墙壁,小女孩在楼上就可以看到楼下的姥姥姥爷,父母也可以透过儿童房的门帘看到她。一家人时刻都可以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这种创造力,出现在青山周平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工作室的门窗,都是直接用大锤在红砖墙上砸出来的,并不规则,也没有任何装饰。

他自己的家,在北京南锣鼓巷北头。这个从外面看起来别无二致的胡同房子,里面有一番新的天地。他把隔断墙砸了,让客厅、书房、卧室融为一体。把天花板也砸了,换上天窗。阳光照了进来,扶疏的树叶生长在窗外。家的感觉来了。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是最私密的浴室,他同样把天花板换成玻璃。这是他最爱的角落——可以一边洗澡一边欣赏天空和大树,那是一种独享整片天空的、非常私人的快乐。

这种想象力,最早来自于他在日本广岛的童年。当时家附近没有游乐场,他就独自去寻找某棵树后面的神秘空间,也喜欢到《哆啦A梦》中那种空地上堆放的排水管道中探索。「如果在幼儿园,老师就会规定你怎么玩,你只能根据这种玩法去玩。」但他一直都不是这样循规蹈矩的孩子,而是一直在打破边界。

留在中国的这些年,他做了一些看起来并非是传统建筑师会做的事情。

除了设计建筑之外,他也做快闪设计、装置艺术、家具设计,甚至是改造汽车后备箱。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没有什么特别偏好的设计类型,我什么都想做。」比如为书店设计造型简洁、可以360度旋转的白色靠背椅,在每把椅子上放上相同的书。为的是在大家看书时可以交流,随时都可以朝任何方向的朋友旋转椅子,开始讨论。这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再比如,他设计过一款能够行走在北京胡同里的电单车,小巧灵活,同时兼具美感,让每个使用者都不会错过胡同里流转的四季。

传统建筑学,定义的是「坚固、实用、美观」。但他的边界感没有那么强,身上的束缚没有那么多——他更在意的是建筑中的人,和流动变化的城市生活,「以前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我们的城市也是——工厂、住宅、商业区是分开的,但现在的界线却越来越模糊。」「重要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情感。」

除了设计,他还做很多跨界的工作,比如在北工大教课、参加主题演讲、品牌代言。这些社会活动,都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

当设计思路突破不了时,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满满一袋笔,在本子上信手画小人儿。它们体型、姿态各异,有肚子微微隆起、被丈夫搀扶的准妈妈,还有躺椅上摊开报纸晒日光浴的男人。这是生活中随意见到的人,是每一天的日常生活给予他的灵感。

就像有的小说家在谈创作时说到的,小说角色会不受自己控制,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情节和情感。青山周平也是如此,那些线条也是不受控制,它们也会自己恣意生长。每到那个时候,就是想象力开始起作用了。

图源视觉中国

不要给自己设限

包括蒋方舟、青山周平在内,NEX100+汇集了一批各行各业中,努力寻求突破的人。他们内心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惊喜。比如说,小说还可以和建筑跨界吗?是的,可以。

今年夏天,蒋方舟完成了一篇小说《一颗蛋的故事》,而她那些来自中国、东南亚、美国和欧洲的朋友们,把这颗「蛋」设计成了一个真正的建筑,他们做了一个提案,如果成功,这颗「蛋」将立在深圳前海湾的入海口,成为城市地标——蒋方舟说,这是她最近参与过的、最有意思的事情。

也是在两个月前,青山周平完成了一个重要工作——对北京隆福寺一个艺术社区的设计。隆福寺在1993年曾经历过一次火灾,一直未被认真重建。这一次,这里有了美术馆、咖啡馆、餐厅和酒吧。在社区楼顶,你可以看到东边CBD的天际线,看到景山和白塔,看到难得一见的,夕阳和月光下毫无遮挡的北京城。

在蒋方舟和青山周平的故事里,年龄、职业、国籍,都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他们也并非个例,还有更多人也相信,未来无界——未来是由自己一手创造的,而非别人设定。

比如薛兆丰,这位北大经济学教授,将最高学府的经济学课堂搬到线上,搬到纸上,教无数普通的中国人学会了经济学。再比如中国最著名的实验戏剧导演孟京辉,在30多年、上千场演出里,让戏剧挣脱了所有加诸其身的枷锁,给予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自由戏剧的启蒙。

对于这些始终在突破自我的作家、建筑师、艺术家、教授来说,未来从来都没有边界,他们还有另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NEX 100+的成员。

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不断打破自己的边界,努力将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与NEX追求突破的精神不谋而合,NEX100+就此诞生。

理念之外,在现实生活之中,这些具有创造力的精英们也需要更智慧和高效的产品,来帮助他们实现事业和生活上的突破和进步,这款NEX 3手机,就是他们的不二之选。

NEX 3是第一批支持5G的手机。5G是我们目前看的见的未来,而早在2016年就正式开启了5G技术布局。到今天,已经成功申请了2000多项5G发明专利,向3GPP提交5G提案达到2700多篇。突破自我,放眼未来,这是他们写在血液里的习惯。

从使用感来说,NEX 3手机为用户提供了顶级的运算性能、多任务也不卡顿的流畅体验,也有每秒1G以上的下载速度还有6400万的超高像素。作为全面屏最坚定的探索者,这一次,他们还推出了无界瀑布屏,克服了强度、堆叠、拆件等一系列技术瓶颈,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物理意义上的左右无边。

它也是生活的好助手。语音助手Jovi能做到随叫随到,是你的私人管家,不管是驾驶、拍照、翻译、睡眠,它都能解放你的双手。与之配套的还有vivo TWS Earphone 真无线蓝牙耳机,这款历时两年多研发才最终推出的耳机,搭载了多项先进科技和行业首发技术,带来真正无界的音乐体验。

NEX 3的机身灵感,分别来自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脚边的海洋。最深邃的银河和黑洞,与深度超过200米的自由潜圣地巴哈马长岛迪恩斯蓝洞,都印在机身上。拿到这款手机时,你不免会想起,一代代人数百年来前赴后继,探索未知宇宙和海洋的勇气。

未来是什么模样?我们也许不知道,但至少应该像他们那样,努力让明天的自己活成想象的样子。就像蒋方舟在视频里说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未来从此刻的我们开始,不要给自己设限,才能去触摸未来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