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盒马丢弃风波背后:熟食必须当天扔,有超市因处理不当遭索赔100万

2019年9月4日 文/ 邵蓝洁 编辑/ 嵇国华

“月饼还是热的”、“身边一箱箱食物被拉走”、“晚上9:30之前,和之后是两个世界”.....最近一条以第一人称讲述盒马鲜生如何处理临近过期食物的微博火了,人们普遍关注一个灵魂拷问:为什么快过期的商品只能丢掉,而不能有更好的归属?

其实,一件商品,尤其是食品,从被生产出来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死亡倒计时。超市丢弃临期商品,在行业本来是一件极其寻常的处理手法。但被目击者发布在社交网络后,事件瞬间被推至舆论中心。一天时间,原帖被转载了2万次,有一万多人参与了讨论,近20万人对此发表了态度。

滴答滴答的计时,不仅催化了食品内部各种化学反应,也推动生产商、渠道商的决策形成以及消费者选择,但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大妈的眼泪

精明朴素的上海老阿姨简直是中国商业进步的见证者:继上一周在Costco中国首店的开业现场,向全世界发回一手报道;这一周又目睹了盒马鲜生闭店前的临保商品销毁,发出灵魂质问,引发全民大讨论。

不过,比大妈更朴素的是商业运营基本法则。一件食品被生产出来,只有两种后果,卖的出去,卖不出去,前者的归宿是马桶,后者的归宿是垃圾桶。

图/邵蓝洁

赵玉普在北京一家连锁超市负责整体运营,每天报损是日常工作之一,这些被录入系统报损的商品就默认为被扔掉,报损名单里最常出现的品类是蔬菜和水果。

在超市高高低低的货架上,冷藏柜里,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不同的生命周期。现场制作的主食,通常只能存在于制作当天;冷藏酸奶、鲜奶一般在3-15天;包装食品通常有6-12个月,冷冻食品则是18个月;肉类、蔬菜和水果没有明确的保质期,通常肉类和绿叶蔬菜只能售卖一两天,否则卖相变差到难以上架。根茎类蔬菜和水果售卖时间会持续稍长一点,但最多一周时间就能消耗掉表面的新鲜感。

作为终端渠道,他们的目的是想方设法卖多一点,卖快一点,损耗小一点。控制损耗,从货源管理开始。包装食品,比如薯片、瓜子等,超市行业的明规则是,如果厂家拉来超过保质期三分之一的货物,超市大仓是拒收的;如果大仓配送来只剩下保质期三分之一的货物,门店可以拒绝接收。一些强势的渠道商,甚至将时间提前到四分之一。

符合要求的货物最终会出现在货架上,根据生产日期推算,这样的商品距离走下生产线只有一两个月,非常新鲜,但是到了门店不一定会立马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货架上可能还有上一批次配送的商品没有完全销售完,超市的理货员对此熟门熟路,把先前进货的商品放在货架最前面,按照保质期排列。消费者在超市里看到的所有商品排面都处于“先进先出”这一规则之下。

不符合两个三分之要求的货物无法出现在货架上,只能退回厂家。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货物在从厂到仓,从仓到店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积压,时间就会超出规定,经过厂家和超市双方的协调,尽快消耗掉这批商品就会成为所有人的目标。这些商品一旦达到门店,就进入促销状态,满减,买赠,折扣,总有一种形式可以让消费者把他们放入购物筐。

这也是所有商品出清的套路,尤其是在短保商品酸奶和鲜奶上,捆绑销售异常频繁。

至于现场制作的熟食,包子、馒头、大饼、凉拌菜之类,全靠档口工作人员眼观六路。一般情况下,下午五六点是一个销售高峰,持续半个多小时,过了这个时间段,立马开启打折促销,半卖半送,要赶在超市晚上关门之前的三四个小时,尽量全部卖出去。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通常发生在闭店前的主食区域,热心的工作人员把没有出清的食物赠送给消费者也很常见。

以鲜食为主的便利店的折扣促销比较少,物美便利店总经理董岗介绍,包装类商品临期前3个月开始打折出清,到期处理不完的,门店提报报废处理。而鲜速食商品,在售卖时间没销售出去的,直接废弃处理。

不可避免的丢弃

总有一些商品卖不掉,最终成为损耗。

在低毛利的超市行业,控制损耗就相当于提升利润。赵玉普所在的超市,超过保质期没有被销售出去的商品需要提交报损申请,然后要贴上0价签,统一在前台报损处扫码,经过当天值班经理查验后,才能获得被丢弃的资格。

超市和便利店渠道对生产日期要求比较严格,一些包装类临期商品可以原路退回厂家。而厂家为了处理这些商品,会立马转手将其投放到批发市场和夫妻小店渠道。这两个渠道对价格敏感度更高,低价有绝对的吸引力,如果是畅销品的话,进货价格比超市最少便宜30%,基本是5折,最低的还有一折,一折商品多见于流通链条比较长的进口商品。

图/邵蓝洁

临期商品是否可以退货取决于零售渠道和厂家的合作模式,一种是直采直供模式,相当于一次性买断;一种是协议联动模式,可以根据销售情况接收退货,超市不承担临期或者过期的成本。当然,因为有厂家兜底,后者的进货成本要比前者高。

现在,越来越多的超市渠道出于运营差异化的考虑选择直供模式,这也意味着要承担商品滞销的风险,一旦过期,就是纯粹的损失,所以如何防止出现临期或者过期商品就更加重要。

超市和便利店是一个人力密集型行业,在几年前信息化比较低的时期,全靠工作人员去货架上排查,但总有漏网之鱼。赵玉普介绍,消费者买到过期食品,一般会要求退货、报销退货的车费。最怕的是遇到职业打假人,他们熟知法律,按照规定,一般10倍赔偿,最高不超过1000块钱,所以一包榨菜可能也会赔1000块钱进去。很多时候,职业打假人会夹带或者偷换过期商品或者问题商品,行业还做不到一物一码,因此无法分辨是否属于超市内的货物。2018年,他所在的超市,因为过期食品等问题,赔付给职业打假人的钱就有小100万元。

现在随着零售业信息化的普及,临期商品会有系统提醒, 更先进一点的,一旦被系统认定过期,无法扫码出售,因此出现在货架上的过期商品越来越少。

但唯一可以避免临期和过期商品的手段是,对门店动销烂熟于心,订货极度接近销售,但这只是一个可以努力的完美的设想。

相比之下,每天都需要订货的便利店的报损要好于超市。一个零食渠道负责人向AI财经社透露,他所负责的便利店渠道,99%是没有发生过退货的,“他们基本都是系统根据最近的销售情况订货,很少人为干涉,单次订货可能只有三四百箱,分到各个门店,量都不大,销售相对容易,促销也很及时。”

回收,成本或许更高

销毁临期商品,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常识如今成为法律和道德的交战点。归根结底,这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而已,丢弃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图/邵蓝洁

国外有TooGoodToGo等App可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购买餐饮、超市、面包店的临期商品,中国也有好食期等专门做临期商品的电商。超市内曾经设置临期货架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效果并不好,一方面中国消费者普遍好面子,不愿接受施舍性质的甩卖,另一方面,临期商品数量有限,可选择性不多。

一般来说,每家超市开业时,都会跟所在街道或者相关的环卫部门对接,他们会根据超市的规模和销售,预估大概的废弃量,然后特意安排数量不等类型不同的垃圾桶,然后每天定时来清理。

当然,这是收费的项目。目前,赵玉普所在的超市需求量最大的是厨余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桶,目前单个垃圾桶一年费用为1000-2000月,但是最近两年,这个费用几乎翻倍上涨。

至于环卫部门如何处理过期商品,已经不在超市的考虑范围之内了。广州一家垃圾回收公司工作人员向AI财经社介绍,通常回收过期的面包和饼干,在经过简单的拆装后,可以打碎作为饲料再利用,大部分过期商品只能打碎填埋。回收价格在800-1000元/吨。但是冷冻的鱼虾肉等商品,该公司并不太愿意接收,他建议作为厨余垃圾丢掉。

上海老阿姨眼睁睁看着还热乎的月饼、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从货架撤下了,丢到垃圾桶,还被工作人员严厉拒绝不能再购买,三观都碎了。但在终端渠道,这是良性循环的一个环节。

过期商品必须下架、不得销售,这是法律,是企业运营的底线。但有时候,过期商品并不等于有害商品,只是口感和风味有所下降。所以,随着事情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朝着道德和环保的方向讨论。

赵玉普认为,像国外那样将临期或者没有危害的过期商品免费给需要的人,在国内并不好操作,两者的国情不同,社会救助体系不一样。目前来看,不管是赠予,还是再利用,对于企业来说,在成本考虑上,废弃更划算。除了经济成本,想让企业做出更有社会责任感的选择, 还要降低政策风险,”可以尝试,但也要国家相关法规支持才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董岗谨慎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