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界 内文

金地的中年烦恼:员工有午睡福利,一味求稳却“慢半拍”

2019年8月3日 文/ 编辑/

文 ✎ 黄莹

编辑 ✎ 成静卫

某知名房地产企业曾在公司内打出这样一条标语:只要没干死,就往死里干!

虽然现实情况没有标语喊得那般惨烈,但在房企们一路狂奔“上规模”的过程中,链条上的每个人都绷紧了弦。

然而,在房地产行业TOP20中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金地集团(600383.SH)。

在金地工作的谢羽告诉市界:当你进公司的第一天,公司会给你发个折叠床、枕头和被子,在金地,员工有午睡福利,中午吃完午饭就熄灯睡觉,两点再起来工作;金地过年的假期长达十五天,远超绝大多数开发商的员工假期;福利也很好,法定节假日都有过节费和礼包。

听罢,让人不禁发出“金地是个好公司”的感慨。

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雇主榜单显示,在84家上榜的中国企业之中,金地位居地产类公司首位。

最佳雇主仅是评判企业的一个维度,并不意味着其拥有最佳的经营业绩。

十多年前,金地还是地产江湖的四大天王“招保万金”之一。近年来,公司却增长乏力,输给了融创、恒大、碧桂园等一大批后来者。

为了实现更好的经营业绩,这位最佳雇主正在“上规模”与“稳”之间艰难抉择:一边要顾及员工、股东、客户等方面的利益,一边想在激烈的竞赛中更胜一筹,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01

保守派

金地是我国最早上市并完成全国化布局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在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9年1-7月中国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排行榜》上,金地以1003.0亿元的全口径金额以及621.9亿元权益金额分别排名第15位和18位。

这个排名,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可能不想看见。

▵金地集团董事长 凌克

2017年年初时,金地喊出了“用3年时间冲击年销售额2000亿元目标”的口号。

彼时,金地的销售额刚过千亿,在房企百强榜中排在12位,权益金额704.4亿元,排在第11名。

3年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就快到了交答卷的时候。

如果是纵向和自身对比的话,金地在销售额上的确有了大幅度提高;如果横向和其他房地产企业对比,金地在行业里的排名不增反降。单权益金额一项,金地从2016年的第11名掉到了现在的第18名。

幸好,凌克在2018年公司30周年庆典上可能就已经预计到今日现状,紧急踩了刹车,“我们从来没有把规模作为第一要素,而是始终坚持规模和效益平衡,我们不希望在哪个方面过于激进”。

金地到底想要什么?

在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上规模”和“平稳发展”向来难以兼得。如果从金地这两年的种种动作来看,金地是要“上规模”的。

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公司拿地面积分别为533、1300、1072万平方米,有很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销售额分别为1006.3、1408.1、1623.5亿元,规模不断壮大。

此外,在财务指标中,有一个指标叫“经营现金流”,从它的正负可以看出企业目前经营状况。对于一家正常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如数值为负数,说明这家公司大概率处于高速扩张状态,现金流比较紧绷。在金地,2017年和2018年,这两个数据已经连续两年为负。

有业内人士向市界表示,金地这两年拿地动作节奏很快,同时也落实了高周转的模式。但从结果来看,不管是销售额,还是营收,金地都不太像在“上规模”。

一来,金地的排名仍然稳稳地落在TOP10 到TOP20的区间,甚至有时候比初始状态还要靠后;二来,金地的营业收入并没有实现大幅度提升,甚至在2017年,金地的营收较上年降低32%,从555.09亿元下降到376.62亿元,营收不及2014年。

地拿了,钱投了,但是不见成果,原因何在?

市界发现,看似投了很多钱,拿了很多地,但很多时候金地倾向于合作开发,权益比重较低。

以近三年金地的投资额为例:2016年,公司总投资额399亿元,权益投资额169亿元,权益占比42.4%;2017年,金地总投资额约1004亿元,权益投资额约473亿元,权益占比47%;2018年,金地总投资额约1000亿元,权益投资额约404亿元,权益占比40%。

这意味着,虽然金地在销售额排行榜上看起来挺靠前,但实际上归属自己的销售额并没有那么高,这也就使得千亿金地无法将销售业绩转化为自己的收入。

另外,从金地拿地的布局调整中可以发现,从2018年开始,金地开始向三四线城市下沉。这或许可以理解为,金地希望通过在三四线城市的下沉达到规模的增长。

金地拿地布局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三四线城市

2016

26%

63%

11%

2017

23%

64%

13%

2018

25%

43%

32%

但房企想要增长,有时候不一定在于流转速度的快慢,而在于是否走的准。

2018年其实已不是进入三四线的最好时机,这个市场早被深耕三四线的房企蚕食,部分城市地价抬升。三四线红利在2017年很可能已经见顶。

业内人士也对市界表示,近两年,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尤其是2018年三四线城市也开始降温,这对于金地的一些项目有利空的影响。

在2018年年报中可以看到,公司营收相较上年上升34.62%,达到了506.99亿元,但销售额的增幅已经开始收窄。相反,存货上升得很快,从2017年841.83亿元,直接飙升到了1121.17亿元。

金地与TOP10、TOP100房企营收增长比较

年份

金地

TOP10

TOP100

2016

↑69.43

↑22.2%

↑27.3%

2017

↓32

↑17%

↑16%

2018

↑34.62%

↑33%

↑29%

在行业里的其他企业借着杠杆狂奔的时候,金地想要用“合作拿地”“慢半拍布局”来突围,是否过于“保守”?

或许,金地只能想要一个靠前的排名,来强化自己的投资逻辑。

02

总是“慢半拍”

在业界,金地以“稳健”著称,做每个决定都十分慎重。但是“慎重”在房地产行业的抉择中不一定是个好词,市场瞬息万变,反应“慢半拍”可能带来的就是成本的上升。

时间回到十多年前,地产界最牛的招牌是“招保万金”,那时候“金科”和“金茂”还不成气候,“金地”是房地产行业的唯一一块“金字招牌”。因为在股市中表现很活跃,招保万金被当时的股民亲切称为四大地产龙头股。

1988年,深圳市上步区工业村建设服务公司注册成立,这是金地集团的前身。此后经过十多年发展,2001年金地成功上市,2006年金地已经完成了在全国的布局。

金地发展一帆风顺,在2007年的时候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那时金地大举扩张,在土拍市场上攻城略地。

据媒体报道,当年,金地共斥资161.62元在9个城市获地14块。2007年全年新增项目504万平米,是当年公司销售面积的4.7倍,合同地价162亿元,是当年销售额的1.7倍,2007年金地销售额为97.5亿元。

然而,市场多变,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金融海啸让金地高价买的地砸在了手里。

当时,为了自救,房企上演价格战,纷纷降价销售,金地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在2008年土地价格处于低位之时,金地忙于资金回笼,错过了2008年低价拿地扩张的机遇。

而到2009年至2010年下半年土地市场再次火热之时,金地再次频频出手抢下诸多高价地,并选择重仓华东市场。

时间证明,这又是一次错误的抉择。2010年4月,最严限购令出台,金地旗下80%的项目处于限购区域,因此栽了一个大跟头,去化变得异常艰难。

高价拿地的矛盾给金地还带来了人事上的变动。

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胡华如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2007年和2009年的两次高价拿地给公司经营一度带来很大压力,这直接激发了凌克与张华纲、赵汉忠等元老之间的矛盾。2010年,总裁张华纲、财务总监王培州、董事会秘书郭国强等相继离职。

两次失误给金地印上了“慢半拍”的印象,也让金地元气大伤。

而后金地并不太平。因为金地股权分散,原大股东福田投资实力有限,金地被险资盯上。

从2012年三季度开始,安邦财险出现在金地十大股东之列,此后持续增持。2013年1月25日生命人寿(富德系)第一次举牌金地。之后,这两家保险公司频繁举牌或通过二级市场买入金地。到2014年,生命人寿(富德系)和安邦两家投资人已经成为金地名副其实的第一、二大股东。

最新数据显示,富德系目前持有金地集团29.83%的股份,安邦持有20.43%的股份,仍为金地的第一、二大股东。

为防止金地被险资控制。在这之后,凌克通过修改股东提名的条例,控制了险资代表在董事会中席位,并没有让这两家险资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此同时,通过设置香港上市公司金地商置,来制衡了两家险资企业。

不过,经过这么一轮操作,金地集团在房企的地位越来越低,和当年“招宝万金”不能同日而语。

到了2014年,金地的销售额只有490亿元,名次掉到了16名。

03

求稳得稳

不管是昔日慢半拍拿地,还是现在项目合作开发,金地始终难逃“保守”嫌疑。即使是规模扩张,也始终是建立在“稳”的基础上。

在给市界的回复中,金地有关方面认为,不同于其他房企的经营发展理念,目前公司取得的业绩是长期坚持“平衡发展观”的必然成果,并符合公司的发展预期。

“在经营上,公司追求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但不唯规模。追求规模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议价空间和品牌知名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追求‘有质量的发展’。”

针对金地近来合作项目增多的现状,金地方面认为主要由现阶段市场状况决定,主要是通过合作获得合理低价的土地,弱化竞争,减少资金压力,分摊风险等。

谢羽也告诉市界,在公司内部,金地不会为规模而规模,而是稳扎稳打。金地拿的每块地都是有价值的,有利润的,公司内部才不会提什么3年2000亿,大家都是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

“金地对任何人都很尊重,对乙方也是如此。相比有些开发商拖欠费用,金地的结算都是很及时。”

金地方面对市界表示,公司一直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平衡,以及长期稳健的利润创造能力。

——截至2017年底,金地的销售规模比上市前猛增264倍;同时2017年全年,金地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8.43亿元,同比增长8.61%;房地产业务毛利率为33.96%,在一众A股和港股上市房企中稳居前列。而上市以来,金地连续分红16次,累计金额83亿人民币。

有行业内人士对市界表示,有些企业看上去规模大,但其实可能很危险。像金地这样强调多方面平衡的企业也没什么不好的,活得舒适就行。

然而,硬币具有两面,“求稳”性格也让金地在其他决策中慢半拍。

目前,很多房企敏锐地嗅到政策风向要变,早早地就铺好去杠杆、多元化发展的大道。碧桂园、恒大、万科已经全面进入了体育、文化、快消、科技、健康和金融等领域。

谢羽告诉市界,别的开发商可能是看到一个新的领域,就会想要试一试,但是在金地,只有效益好我才愿意试一试。

“像之前万科做万村,龙湖涉入IT领域,华润的商业等,虽然有些项目失败了,但是都在努力尝试,也只有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而在金地,虽会有相应动作,但步子很小,只有看别人做起来之后才敢大刀阔斧地走。目前,金地在体育方面做得比较大,其他的像教育、金融、互联网家装、商业、小额贷、康养等都做得还比较小。”谢羽对市界表示。

对于新兴领域,金地给了市界这样的答复:金地目前还是以地产为主业,所进行的相关多元化探索,包括健康产业、教育产业、家装行业等等,都是希望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些业务并不会一下子做得很大。

然而,市场残酷,求稳得稳,以这样的发展速度,金地想要重现昔日辉煌并不容易。

如此稳健的金地,到底是大妈还是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