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逃离「毒父母」

2019年7月23日 文/ 夏桑 编辑/ 柏栎 查非

在去年推出中文版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里,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总结过去18年接触的大量家庭咨询之后,提出了「毒父母」这个概念。她明确定义了两种典型的父母: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为孩子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和负罪感。

文|夏桑

编辑|柏栎 查非

图|网络

母亲的胜利

弓香已经是个27岁的姑娘了,在演艺圈里打拼了几年,已经算是个小有名气的演员。她在一部医疗剧里演一个递手术刀的温柔小护士,偶尔上一上节目访谈,虽然不温不火,但总归朝着可观的未来前进。

然而,一些心惊胆战的瞬间却充斥在这位普通女孩的生活里,那源于她自己的母亲。

出演的片段在电视里播出了,母亲把脸凑到接吻的镜头前,严厉地责问她是真吻还是借位;邀她出演女一号的剧本寄来家中,原本可能是个崭露头角的好机会,却被母亲用荧光笔一道又一道地标注出裸露亲密的镜头,最终的结论是不宜接演;与男朋友的恋情也在母亲的跟踪下结束了——弓香生日那天来到期待中与男友约会的西餐厅里,等着她的却是一脸阴沉的母亲,以及她强势的劝说:「早晚都要分手的,命中注定的,他这样的人配不上你,分手就对了,我是为你好。」

时间再往前倒,早在弓香还在学生时代,母亲就严格管控了她交友的人选,劝诫与朋友绝交的理由是:那孩子成不了大器。按原本的培养路径,她应该成为母亲心中的一名老师,只不过大学时期意外被星探看中做了演员——按弓香的理解来说,「女演员的母亲这个头衔也不坏」——她才得以在母亲的管控下自主改变了些微人生轨迹。这是一个被操控的女儿,一个27岁还要每天想着如何应对母亲的来电「关心」的成年人。

这是7月初刚刚推出的日剧《恶毒女儿·圣洁母亲》里的第一位女儿形象。尽管地域和职业相距甚远,但来自家庭的压力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一则评论这样总结:东亚三国的父母都无法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看待。

如果你在一个管教严格的家庭里长大,你也许可以在那些戏剧化的情节中恍惚回想起过往人生那些微小的、心惊胆战的瞬间:被父母围观自己正在追的剧时,男女主角突然不合时宜地来了段吻戏;在卧室以外的地方读言情小说,还得包上正经书的封皮儿;在没有手机的年代,男同学突然打来、被父母接通盘问的电话真可以算「害人不浅」;甚至,在浴室里都无法大声唱带有情爱等歌词的流行歌曲。而这些被管控的微小恐惧在成年之后也不会消失,它会出现在报考学校找工作时,交往朋友结婚生子时,直至弥漫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对于母亲的抵触与恐惧在弓香的一次访谈节目上爆发了。当节目组录的VCR里播放了好友对于自己母亲「温柔文雅,给人圣母的感觉,是我所憧憬的母亲」的评价之后,刚刚在母亲的控制下分手失恋的弓香再也忍不住心里的怒火。她对着镜头控诉:「假的。全是假的。她根本不是什么圣母,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我的妈妈,是毒父母。」弓香说,「所谓理想的母亲,就是指按自己的想法改造孩子,并且对孩子进行控制的母亲吗?给孩子灌输没有母亲就做不到的观念,进行洗脑,给孩子根植,让母亲悲伤的孩子就是坏孩子这种罪恶感,这就是理想的母亲吗?」

这一幕,在B站的弹幕上引来了许多感同身受的感慨,「和我一模一样」。弓香继续表达自己的难过:「母亲一手把子女抚养成人什么的,对我简直就是咒语。我不能对妈妈有所不满,最正确的就是妈妈。她给我灌输这些观念,让我受了无数的伤。」录制现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而录制完后,母亲却一脸平静地当着工作人员的面指责弓香,「你这样不行啊,怎么能无视节目的流程呢,会给大家添麻烦的。」

又是一场母亲的胜利。

《恶毒女儿·圣洁母亲》剧照

伤害

影视剧中,原生家庭的矛盾当然是个炙手可热的好题材。在《恶毒女儿》之外,这样的父母形象在国产剧里比比皆是,无论是《欢乐颂》里被家庭控制、赚来的钱都用来给家庭填坑的樊胜美,还是《都挺好》里对儿女得寸进尺的父亲苏大强,似乎每一个对立关系的呈现都能引发火热的社会讨论。但讨论归讨论,关于原生家庭的矛盾,似乎除了彻底撕裂或圆满和解之外,少有人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

而在去年推出中文版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里,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总结过去18年接触的大量家庭咨询之后,提出了「毒父母」这个概念。她明确定义了两种典型的父母: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为孩子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和负罪感。

后者被他定义为毒父母:当我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这些伤害型父母所具备的共性时,头脑中不断闪现一个词——有毒。这些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伤害,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还有什么比「有毒」更适合描绘这些不断贬损、伤害甚至虐待孩子,即使在他们成年后也大多并未收敛的父母呢?

尽管「有毒」看起来是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形容,但在英国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长达多年的研究里,这种「毒」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有科学依据的,他在著作《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在大多数人的心理差异的很多方面上,遗传的影响都不起主要作用。一般来说,父母的抚育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0-6岁——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不同抚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脑电—化学模式,进而影响孩子以后交友、择偶和择业。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除了0-6岁人格形成的阶段外,父母的影响也贯穿在往后漫长的人生里。在「毒父母」的家庭里,父母的负面影响难以摆脱。弓香在第一集结尾对着摄像头控诉母亲的画面看似说出了大部分被压抑的子女的心声,但那毕竟是戏剧性的,更多孩子的委屈与愤怒消弭在日常的家常琐碎之中了。更可悲的一点是,按苏珊·福沃德的说法,这样看似向父母宣告反抗的行为,其实也是另一种与父母的缠绕。

她在书中提到,顺从与对抗,只不过是两种相反的表现形式,其实性质相同。对抗虽然看似对父母发起了抗议,但在福沃德的研究里,「当孩子大吼大叫、威胁父母,或者与父母完全形同陌路时,其实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是密不可分的。这种类型虽然看起来不同,但实质上父母仍然紧紧地控制着孩子的感受和行为。」

「只要你对父母的情感很强烈(无论顺从或抵触),你就仍然赋予了他们情感上折磨你的权力,使得他们可以控制你。」福沃德写道。

因此,脱离毒父母的掌控,不仅对那些顺从的孩子有意义,对于那些看似独立反叛的孩子依然成立。书中提出了一些厘定这两种行为的标准,对照此表,分析自己是不是无意识中被父母不必要的操控所左右,对于后续的改进非常重要。

顺从型行为:

1.无论我的感受如何,我经常向父母屈服。

2.我经常对他们隐藏我的真实想法。

3.我经常对他们隐藏我的真实感受。

4.我经常表现出自己与父母之间一切都很好,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5.和父母在一起时,我经常装模作样。

6.凡事只要涉及父母,我总是出于内疚或恐惧去完成,而不是出于内心的自由选择。

7.我非常努力地改变着父母。

8.我非常努力地想让父母了解我的想法。

9.在我与父母的矛盾中,我经常充当和事佬。

10.我经常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痛苦的牺牲以取悦父母。

11.我一直在保守着家庭的秘密。

对抗型行为:

1.为了向父母证明我是对的,我总是和他们争执。

2.我总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向他们证明我是自主的人。

3.我经常对着父母吼叫、诅咒,以显示他们控制不了我。

4.我经常要控制自己,否则就会对父母拳脚相向。

5.我曾大发脾气,表示再也不与父母来往。

《恶毒女儿·圣洁母亲》剧照

艰难而疲惫

在福沃德的来访者里,桑迪属于典型的顺从型。在成长过程中,她常年经受着父母的责骂与贬损,对自己缺乏信心,但自从与丈夫结婚后搬离父母,一切看似走上了正轨。如今,她是一名独立的花艺设计师,有着不错的丈夫和自己的房子。

但母亲的电话可能随时毁灭这一切平静。因为父母家中正在装修,噪音让他们难以忍耐,母亲提出要到桑迪家中借住几周,直到工期完结。得知消息后,在桑迪还处于不情愿状态的时候,丈夫先崩溃了,他正在处理手头上的大项目,客厅已经被当做办公室使用,无力再接纳两位老人。

就在桑迪提出让父母到宾馆暂住的建议后,电话里迎面扑来的是母亲长达半个小时的训斥,忘恩负义、自私,「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却连这一点小事都做不到?」看起来完好的生活就在这个瞬间崩塌了,桑迪又回到了过去那个自己,那个一无是处的女儿。

这是在我们平常的日子里,随时可能遇到的难题。想象一下如果你接到父母的这通电话,你会怎么回应父母呢?

咨询师福沃德与桑迪开展了一场对话,她希望桑迪能「要以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你父母的愿望和需求作为衡量标准。」

「这听起来很自私。」

「偶尔自私点也没关系的。」

「我想做个好人,苏珊。从小到大我受到的教育都是好人就要帮助别人。」

「你是个非常好的姑娘,对所有人都好,除了你自己。」

桑迪难过地哭了,情绪崩溃。而在福沃德看来,这并非是一起孤立的事件。引发矛盾的,并非是父母搬来的要求,而是桑迪抚慰安置他们时的一种自动化反应。在心理学上,自动化反应是这么解释的:无意识的选择,每当发生一个类似的或相同的情境时,我们的反应都是雷同的,又称为防御机制。

福沃德同时提出,自我界定≠自私自利。「很多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他们混淆了自我界定和自私之间的差别。自私这个字眼开启了我们所有的愧疚感。」

因为过去长期研究人际关系,曾第一个提出人际关系中「情绪勒索」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将与情绪勒索相关的概念延伸到了应对「毒父母」的方法里,这些方法看起来有点冷酷无情,但又不乏新颖有趣。如果从善意的角度,从让自己得到解脱的角度来看,看一下福沃德提出的几个技巧,不失为处理与毒父母关系的好建议。

①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人们在讲道理时,很容易陷入一种解释的泥淖里。比如福沃德与桑迪开展的一次角色扮演:

福沃德(饰母亲):「你自私!你忘恩负义!」

桑迪:「不,我没有!我总是为别人着想。我总是为你着想。我尽我所能地避免伤害到你和父亲。不管多累,我都会带你出去逛街购物,请你和父亲到家里吃饭,难道不是吗?不管我为你做什么,你永远都不会满足。」

对话里有什么问题呢?在福沃德看来,桑迪仍然在道歉、证明与解释。而事实上,一个人想要脱离掌控,就应该采取「非辩护性回应」——即是不再在冲突中为自己辩护。她在书中列举了一些运用非辩护性回应的例句可供参考。当受到不公平的指责时,比起给自己辩护,你可以选择这么回应对方:

哦?

噢,我明白了。

这样啊。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让我想想。

很抱歉让你伤心(生气、失望)了。

「记住,一旦你生气、道歉、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就等于是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如果你请求对方原谅你或理解你,那么你就给了他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但是,如果你采用非辩护性回应的方式,你没有任何要求,而当你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就不会遭到拒绝。」福沃德写道。

②表明自身立场

明确你的想法和信念,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有得商量、什么没得商量等等。

比如,就父母是否可以搬过来住,桑迪可以明确自己属于哪一种基本立场:

我不愿意你们住在我家里。

我愿意让你们在指定的、有限的时段里住一阵

我愿意让你们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③责任是他们的

「你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福沃德提出,压抑中的你可以拿着一张自己童年的照片,看着照片里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对他大声说:「你不需要为……负责!」在省略号之中加上下列使用的内容:

他们忽视你。

他们让你觉得自己没人爱。

他们残忍而冷漠的嘲笑。

他们对你的侮辱称呼。

他们的不快。

他们自己的问题。

他们选择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他们酗酒等

④不要纠结于「他们本不想伤害我」

「纠结于是否故意本身就是在浪费时间,重要的是结果。失职的父母造成了伤害,无关乎他们是否故意,他们需要对自己造成的结果负责。」书中的这一点看似冷酷,但却是对自己糟糕的自我认知进行解绑的必经之路。

⑤与父母对峙

必要时,勇敢地向父母发起对峙,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吧,可以写信,也可以约见面。福沃德还细心地考虑到,如果见面聊,地点最好选择在自己家或熟悉的环境里,就像篮球比赛里的主场一样,降低怯场的可能。书中还提到以下几点在对峙中应该涵盖的内容: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当然,真正能做到这一步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时候,所谓的父母之毒,掺杂着太多复杂的因素,往往消解在了日常琐事里。在《恶毒女儿》中,母亲的种种控制行为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得到了合理化的解释:实际上站在那个「控制狂」母亲的角度上看,她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为了女儿好。拆散女儿的恋情,是因为发现对方是一位有妇之夫,且妻子正处于孕期;而当年制止女儿与同学的交往,则是因为发现了该同学拍过色情照片。母亲实际上是抱着善意做了这一切,但这一切直到两人最后一次吵架也没能化解。女儿指责她,就是让别人有罪恶感从而控制别人。

弓香认为自己的许多遭遇都来源于母亲。但实际上,如奥利弗·詹姆斯所说,没有一个人拥有完美的童年。「说自己的童年完美无缺,那是在自欺欺人。人们研究了那些声称自己的童年很完美的人,结果发现,他们无法回忆起童年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所有不好的记忆都被抹去了,他们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往往缺乏安全感,更容易患上各种精神疾病。」

在弓香故事的结尾,母亲意外身亡,母女关系戛然而止。在故事结尾的葬礼上,弓香被好友指责:「你活了那么多年,一遭遇不顺就推卸到毒父母身上是吗?总觉得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一定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女儿,不让她成为像你一样的毒女儿。」

真实的人生没有那么多戏剧性,与父母的对抗却可能持续一生。大多数情况是,尽管他们对子女的干预大多数情况是出自善意,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子女们的轨迹。因此,如果感到自己已经承受不了,以上来自福沃德的几点建议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尝试。

当然,也有可能像评论区里一位读者打趣的评论:「我稍稍想了一下,如果我要对峙,应该会是在40多岁,成家立业,孩子也七七八八能打酱油,现世安好的时候吧。那时候如果生活还过得去,没心没肺,优哉游哉,我就找一个阳光的午后,回家一趟,然后看看电视,应该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吧,回来请教了,嗯这个借口挺好。聊着聊着,聊到了小时候,然后,我就说了一些话……」

但就像书中的结尾提到的:「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并不是那么简单。你会经历一个艰难而疲惫的过程:准备好应对挫折和失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地磨炼自己。焦虑、恐惧、内疚和困惑对任何人来说都无可避免。但这些魔鬼将再也无法控制你。这,才是关键。

当你可以更好地把握过去和现在与父母的关系时,你会发现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和自己的关系,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或许是平生第一次,你将拥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恶毒女儿·圣洁母亲》剧照

参考资料:

1. 苏珊 · 福沃德,克雷德 · 巴克,《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M].北京时代华文局,2018

2. 奥利弗 · 詹姆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