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多省市组建紧密型医共体,1300亿基层市场要变天

2019年6月19日 文/ Chriss 编辑/ Camille

基层医药市场利好加快落地。

昨天(6月18日),浙江省卫健委发布文件称,为增强县域医共体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和服务满意度,就加强医共体建设做出部署。

根据部署,至2019年,浙江县级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医共体建设发展的模式基本形成,县域医共体公共卫生培训、指导、考核、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至2022年,医共体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逐渐形成,乡镇(街道)所在地医共体成员单位普遍具备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能力。

可以看到,浙江省在医共体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公开资料显示,浙江省70个县(市、区)已全面推开医共体改革,208家县级医院、1063家卫生院组建成161家医共体,基本实现“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

依托医共体,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等“共享医疗”模式。预计到2022年,改省县域内就诊率将超过90%。这也预示着该省基层市场的大爆发。

事实上,不止浙江。5月28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推动500个县初步建成紧密型医共体以来,已有包括浙江在内的多个省份,就相关工作做出部署。以此为基础,基层千亿医药市场将持续扩容。

全国推进,多省份已经发文加强医共体建设

就在浙江发文之前,医改“先锋”安徽已经发文落实国家卫健委部署。

6月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意见》,对医共体内部医共体内的编制、绩效、药品管理等做出详细部署。

按照安徽省发文要求,2019年,该省37个县(市)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2020年,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市)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趋于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建立。

安徽省也是首个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医共体建设部署的省份。

而在国家卫健委发文之前(2019年4月),青海省已经印发了《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暨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上述方案明确了构建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计划,确立2019年将全面推开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2021年,实现优质高效紧密型医共体全面建立的目标。

事实上,医共体,特别是紧密型医共体作为县域医疗的“杀手锏”,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主动下沉的关键,已经在全国多地试水。而随着下一步试点的扩大,基层医药市场无疑将实现快速发展。

医保导向,基层千亿医药市场将迎井喷

据米内网数据,我国仅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市场份额即超过1300亿元,在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特别是私人诊所建设的基础上,行业预计基层市场有望很快突破2000亿元。

但,要真正将基层市场的利好落到实处,除了资源、财务、人员等方面实现统一管理,使医共体从“大船带小船”变成“同舟共济一家人”外,医保支付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可以看到,医保支付内容在浙江、青海等省份实践还是安徽省的发文中都是重要内容。

浙江省人大代表、宁波第一医院副院长许幼峰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曾表示,医共体内大多实行的“医保总额包干”,如果能够实现动态调整,即按区域人头总额进行预算包干,结余资金由医共体成员留用,则既可以减轻医共体压力,还可倒逼医共体内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进而实现医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初衷。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曾强调,作为推动医共体建设的关键,医保支付方式最好也实现由按照服务项目付费,到医共体所服务的人头打包预付,实行总额预付,超支合理分担节余留用。这样,医共体内部才能实现上下利益趋同,而不是相互竞争。

而在安徽省的发文中,“密切利益共享机制”已经被写入其中。根据安徽省发文,该省将打包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促进医共体内部建立紧密型利益纽带。

在具体实施中,医保部门将基本医保基金按医共体人头总额预付,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当年筹资总额扣除增量基金风险金(与上一年相比筹资增量10%)和大病保险基金进行预算,将不少于95%的部分作为医共体按人头总额预算基金,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结余资金由医共体成员单位合理分配、自主使用,分配份额与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挂钩。

以此为基础,分析人士指出,紧密型医共体所剑指的分级诊疗才能真正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才能打破大医院虹吸作用,促进基层医药千亿市场实现真正的发展。

可以看到,前期试点的浙江省,2018年其全省县域就诊率已经增加到86.3%,基层就诊率增加到51.6%。县级医疗总收入和住院均次费用也有8.3%和2.1%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