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一个12岁的男孩控告了父母

2019年5月11日 文/ 夏桑 编辑/ 宋函

12岁的孩子或许只能理解眼前的这些事情了,他不会知道,如果不是战争,如果没有永远都摆脱不了的贫困,父母是否可以变成合格的父母。正如影片中父亲引人深思的一句话,「我也这样出生,我也这样长大,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选择,我可能会比你们所有人都好。」

文|夏桑

编辑|宋函

1

「为什么要起诉你父母?」

「因为生了我。」

瘦小的黎巴嫩男孩赞恩站在原告席上。他大约12岁,因为出生后没有进行登记,他没有身份,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不久前他刚刚捅伤了自己的邻居,正面临着5年的监禁。而今天,他要向法官起诉自己的父母塞利姆和舒雅德。

这是电影《何以为家》的片头,整个影片用经典的法庭戏、各方的陈述辩词以线索的形式回顾了一个平静而绝望的故事:出生在黎巴嫩贫民区的赞恩与父母和许多个兄弟姐妹住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因为贫穷,他从未上过学,也因为贫穷,他最疼爱的妹妹萨哈为家里欠下的房租嫁到房东家;他试图带着妹妹逃跑,计划落空,11岁的妹妹成为了家庭生存的牺牲品;赞恩随即出走,遇到了单亲母亲拉希尔,帮她照顾两岁的儿子约纳斯,三人相依为命。

这原本是一个发生在遥远的黎巴嫩贫民区的故事,但从「五一」这个重要档期上映以来,其票房却一路上升至中国内地院线总票房的亚军,仅次于《复仇者联盟4》,收获了两亿多票房。豆瓣评分也在13万的观看人次下维持在了8.9分的成绩。

在电影静态而陌生化的题材下,票房与口碑难以用简单的商业逻辑去理解。但只要看看电影里的故事与细节,你就会发现电影讲述的命题与困境,和人们熟悉的土壤极为接近。

首先是贫困与生育。赞恩所处的家庭是那种典型的「越穷越生」的家庭,他的一个哥哥已经进了监狱,许多个兄弟姐妹睡觉时就挤在卧室的地板上,父母则在用布隔开的另一侧做爱。全家的生计困窘到需要靠孩子贩卖毒品而过活,那是一种属于贫民窟的特殊方式:他们派孩子到药店骗取曲马多等镇定药,在衣服里浸泡晾干,再卖给监狱的犯人泡成饮品。

赞恩居住的贫民区 图/网络

片子里女性的命运也让人感到熟悉。妹妹月经初潮,赞恩跑到商店里偷来卫生巾,帮妹妹隐瞒这件事。他很明确在一个女性廉价的社会里,拥有生育能力对于妹妹来说意味着什么。不幸的是,妹妹最后还是被迫嫁人,难产而死,由此也引发了这部影片开头的故事。

还有像赞恩、拉希尔这样因为超生和避难等原因而没有合法公民身份的人,也像极了任何一个土壤上被人忘却的社会边缘人。以至于那句「你的儿子不存在,一出生就死了」,以及「即使是番茄酱也有出生日期和到期日期」,从人贩子口中说出来时是如此刺痛人心。

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关于贫困、生存与尊严的命题。只不过,在黎巴嫩贫民窟的背景下,这些问题都被极度放大,但它终归是拷问整个人类社会的命题。

2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实中的男主角也是一名难民。他来自叙利亚,也叫做赞恩,今年15岁了。拍摄这部电影前,他的一家正在黎巴嫩避难,因为没有公民身份,他无法上学,一个字都不认识。

《何以为家》的男主角赞恩·阿尔 · 拉菲亚 图/网络

导演娜丁 · 拉巴基遇到他时,他12岁,大部分时间都在街头上跟同龄孩子打闹,偶尔做做快递员,偶尔帮人跑跑腿。后来娜丁在采访中说,正是赞恩身上那种柔软又尖锐的性格打动了她。几年前的一个凌晨,她发现了一位母亲正在停机坪上乞讨,怀里抱着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时,就让她想到了把孩子对父母将自己带到这个世界的指责拍成一部电影。

娜丁没有找专业的演员,而是找了有同样经历的难民去演绎。她也不会预设具体台词,而是让演员们自由发挥。在她看来,那些悲剧不仅是银幕上的故事,更是每天发生的事实。在拍摄片中单亲母亲拉希尔被捕的两天后,演员约丹诺斯 · 希费罗真的因为难民身份被捕。娜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她在电影中被送进监狱开始哭泣时,她的眼泪是真实的,因为她遭遇了那段经历。」

这或许也是影片中演员的表演打动人的原因,你总能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疲惫和忧虑,还有对于周遭的平静接受。在电影里,赞恩的表演全程成熟克制,眼里总是带着忧伤。他谋划着带妹妹逃离,坚定地离家出走,独自照顾拉希尔的婴儿。他只在两个地方抹过眼泪,一次是妹妹被强行拉上父亲的摩托车,像卖猪崽一样嫁到了房东家;一次是拉希尔失踪后,走投无路的他将婴儿卖给了人贩子。再加上影片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不少人指出赞恩的表演是否过于成熟,或者带有导演成年人视角的加持。

但只要考虑到演员本身所处的背景,那种成熟与哀伤可能是这些难民小孩再寻常不过的神情。据统计,叙利亚过去多年战争里,已经造成至少35万人死亡,其中五分之一是儿童。在那些关于叙利亚的照片里,有儿童坐在废墟里把混着泥土的面包渣往嘴里塞,还有那张著名的照片里,土耳其海滩边3岁儿童的浮尸。就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饰演妹妹的小演员一度被拘留,饰演片中婴儿小约纳斯的演员的难民父母被捕,他只能由选角导演照顾,并在影片拍摄完之后被驱逐至肯尼亚。

不只是战争,那些神情还出现在文明的社会里。最相似的莫过于日本电影《无人知晓》里,那个同样担负着一家人生计、想上学却从未能如愿的福岛明。在他们脸上,你能感受到异常相似的平静,一种早早对世界失望的平静。事实上,影片开头的那场对于父母的控告在现实的黎巴嫩社会里并不会有,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战争、贫困、生育愚昧,儿童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

图/网络

导演娜丁希望可以「让孩子直接面对整个社会系统去表达愤怒」,因此她把剧情设定在法庭上,让孩子亲口诉说。她在过去的采访里说:「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3

在《何以为家》的中文版海报上,标题下方写的是一行大字: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在电影宣传过程中,它也常被拿来跟「父母皆祸害」等话题联系在一起,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归咎于父母和生育。

但这其实是对于整个影片思考与格局的降级。在法庭的戏份中,导演给了赞恩的父母几次发言的机会。父亲解释自己早早嫁女儿:「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

母亲诘问法官:「我这一生都在做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你连做噩梦都活不下去,换成你是我,你早就已经上吊自杀了。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我愿意犯下千种罪,他们是我的孩子,没人有权批评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一位豆瓣网友做了个比喻,在这个悲剧里,被钉上「祸害」标签的父母,不过是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里,倒数第二张牌。父母以外,社会又是怎样促进了不幸发生?如果说赞恩的故事是因为他生而不幸,活在混乱穷困的战争国家里,那么生活在高度文明的另一端的福岛明呢?父母无能为力之时,谁应该为这些孩子提供保障?

在电影后半段,与拉希尔失去联络后的赞恩只能一边乞讨一边照顾年幼的小约纳斯,但在生存的压迫下,他不得不为了筹钱偷渡出国,把约纳斯交给了人贩子。过去怨恨父母卖掉了妹妹的他,也将那个如同亲弟弟般的约纳斯卖掉了。

赞恩带着约纳斯在街头寻找拉希尔 图/网络

12岁的孩子或许只能理解眼前的这些事情了,他不会知道,如果不是战争,如果没有永远都摆脱不了的贫困,父母是否可以变成合格的父母。正如影片中父亲引人深思的一句话,「我也这样出生,我也这样长大,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选择,我可能会比你们所有人都好。」

而在那场庭审之后,电影中的赞恩也拿到了一张印有自己名字的身份证明,终于在影片落幕的最后一刻,咧开嘴朝镜头笑了起来。导演的解释是,「这是隧道尽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可以继续前行。」

影片中,拉希尔失踪后,赞恩把小约纳斯放在用铁锅制成的拖车中,在漫天灰尘的路上拖着行走时,让人联想起《无人知晓》里的妹妹死后,福岛明将她的遗体安放在了行李箱里,拖着她第一次来到盼望已久的羽田机场,看飞机的起起落落。

赞恩用滑板和锅自制「拖车」,带着约纳斯寻找拉希尔 图/网络

羽田机场天空中划过的飞机,以及《何以为家》中赞恩最后拿到自己身份证明时的笑容,都足以让人在电影长长的悲哀后感到一丁点温暖,但也不过是作为柔软缓冲的一种粉饰罢了。

比电影中的赞恩更幸运的是,现实中的赞恩在拍完片子后,他在政府的帮助下,举家迁往挪威,永远告别了难民的身份。但在他出生的叙利亚西南部城市达拉,在他避难了8年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这些地方以外的其他国家,在某个贫瘠的村落,某个无人知晓的廉租房里,甚至在某条流浪的河边——何以为家,依然没有人能够解答。

12岁的孩子或许只能理解眼前的这些事情了,他不会知道,如果不是战争,如果没有永远都摆脱不了的贫困,父母是否可以变成合格的父母。正如影片中父亲引人深思的一句话,「我也这样出生,我也这样长大,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选择,我可能会比你们所有人都好。」

文|夏桑

编辑|宋函

1

「为什么要起诉你父母?」

「因为生了我。」

瘦小的黎巴嫩男孩赞恩站在原告席上。他大约12岁,因为出生后没有进行登记,他没有身份,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不久前他刚刚捅伤了自己的邻居,正面临着5年的监禁。而今天,他要向法官起诉自己的父母塞利姆和舒雅德。

这是电影《何以为家》的片头,整个影片用经典的法庭戏、各方的陈述辩词以线索的形式回顾了一个平静而绝望的故事:出生在黎巴嫩贫民区的赞恩与父母和许多个兄弟姐妹住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因为贫穷,他从未上过学,也因为贫穷,他最疼爱的妹妹萨哈为家里欠下的房租嫁到房东家;他试图带着妹妹逃跑,计划落空,11岁的妹妹成为了家庭生存的牺牲品;赞恩随即出走,遇到了单亲母亲拉希尔,帮她照顾两岁的儿子约纳斯,三人相依为命。

这原本是一个发生在遥远的黎巴嫩贫民区的故事,但从「五一」这个重要档期上映以来,其票房却一路上升至中国内地院线总票房的亚军,仅次于《复仇者联盟4》,收获了两亿多票房。豆瓣评分也在13万的观看人次下维持在了8.9分的成绩。

在电影静态而陌生化的题材下,票房与口碑难以用简单的商业逻辑去理解。但只要看看电影里的故事与细节,你就会发现电影讲述的命题与困境,和人们熟悉的土壤极为接近。

首先是贫困与生育。赞恩所处的家庭是那种典型的「越穷越生」的家庭,他的一个哥哥已经进了监狱,许多个兄弟姐妹睡觉时就挤在卧室的地板上,父母则在用布隔开的另一侧做爱。全家的生计困窘到需要靠孩子贩卖毒品而过活,那是一种属于贫民窟的特殊方式:他们派孩子到药店骗取曲马多等镇定药,在衣服里浸泡晾干,再卖给监狱的犯人泡成饮品。

赞恩居住的贫民区 图/网络

片子里女性的命运也让人感到熟悉。妹妹月经初潮,赞恩跑到商店里偷来卫生巾,帮妹妹隐瞒这件事。他很明确在一个女性廉价的社会里,拥有生育能力对于妹妹来说意味着什么。不幸的是,妹妹最后还是被迫嫁人,难产而死,由此也引发了这部影片开头的故事。

还有像赞恩、拉希尔这样因为超生和避难等原因而没有合法公民身份的人,也像极了任何一个土壤上被人忘却的社会边缘人。以至于那句「你的儿子不存在,一出生就死了」,以及「即使是番茄酱也有出生日期和到期日期」,从人贩子口中说出来时是如此刺痛人心。

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关于贫困、生存与尊严的命题。只不过,在黎巴嫩贫民窟的背景下,这些问题都被极度放大,但它终归是拷问整个人类社会的命题。

2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实中的男主角也是一名难民。他来自叙利亚,也叫做赞恩,今年15岁了。拍摄这部电影前,他的一家正在黎巴嫩避难,因为没有公民身份,他无法上学,一个字都不认识。

《何以为家》的男主角赞恩·阿尔 · 拉菲亚 图/网络

导演娜丁 · 拉巴基遇到他时,他12岁,大部分时间都在街头上跟同龄孩子打闹,偶尔做做快递员,偶尔帮人跑跑腿。后来娜丁在采访中说,正是赞恩身上那种柔软又尖锐的性格打动了她。几年前的一个凌晨,她发现了一位母亲正在停机坪上乞讨,怀里抱着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时,就让她想到了把孩子对父母将自己带到这个世界的指责拍成一部电影。

娜丁没有找专业的演员,而是找了有同样经历的难民去演绎。她也不会预设具体台词,而是让演员们自由发挥。在她看来,那些悲剧不仅是银幕上的故事,更是每天发生的事实。在拍摄片中单亲母亲拉希尔被捕的两天后,演员约丹诺斯 · 希费罗真的因为难民身份被捕。娜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她在电影中被送进监狱开始哭泣时,她的眼泪是真实的,因为她遭遇了那段经历。」

这或许也是影片中演员的表演打动人的原因,你总能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疲惫和忧虑,还有对于周遭的平静接受。在电影里,赞恩的表演全程成熟克制,眼里总是带着忧伤。他谋划着带妹妹逃离,坚定地离家出走,独自照顾拉希尔的婴儿。他只在两个地方抹过眼泪,一次是妹妹被强行拉上父亲的摩托车,像卖猪崽一样嫁到了房东家;一次是拉希尔失踪后,走投无路的他将婴儿卖给了人贩子。再加上影片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不少人指出赞恩的表演是否过于成熟,或者带有导演成年人视角的加持。

但只要考虑到演员本身所处的背景,那种成熟与哀伤可能是这些难民小孩再寻常不过的神情。据统计,叙利亚过去多年战争里,已经造成至少35万人死亡,其中五分之一是儿童。在那些关于叙利亚的照片里,有儿童坐在废墟里把混着泥土的面包渣往嘴里塞,还有那张著名的照片里,土耳其海滩边3岁儿童的浮尸。就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饰演妹妹的小演员一度被拘留,饰演片中婴儿小约纳斯的演员的难民父母被捕,他只能由选角导演照顾,并在影片拍摄完之后被驱逐至肯尼亚。

不只是战争,那些神情还出现在文明的社会里。最相似的莫过于日本电影《无人知晓》里,那个同样担负着一家人生计、想上学却从未能如愿的福岛明。在他们脸上,你能感受到异常相似的平静,一种早早对世界失望的平静。事实上,影片开头的那场对于父母的控告在现实的黎巴嫩社会里并不会有,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战争、贫困、生育愚昧,儿童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

图/网络

导演娜丁希望可以「让孩子直接面对整个社会系统去表达愤怒」,因此她把剧情设定在法庭上,让孩子亲口诉说。她在过去的采访里说:「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3

在《何以为家》的中文版海报上,标题下方写的是一行大字: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在电影宣传过程中,它也常被拿来跟「父母皆祸害」等话题联系在一起,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归咎于父母和生育。

但这其实是对于整个影片思考与格局的降级。在法庭的戏份中,导演给了赞恩的父母几次发言的机会。父亲解释自己早早嫁女儿:「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

母亲诘问法官:「我这一生都在做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你连做噩梦都活不下去,换成你是我,你早就已经上吊自杀了。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我愿意犯下千种罪,他们是我的孩子,没人有权批评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一位豆瓣网友做了个比喻,在这个悲剧里,被钉上「祸害」标签的父母,不过是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里,倒数第二张牌。父母以外,社会又是怎样促进了不幸发生?如果说赞恩的故事是因为他生而不幸,活在混乱穷困的战争国家里,那么生活在高度文明的另一端的福岛明呢?父母无能为力之时,谁应该为这些孩子提供保障?

在电影后半段,与拉希尔失去联络后的赞恩只能一边乞讨一边照顾年幼的小约纳斯,但在生存的压迫下,他不得不为了筹钱偷渡出国,把约纳斯交给了人贩子。过去怨恨父母卖掉了妹妹的他,也将那个如同亲弟弟般的约纳斯卖掉了。

赞恩带着约纳斯在街头寻找拉希尔 图/网络

12岁的孩子或许只能理解眼前的这些事情了,他不会知道,如果不是战争,如果没有永远都摆脱不了的贫困,父母是否可以变成合格的父母。正如影片中父亲引人深思的一句话,「我也这样出生,我也这样长大,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选择,我可能会比你们所有人都好。」

而在那场庭审之后,电影中的赞恩也拿到了一张印有自己名字的身份证明,终于在影片落幕的最后一刻,咧开嘴朝镜头笑了起来。导演的解释是,「这是隧道尽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可以继续前行。」

影片中,拉希尔失踪后,赞恩把小约纳斯放在用铁锅制成的拖车中,在漫天灰尘的路上拖着行走时,让人联想起《无人知晓》里的妹妹死后,福岛明将她的遗体安放在了行李箱里,拖着她第一次来到盼望已久的羽田机场,看飞机的起起落落。

赞恩用滑板和锅自制「拖车」,带着约纳斯寻找拉希尔 图/网络

羽田机场天空中划过的飞机,以及《何以为家》中赞恩最后拿到自己身份证明时的笑容,都足以让人在电影长长的悲哀后感到一丁点温暖,但也不过是作为柔软缓冲的一种粉饰罢了。

比电影中的赞恩更幸运的是,现实中的赞恩在拍完片子后,他在政府的帮助下,举家迁往挪威,永远告别了难民的身份。但在他出生的叙利亚西南部城市达拉,在他避难了8年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这些地方以外的其他国家,在某个贫瘠的村落,某个无人知晓的廉租房里,甚至在某条流浪的河边——何以为家,依然没有人能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