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知名大品种全球断货,默沙东回应:正全力解决!

2019年4月25日 文/ 陈广晶 编辑/

近日,默沙东帕金森治疗药物息宁(卡左双多巴缓释片)断货且一年内无法恢复供应的消息,在患者和业界引起广泛反响。

对此,默沙东今天(4月24日)回应健识君称,由于生产工厂的供应紧缺,卡左双多巴缓释片在全球的供货受到影响。因此暂时无法向中国市场持续供应卡左双多巴缓释片。供应紧缺问题与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无关。

目前,默沙东正在全力解决卡左双多巴缓释片的供应紧缺问题,并将尽快恢复对中国市场的供应。

同时,默沙东向受到影响的患者及其家人表示歉意,并建议患者尽快咨询医疗专业人士,制定可以替代的治疗方案。

息宁是默沙东在华销售的主打产品之一,其主要成分为左旋多巴(多巴胺的前体药物)和卡比多巴(一种芳香氨基酸类脱羧酶抑制剂),因起效慢、药效久,适于改善夜间症状和白天症状波动等特点,广受患者欢迎。

据健识君查询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息宁为默沙东独家品种。而此次断供,也是其继2016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断药以来的第二次“药荒”。

虽然,多位大医院专家都在发文提供替代方案,但,部分患者仍在坚持寻找息宁。据介绍,原本60多元每盒的药品,已经炒到了500多元一盒。

毫无疑问,随着进医保、降价等利好落地,国内患者更加容易获得进口原研药,与之同步,这类药品断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可以看到,息宁断货之前,辉瑞的赛德萨(阿糖胞苷)、拜耳的倍泰龙(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罗氏的赫赛汀(曲妥珠单抗)等的断货,都曾引起过社会上较大反响。“明星产品”7价肺炎疫苗断供,甚至还曾引发家长海外代购遭处罚的热点事件。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需求量和购买力都已不容小觑,其药品政策带给跨国药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工厂原因,多款进口大品种曾断供

本轮息宁断供源于今年3月,“帕金森病友会”发文称,“陆续又有不少全国各地的帕友表示买不到息宁了,目前北京部分医院已经没有这个药了,全国其他一些城市都断货了”,并公示默沙东“关于息宁(卡左双多巴缓释片)供货情况说明”。

根据这一说明,用于原发性帕金森氏病,脑炎后的帕金森氏综合征、症状性帕金森氏综合征(一氧化碳或锰中毒)的息宁,由于生产工厂的原因,影响到全球供应,预计未来一年内(2019年)中国市场将不能正常供应。

而事实上,由于生产环节原因无法供应的进口药,息宁不是第一个。

2019年1月,辉瑞就曾发函表示,为了更好地保障高质量药品的持续供应,决定对意大利赛德萨(阿糖胞苷)生产工厂的生产线设备进行停产检修,由于检修和保养比原来预计的耗时更长,由此对赛德萨的供货造成影响,导致市场暂时出现赛德萨供货不足情况。

2018年5月,罗氏乳腺癌用药赫赛汀断货,最初给出的原因也是厂家原因。

而息宁2016年第一次大范围断货,默沙东给媒体的回应,也是由于生产原因,且在断货近半年后恢复供应。

可以看到,对于赛德萨断供问题,浙江海正药业、国药一心制药等本土企业的仿制药已经予以补位;而赫赛汀也早已完成产线升级恢复供应,其生物类似物——三生药业的赛普汀也已于去年9月获批上市。

数据显示,到2017年,全球有570万帕金森病患者,我国患者人数约为260万人,居世界第一。以此为基础,中国帕金森病药物市场持续增长,2013-2016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市场规模超20亿元,而息宁占据了其中4%-5%的市场份额。

虽然,针对此次断货具体解决办法和恢复供应时间等问题,默沙东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相信在各方努力下,问题会有合理的解决办法。

新政频出,跨国药企面临降价压力

断货背后,跨国药企已经失去了在中国的“超国民”地位。

可以看到,4+7带量采购之后,未中选的诺华的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已经在多个平台降价至7182元,降幅超28%;礼来的培美曲塞二钠也在多平台实现联动降价。

而在国家医保局宣布,将调整国家医保目录,并将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等政策之后,罗氏等多家跨国药企已经开始行动。

与之同步,以降税降价,以及联动全国最低价为基础规则倒逼之下,大批进口药品已实现降价。此次事件主角默沙东的替莫唑胺等多款知名药品就曾在辽宁等省市被要求降价。

降价压力之下,跨国药企的裁员、人事调整,甚至出售过专利期原研药等都在不断上演。

对于健识君提出的,中国市场在默沙东的全球布局中占据怎样的地位,以及默沙东是否计划增加断供的息宁生产工厂等问题,默沙东方面并未给出明确答复。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化布局的当下,跨国药企在部分地区选择性的供货,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在我国鼓励药械创新制度之下,在仿制药临床替代压力之下,包括默沙东在内的跨国巨头将如何应对中国市场的变局,如何调整在华战略也还需要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