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Lyft上市一周股价经历过山车,市值最高254亿美元,盈利能力遭疑

2019年4月8日 文/ 王妍 编辑/ 张硕

在这场冲刺登陆资本市场的比赛中,虽然后起之秀Lyft成功抢跑Uber、滴滴,但“网约车第一股”这样的标签并没有给Lyft带来太多好运。

3月29日,Lyft以72美元的发行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共发行3250万股股票。此前,因为路演的需求强劲Lyft上调了发行价区间。当天,Lyft开盘价飙升至87.24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1.49%,市值一度推升至253.88亿美元。Lyft也因此被投资者形容为“神话般的意外之财”。

不过,这样的惊喜并未维持太久。从第二日公开交易后,Lyft股价便跌破发行价,市值蒸发五分之一。盘中最低跌至67.78美元/股,较IPO发行价下跌5.9%,较IPO首日的历史最高(88.60美元/股)下跌23.5%,当日报收69.01美元/股。之后更是连续多天下跌,截至4月4日收盘,Lyft的股价报68.97美元/股,市值缩水至195.98亿美元。4月5日又回升至74.45美元/股,总市值212.84亿美元。

Lyft近几日的表现变成一个“不好的兆头”,担心和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对于美国科技公司来说,今年的IPO新股市场正处于一场淘金热中,继Lyft之后,还将有包括Uber、Pinterest等多家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独角兽计划上市,而Lyft在资本市场的动态将成为他们的风向标。

全球知名证券公司韦德布什证券公司董事总经理丹·艾夫斯在向CNBC发出的一份声明中写道:“对于投资者和Lyft来说,收盘价低于IPO发行价是一记沉重的打击。这是未来几周至关重要的交易,可用来衡量华尔街对该公司股票的需求,因为估值和盈利能力仍是科技投资者参考的重要指标。”

毫无疑问,从股价飙升超出预期区间,到周一重挫12%,周二震荡,周三又有所反弹,Lyft股价在上市的第一周就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这源于IPO后分析师发布的多份悲观报告。外媒在报道中指出了股价下跌的三大原因:首先从股票交易次数可以看出,投机者交易活跃;其次是没有可以参考的其他网约车上市公司,市场只能等待Uber的到来;再次是其他科技股也有类似大幅波动的情况。

出于保护投资人,Lyft在招股书中提及因为净亏损历史,未来或许无法实现盈利的风险。由于此前多年的高速增长,投资者们并不介意依旧亏损的事实,但对其盈利能力却提出质疑。一位国内出行行业的投资人表示,“从互联网行业的历史来看,很多公司在早期也并没有盈利,但你无法否认它们是伟大的公司。但这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接下来的发展。互联网经济不仅是实体经济,更是信心经济。”

置身于聚光灯下,大量亏损、尚未盈利的状态,随之而来的过山车式的股价,Lyft的上岸也将成为检验公开市场对这类公司兴趣的“晴雨表”,这为正走向资本市场的Uber,和日后这些处境相似的独角兽公司,提供了几乎可以预见的未来。

高增长下的巨大亏损

作为后起之秀,Lyft的出现和发展可以用逆袭来形容。在Uber已经拿下整个网约车市场超过90%的份额的情况下,Lyft还是成功撬动了其中39%的市场,成为继Uber之后的美国第二大共享出行公司,和优步共同分享着美国超过1.2万亿美元的出行市场。

数据显示,Lyft的规模在近两年快速增长,2018年实现营收21.6亿美元,美国市场份额扩大至39%,平台预定量为80亿美元,总乘坐次数超过10亿次,拥有3070万名乘客和190万名司机。但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Uber和Lyft所提供的服务并没有本质区别。

在依然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用户并无太多忠诚度可言,一位行业内的投资人介绍,除了部分消费者忠于品牌,其他消费者大都是成本效率导向,是有逐利性的。不可避免的,包括滴滴、Uber、Grab、Ola到Go-Jek,海内外的出行公司几乎都深陷在一边融资一边烧钱扩张的困境中。

有公开报道显示,Uber在成立9年时间里,补贴烧掉的钱高达107亿美元。滴滴过去6年来,累计亏损约390亿元。

自2014年开始,Lyft前后共进行了14轮融资,累计融资额约51亿美元,其中包括滴滴、阿里、软银、日本乐天、通用汽车等公司。目前主要在300多个美国城市和9个加拿大城市开展业务。

根据Lyft提交的招股书,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Lyft营收分别为3.433亿美元、11亿美元和22亿美元,2018年营收与2017年营收相比增长103%。Lyft还透露,2016年公司的毛利率为23%,到2018年毛利率翻番增长至46%,并且长期毛利率将达到70%。

但不可否认,营收增长的同时,Lyft没有停止持续亏损的。自2012年成立至今,Lyft已经连续6年亏损,且亏损在不断扩大。2016年、2017年和2018年,Lyft净亏损分别为6.828亿美元、6.883亿美元和9.113亿美元。研究机构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表示,Lyft以2018年亏损9.11亿美元,成为美国初创公司IPO前12个月亏损最多的初创企业。

尽管Lyft在招股书中表示,预计未来公司营收涨幅将快于亏损速度。在路演期间,Lyft也告诉投资者,预计最终将实现20%的利润率,但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表。这也导致许多美国投行分析师对盈利前景表明不太看好的态度,在连续亏损3年以后,由于其业务依赖于补贴,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出该公司能在未来实现盈利,对其未来的盈利增长表示担忧。

Uber和滴滴还有多远?

对比国内的滴滴,可以算这样一笔账,以2017年74.3亿的订单总量来计算,每单20元,平台20%-30%的抽成,不少于400亿元的营收足以让在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滴滴赚得盆满钵满。但又有另一组数据,2018年滴滴在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的情况下,在司机补贴方面共计投入113亿元。此外,除了网约车,从自动驾驶、车后服务到外卖,滴滴仍在不断试水各种新业务。

Lyft的劲敌Uber也在为创造新的营收来源努力。2015年,Uber推出外卖业务Uber Eats上线送;2017年,货运业务Uber Freight正式上线;2018年,Uber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出Uber Health,为病人提供预约载送服务,之后Uber还收购Jump Bikes推出共享单车业务,并和分时租赁运营商Getaround达成合作,上线分时租赁业务。

有研究报告称,Uber计划将其快速增长的送餐服务规模扩大一倍,该服务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送餐服务。截至去年10月,Uber Eats外卖业务已拓展到165个城市,并在近40个城市实现盈利。

除此之外,从叫车服务到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这两年各家还在积极拥抱自动驾驶这个新的可能,即便这意味着高额且持续的投入。但高效率地运营车辆服务的前提,就是有足够的司机。能源转型和自动驾驶时代到来,当所有的商用车辆本身都在向服务平台转化,如果从中缺席,就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流失。

经历了杀入网约车市场,烧钱扩张,做大用户规模,再去抵御一次又一次的局部战争。在关于每一个可能更大的未来面前,大家都不会错失任何一个机会。想当年,卡兰尼克在仍然担任Uber的CEO时就曾说:“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关乎我们的生死存亡。”

某种程度上,这些变化都源于出行市场的变局,即便是在主营业务上,各家也始终难以处于绝对安全的位置。如果Lyft上市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自动驾驶等相关行业的投资规模和估值,那么对于以网约车起家的平台来说,在成功上岸之前,依然需要不断寻找实现盈利的可能性,以及讲述一个更大的故事。

虽然根据分析师的说法,Lyft的股价暴跌或许会影响竞争对手Uber,但是这并不会阻碍Uber在4月向上市做最后的冲刺。此前Uber对投行表示,最高估值为1200亿美元。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也没有“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按照IPO计划,或许在更早的时间,将会是滴滴扛起网约车公司上市的首面大旗。但是因为顺风车事件,All in安全成为重中之重,滴滴上市也变成了一个晦于提起的事情。此外,由此带来的强监管,让合规成了影响滴滴的最大变量。于是在盈利和亏损这样的资本命题面前,如何活下去成为更严峻的问题。

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表示,出行公司有非常强的法规风险,甚至于在不同的国家定义也不一样,“Uber是互联网公司,但在欧洲的界定是一家出租车公司。滴滴业务的瓶颈,主要是大家对于它自己规范和发展快车业务的能力表示质疑。这是它业务模式的障碍,出行公司可以做成一个大而全的平台,只是不同的服务之间会存在本质的叠同和矛盾。”

显然,主营业务并不能成为滴滴的护城河。除了聚焦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合规和安全投入、提升效率,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包括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二轮的裁员,滴滴都在尽可能地让滴滴回到主航道,并继续拉大行业优势。

今年,滴滴也在围绕车不断有新的布局。先是将小桔车服独立出来,之后又联合北汽新能源成立“京桔新能源”公司,3月,京桔新能源交付了1万辆EU5网约车。

对于滴滴来说,它和Uber和Lyft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他们同样面临着难以盈利,还有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但是在走向资本市场的路上,比起它们的冲刺小跑,滴滴或许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